“爱”中的“无端”指责,我们该默默承受并大度原谅吗?

01- 馋哭了的小孩

晚上,加班回来的爸爸正在吃着自己炒的蛋炒饭,已经吃过晚饭的儿子闻香而动。来到爸爸面前,舔着嘴唇做了一个超夸张的陶醉表情:好香啊~~~

“爱”中的“无端”指责,我们该默默承受并大度原谅吗?

爸爸怒喝:你这是什么表情?!太怂了!!我给你说,想吃你就直接说,不要这样子丢人现眼。去,拿个碗来,爸爸给你分点!

儿子那被香喷喷的蛋炒饭激发出的雀跃心情,立马如同被浇了一桶冷水:“我不吃了!”说完,赌气走开。边走边嘟囔:本来开开心心的……

“爱”中的“无端”指责,我们该默默承受并大度原谅吗?

02- 被“一错否决”的老李

小长假前一天,在外地照顾孙子的妻子要回家了。老李开心得早早安排好了工作,提前两小时溜了班,去菜市场买好了菜。

回到家,接到妻子的电话,说儿子一家这周也会回来,孙子想吃回锅肉,让老李记得先把五花肉煮一煮。

老李把饭煮下锅,把菜摘好洗净。想着菜得等妻子和孩子们到家了再做才会新鲜,老李瞅着时间还早,便转身上楼去收拾花园里尚未完成的工作。

“叮咚~”不知过了多久,门铃声响起,老李开心地奔下楼。

“爷爷!”孙子清脆的童声在老李心里溅起一朵美丽的浪花,爷孙俩来了个大大的拥抱。随后,老李很自然地接过了妻子的挎包。

看到孙子老李高兴,看到妻子老李幸福——分开的这段时间,虽然也常常电话,但有些话毕竟只能当面说,所以老李攒了一肚子的“心事”想跟妻子好好聊聊。

“爱”中的“无端”指责,我们该默默承受并大度原谅吗?

“你煮的五花肉呢?”妻子的声音从厨房传来。

呀,忙着收拾楼上小花园,把这事儿给忘了!老李赶紧放下孙子,一边向厨房走去一边说:“刚去收拾上面了,我这就煮……”

“什么?没煮?!”老李话音未落,妻子就嚷嚷起来,“就这么点儿事情交待给你你都做不好!你说能指望上你什么?!”说罢,妻子气冲冲地取锅、烧水,老李站在旁边,笑容逐渐凝固、消失,什么话也不想说了……

“爱”中的“无端”指责,我们该默默承受并大度原谅吗?

03- 姓“冷”、名“冰冰”的道理

这样的片段,是否感觉有些熟悉?在日常生活中,因为重要他人的不理解而被苛责导致心情“前一秒如火般热情,下一秒入冰窖般寒冷”的经历,相信很多人都有过。

像上文的爸爸和老李的妻子,他们不是不爱孩子或丈夫。

而是,他们感受不到对方的感受,只能在头脑层面和对方交流。

头脑,是理性,是应该,也可能是“正确”。

但同时,它也是屏蔽了情感的冷冰冰的“道理”。

“爱”中的“无端”指责,我们该默默承受并大度原谅吗?

儿子真的是因为“怂”所以才做出那个表情吗?老李真的是因为“靠不住”才没有按照妻子的嘱咐行事吗?

你可以这样猜测,但并非事实。

儿子也许只想用这个好玩儿的方式来表达他被这碗蛋炒饭吸引的程度,而老李把晚餐的其他准备工作都完成了。

所以,以此来断定儿子在外面也会这样现“怂”和老李“靠不住”,其实是缺乏依据的。


04- “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出在爸爸和老李妻子“自我封闭”的思维模式中

在这种封闭中,他们将对方的行为和自己担心之事相匹配,然后强化确认自己的想法,要求他人做相应改变。

可是,这只是他们自己的“剧情”而已,并不是“真相”。

“爱”中的“无端”指责,我们该默默承受并大度原谅吗?

为什么说“理解万岁”,是因为在你的理解中,我知道自己被你“看见”了,也因此而确认了自己的存在。

这种“看见”,即见真相。而这,需要双方保持一颗开放又不妄加评判的心。


05- 双方皆有改进空间

那么——

如果你是一个习惯性忽略他人感受的人,你可以这样做:

☞ 在准备开口责怪或评判对方时,提醒自己“嘿,冷静一下”,然后询问对方这样做的原因;

☞ 陈述自己所看到的,然后向对方求证背后的原因;

☞ 事情发生后,回想一下自己生气的“点”是什么,并觉察这个“点”来源于何,找到自己未被满足的需求究竟是什么。

“爱”中的“无端”指责,我们该默默承受并大度原谅吗?

如果你是常常被忽略感受的人,你需要这样做:

▶ 被“无端”苛责之后,向对方表达你“受伤”的感受,并告知你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

▶ 向对方明确表示,你不希望被误解(尤其是被在你心中分量极重的对方),更讨厌被无端指责;

▶ 要求(但不强求)对方向你道歉。

第三点可能比较困难,尤其是当对方是父母或长辈时。但这一点又尤其重要,因为,唯有我们认真严肃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对方才可能会意识到ta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其实对我们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爱”中的“无端”指责,我们该默默承受并大度原谅吗?

当然,碍于面子或是真的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很多时候可能要不来道歉。没有关系,因为要表达的重点,是“我不喜欢你无端误解和指责我,我希望你知道我的‘底线’”,要求对方道歉只是承载这个表达的一种方式而已。

即使对方不接受,或者短期内无法改变,我们也会因为态度的明确和表达,而让这种伤害因为“曝光”而有所缓解。

重要的是,这有助于我们充分地理解自己,并清晰感受到自己的需求,以减少“用他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的痛苦和不愉快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