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貨的化學-油條裡的小故事

油條是最常見的早餐之一啦,關於它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小故事呢?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探討關於油條的幾個小故事

吃貨的化學-油條裡的小故事
吃貨的化學-油條裡的小故事

01 油條裡為啥要加明礬

吃貨的化學-油條裡的小故事

油條能否炸好,成敗就在於原料中礬與鹼的配比。當礬與鹼放入水中時,它們之間會發生化學變化,產生大量二氧化碳氣體和絮狀物氫氧化鋁。與面合在一起時,絮狀物氫搓化鋁與面產生膜狀物,將二氧化碳氣體包住。油條入入熱油鍋中,二氧化碳氣體受熱膨脹,使油條脹大。

所以早期的油條裡不加入明礬,是達不到油條膨大的效果的。

02明礬能用什麼替代

吃貨的化學-油條裡的小故事

明礬的危害大家一定都耳熟能詳了,小編也就不在這抬槓了,明礬裡的鋁確實不是啥好東西,那麼炸油條時能用什麼替代明礬呢?

使油條蓬鬆時發生的化學反應本質上是一個酸鹼中和反應。因此,我們只要找到一種酸性的不含鋁的東西就好啦。

好消息是市面上已經出現了無鋁的膨鬆劑-葡萄糖酸-δ-內酯。它替代明礬後,油條安全多啦。

無鋁油條膨鬆劑已經產業化,市場上正在銷售的有安琪無鋁油條膨鬆劑、海韋力無鋁油條膨鬆劑、梅山無鋁油條膨鬆劑等。

在家庭中自制油條時我們可以使用發酵粉代替明礬,同樣也能做出來健康油條哦。

03 油條裡的營養成分

吃貨的化學-油條裡的小故事

儘管關於“油條毫無營養”,“油條是垃圾食品”,“油條致癌等流言滿天飛”。但是我們仍然不能否認油條的營養價值,不信我們就看看下面這張表:

吃貨的化學-油條裡的小故事

儘管熱量偏高,但油條裡的營養物質並不是像所謂專家說的那樣,維生素全部流失了。如果感覺不夠直觀,那我們找兩個老北京人最愛吃的早餐炒肝和豆汁,把它們放在一起比較下。

吃貨的化學-油條裡的小故事
吃貨的化學-油條裡的小故事

數據不會說謊,我們可以看到在維生素B方面,炒肝和豆汁還不如油條呢,微量元素含量方面油條也不落下乘,就是熱量確實高了不少。從視黃醇當量來看,油條裡含有的維生素A確實少了不少,但也並不是完全缺失。

所以油條還是有它自身的營養的,只要健康的無鋁油條,吃起來還是沒問題的。

04 油條和豆漿是絕配嗎

吃貨的化學-油條裡的小故事

似乎有油條的地方就一定有豆漿,好像人們已經很自然的把油條和豆漿當成了絕佳的搭配,那到底是為什麼呢?

小編整理了網上的一些說法,供大家參考一下。

1.油條屬於高脂食品,豆漿屬於中脂食品,這種組合可以很經濟的提供給普通人一上午的體力需求。

2.油條中的油脂能夠幫助人體更好的吸收豆漿中的一些脂溶性維生素。

3.豆漿是涼性的,但是油條是熱性的,這兩種東西配合在一起,那會中和了,腸胃就比較容易吸收其中的營養了。

當然,也有很多營養專家不建議豆漿和油條搭配,他們的理由是油條本身已經是油炸高脂食品了,再配上中脂的豆漿,很容易讓身體的油脂攝入量超標,導致肥胖。

可以明確的是油條為什麼搭配豆漿,目前也並沒有一種明確科學的說法和依據。

可能是老祖宗的習慣造就了這種吃法吧。

05 油條為啥都是兩根在一起

吃貨的化學-油條裡的小故事

每次小編吃不下一整根油條時,就會很詫異,為什麼油條都是兩根抱在一起的呢?難道它害怕孤獨嗎?今天就來給大家解個惑。

原來,兩根抱在一起油炸是最適合油條油炸的方式。

如果單根進入油鍋炸,整根油條會很快接觸到高溫,外表會被油炸的酥脆定型,那麼整根油條也就沒有膨脹的空間了,炸完後就會顯得很瘦弱,提不起人們的食慾。

如果兩根抱著一起,那麼兩根小油條互相接觸的地方不會很快的接觸到高溫的油,仍然是鬆軟的,這樣就給了膨化劑充分的施展空間,油條便會變得膨化、飽滿,大大的一根看著就很有食慾。

今天油條裡的小故事就給大家講完了,可能是配料的問題,總感覺北方的油條偏軟,南方的油條更脆。不過這些都不影響它成為早餐的美食。

隨著無鋁油條的普及,油條會變得更加健康,也將會走入更多人的早餐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