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賦壯盛世 幾張草紙寫春秋——記當代文化名人彭崇谷

  “百尺樓臺邀日月,幾張草紙寫春秋",這是當代著名詩人、賦作家、書法家、畫家彭崇谷先生在二00九年創作的一副對聯。 對聯體現出彭崇谷先生淡泊寧靜、志向高遠、崇尚文化的雅興與情懷。時至今日的十多年來,彭崇谷先生在文化園裡縱橫馳騁,奏響了一曲光彩照人的時代文化之歌 。  

三江源賦壯盛世 幾張草紙寫春秋——記當代文化名人彭崇谷

  筆下文賦呈滾滾才氣 《三江源賦》入大學教材

  彭崇谷先生自幼喜歡讀書。大學畢業後曾經留高校任教。進入黨政機關走上領導崗位後仍堅持學習,筆耕不斷。長期從事地方和部門領導工作的經歷使他見多識廣、才情滿腹,被人稱為:“湖湘才子"。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王改正先生在寫湖北的《漳河溼地序》文中甚至稱讚 “彭公崇谷,湖湘之鳳翥”。

  彭崇谷先生妙筆生花。在他筆下,古典詩詞“是抒發家國情懷的黃鐘大呂,是展示鐵骨冰心的潔玉清風,是充滿生活氣息如楊柳春風的輕歌雅韻,是啟迪心扉的睿智靈丹”。形象生動的幾句話,把格律詩詞這種古典文學形式解讀得有聲有色,有形有神,可賞可用。他寫南嶽衡山的自然景觀,既從整個山川氣勢寫南嶽:″虎踞龍騰八百里,雲蒸霞蔚七二峰"。又從具體景觀寫南嶽:"峰巖疊翠,銀杏松竹同綠;溪澗竟清,流泉蟲獸齊吟。水簾洞珠飛玉濺,會仙橋霧滾雲行。振臂長呼,深壑回聲應蕩;側耳聆聽,百鳥輕音歌鳴”。 接著他又從一日不同時段及一年中四季的不同景觀寫南嶽“朝日輝金,晚月瀉銀,午風陣陣,晨露玉凝。春觀花錦,夏瞻雲凌,秋醉日出,冬賞雪晶。奇山奇景,如畫如屏”。 最後把南嶽與天下名山相比,″五嶽獨秀,誰與齊名”。 短短文字,把南嶽寫得既磅礴大氣,又秀麗多姿, 其文筆達到了出神入化之境界。

  彭崇谷在省外一些文化活動中發言後,常有人讚歎“惟楚有才”。他文思敏捷,出口成章,而且思想性強,激情澎湃,聽眾常讚譽他的講話就是一篇美文,故儘管他說話鄉音不少,仍常常獲得聽眾的掌聲。2017年5月, 左宗棠文化研究會在湖南大學嶽麓書院主辦了一個“湖南人的精神”研討會, 參加會議的是國內外一些有名的專家及研究歷史文化的學者,彭崇谷因寫過《左宗棠賦》而被邀請與會並臨時安排講話,他關於湖南人精神的即興講話,從古到今,旁徵博引,獲得了與會者的多次掌聲。事後左宗棠文化研究會把他的講話錄音作了整理,中國訪談網發表後閱者紛紛稱讚這是一篇非常優美的文章。

  賦是介於詩歌與散文之間的一種文學體裁, 其文學色彩比二者要求更高,故作賦更難。當代寫賦的人不少,但能寫好賦的人不多,彭崇谷先生擅長寫斌。他的賦作不僅詞句華麗、文采飛揚,還能把寫景抒情,議理言志與治國理政,立世處事結合起來,使讀者閱後既能賞心悅目,又能提神立志、察理明道。十多年來,他寫的《長白山賦》、《衡山賦》、《崀山賦》、《莽山賦》、《湘江賦》、《永州賦》、《胡耀邦故里廉政書法碑林賦》、《湘鄉賦》、《左宗棠賦》、《曾國藩賦》等近二十多篇賦作及詩聯被當地名山大川及人文名勝景區石刻立碑或刻匾,成為千古流芳之作,得到了省內外辭賦界的高度評價。他的 《三江源賦》被編入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學語文》教材,《湘江賦》被編入了中華書局編寫的中學《中華文化基礎教材》。

  抒發家國情懷、針貶時弊、提升正氣,是彭崇谷先生眾多賦作的一大特點,在這一方面,他那流傳最廣的《三江源賦》是代表作。2012年1月,黨的18大召開之前,彭崇谷先生出於對祖國當時面臨諸多矛盾的國際國內形勢的思考,他以祖國三條母親河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三江源為題材寫了《三江源賦》,以表達廣大炎黃子孫對偉大祖國的深厚情懷。 文章短短六百來字,把三江所及的祖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壯麗河山,中華民族5000年波瀾壯闊的輝煌歷史一覽無餘,那激揚的文字、博大的情懷、豪邁的氣勢、睿智的眼光,使讀者閱後無不熱血沸騰、心潮澎湃。

  《三江源賦》開筆即把三江源的地位提到相當高度: “三江聖源,華夏勝境。孕甘泉而滋天下,峙高原以領八方",畫龍點晴寫出了三江源在祖國廣袤大地上的特殊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戰略意義。接著寫三江源絢麗多姿的自然景觀。“藍天一洗白雲點,碧原千里牛羊肥。冰川卷玉瀾,雪嶺映銀輝。林顯秀色,草擁鮮卉。珍鳥翅舞,奇獸奮追。經幡飛揚,寺塔並立。溪河縱橫編水網,湖泊交織蕩漣漪”。 之後,彭崇谷先生跳出了古今許多賦作家常常侷限於就事論事的侷限性,他從三江源“涓涓細流相匯,滔滔江河長矣”,以無限的想象力過度到由此而來的三江之雄美:、“故長江清波遠,黃河濁流急,瀾滄碧浪飛。當金沙飛越橫斷,川流劈開三峽,一槳三千里,兩岸常猿啼。黃河九天直下,壺口瀑瀉浪激;天雷萬里霹靂,金珠九霄濺飛。看千里瀾滄春流滾,五國疆域一線連;兩岸青峰託雲出,河中碧波送舟飛。觀三河水流,急似猛虎下山,靜如少女韻笛。氣猶長虹,勢比蛟龍,柔似仙女,美如畫卷。千古春秋波未斷,萬里奔海勢不歸!” 在崇谷先生的筆下,祖國的萬里河山是何等的壯麗! 然而祟谷先生到此仍不止筆,他從“水澤乃土潤、土潤必地靈,地靈則人傑"這一自然歷史規律,充滿哲學智慧地演繹出由三江滋潤的華夏大地上的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而自強不息的民族。他手中的筆跨越祖國時空從5000年前一直寫到今天: “觀炎黃堯舜,親民仁政;秦皇漢武,英武雄風;唐宗萬邦來朝,康乾四海宣召。五千年血脈相連,五千載豪雄承傳”。這樣文章完滿地描繪了一幅偉大祖國橫貫東西、縱貫古今絢麗多彩的歷史畫卷。

  《三江源賦》的精神境界還不僅僅在此,文章的字裡行間始終迴盪著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種大氣凜然的家國情懷。文章針對當時東海,南海面臨領土爭奪的形勢,以及黨的十八大之前國家在發展過程中暴露出的複雜社會矛盾,表現出深沉的憂慮與擔心。文章以深遂的睿智總結出“江河源自滴水之聚,大洋成如江河之匯,邦國之固,緣於民族之合;民族之合,緣於民眾之和"。他不僅宣誓自已"吾愛吾國",還發自肺腑的呼喚: “吾炎黃子孫,務必同舟共濟,同建家園,共護疆土。……九萬里神州共鼎,十三億民眾同心”。文章在這裡鏗鏘宣告,在維護國家民族利益上,“同力者史碑頌之,異心者全民誅之",這一諍諍警告,浩然正氣,直衝雲天;讀之無不親者快,敵者懼。就這樣,《三江源賦》整篇文章圍繞家國情懷這條主線,環環相扣, 層層推進,波濤起伏,吞吐萬里。文章敘述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構成一種大氣磅礴、驚天動地之勢,這是這篇賦能自古至今從成千上萬賦作中脫穎而出成為世人矚目之作的重要原因。

  《三江源賦》在文化報發表不久,即被高等教育出版社編入 教育部十二五高等院校教材規劃的各類本科院校通用《大學語文》教材,與一同編入此書的孔子、孟子、屈原、蘇東坡、柏拉圖、莎士比亞等歷代中外數十名文化巨匠的文章一起影響中國芸芸學子。教材編者在書中點評《三江源賦》 “是當代文人寫的一篇大氣、工整、文字優美、旋律鏗鏘的賦體佳作。表現了中華兒女對母親河,對國土的深摯感情和我們保護國土完整、民族榮譽和國家尊嚴的立場與決心,整篇賦文辭或優美綺麗、舒緩流暢,或跌宕鏗鏘、蕩氣迴腸,音律優美而富於變化” 。 這篇文章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反響。全國著名硬筆書法家、中國硬筆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龐中華先生說: “我認真閱讀此書以後,深感此賦是更有中華風骨與民族氣節的傳世佳作”。歸國博士,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愽士生導師聶茂評價巜三江源賦》“是激揚文字的匠心獨運”, “全賦洋溢著強烈的浪漫主義精神和′萬眾一心,壯我中華’樂觀進取的英雄主義情懷”。著名文化學者羅錫文先生髮表文章認為:巜三江源賦》是“渾厚恢宏的天籟之聲",“從立意上是《黃河頌》的一種延伸,同時賦予了它更加深刻的內涵,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再次讚頌我們偉大而崇高的民族精神,奏響民族大團結、戮力同心共襄偉業的時代強音”。

  詩詞聯語多珠玉 勸世歌中顯淡泊

  中國古代自唐代貞觀年間開始科舉取士,考的就是寫文章和詩詞,這種學而優則仕的選官制度決定了古代詩文絕大多出自於政府官員,而他們大多數已經被淡忘在歷史長河中,唯有他們的詩詞及文章作品卻成為永恆的經典,千古流傳。以官員作為第一身份的崇谷先生,備加推崇傳統文化。他認為偉大的中華民族之所以能昂然挺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首先應歸功於中華幾千年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歸功於優美的文字與深厚的思想完美結合的漢語的薰陶與礪煉。

  彭崇谷先生善長詩詞,先生的詩詞聯賦就藝術風格來說,是同時具備豪放、婉約兩種詩風。正如豪放詞人蘇東坡也有“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婉約,婉約詞人李清照也有“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豪邁。崇谷先生既有如 《 觀星月相望》“萬里相隔若比鄰, 任它雷雨擾相侵。嬋娟若在情猶在, 總化你心為我心”這種體現柔情似水的婉約詩,更多的詩則是豪放大氣、吞吐古今, 呈現出偉大與崇高的美學風格。今年抗病期間, 彭崇谷先生創作了一首《七律·抗病毒大會戰》:天災霹靂起蕭牆,淚灑同胞歿禍殃。帷幄中樞施令箭,同仇五嶽奮刀槍。 白衣妙用回生術,扁鵑窮追冠狀狼。自信東風雄萬載,炎黃不愧鐵脊樑"。此詩把舉國上下同仇敵愾共抗疫情的壯烈景象充分展示,字裡行間充分體現出濃厚的家國情懷和豪邁大氣。 彭崇谷先生寫家鄉的一首詞《沁園春·湖南》“湘楚多嬌,日耀詔山,洞庭浪濤。覽武陵勝景,奇峰聳立,桃源仙境,紅雨飛瀟。柏綠炎陵,竹蔭舜廟,四水漁歌蕩九霄。瞻衡嶽,正直衝星宇,霧滾雲飄。兒郎自古英豪,談笑處、神州任舞腰。嘆賈生策妙,胸兵百萬,曾公氣銳,力挽狂潮。左帥安疆,德懷驅盜,國有危難湘人挑。毛公偉,更掌翻天地,錦繡今朝”。這首詞上闋寫風景各勝,下闋寫歷史人文;寫景敘事,氣象縱橫,短短百餘字把湖南縱向5000年、橫向近萬里一覽無餘。充分展示了湖南“國有危難湘人挑”這種心先天下、敢於擔當的豪邁之氣。2010年彭崇谷先生曾在一次文友筆會上即興就湖南的景觀與人文創作並書寫了一幅對聯, “八千里湘江濟海,九萬尋衡嶽擎天”,聯中表現出的那種磅礴氣勢令在場者折服,其書法作品當即被人搶著收藏。後來此聯被《人民日報》予以刊登。

  詩詞意境是詩詞作品中描寫客觀物象與作者所表現的思想情景融為一體而形成的藝術境界。 彭崇谷先生的詩詞作品很注重這種藝術境界的打造。如他寫春天的景色:“滿眼蔥蘢滿襟春,攝家採景擠紛紛,誰家紫燕掠空過,剪下紅黃一片雲”,這種短短七字從視覺所見到內心感受來寫春的詩句, 在古今眾多寫春詩中是很少有的。 接著作者暗引柳永“二月春風似剪刀”這一妙句,以尾似剪刀的紫燕劃過陽光輝映的雲空這一特寫鏡頭結尾, 把一幅春景圖描得入夢入幻,不愧是詠春詩之傑作。崇谷先生寫九月桂花:“巧把綠衣裁,金花錦首開,風輕香欲醉,疑是玉人來”。他以擬人化的手法把桂花寫成飄飄欲仙的玉人,這與李白寫楊貴妃之美“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有異曲同工之妙。

  通過對客觀事物的描寫,暗示或揭示其發展規律或者人生哲理,從而啟迪後人,這是詩詞創作的一種最高境界,也是古往今來廣大詩家孜孜以求的目標。 唐代著名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通過對登樓所見的祖國壯麗河山的描寫,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這一深刻哲理, 成為激勵廣大炎黃子孫不斷進取的一種精神力量,此詩也因此而成為千古絕唱。彭崇谷先生寫詩也承襲了古代詩家的這一特點。 正如當代著名年輕詩人向小文先生在《筆下風雲百萬兵》中所評價的,"以廣闊的視野,跳躍的思維,深厚的家國情懷,深遂的處世智慧,高潔的人生理念來打造詩詞作品的思想及境界高度是彭崇谷詩人詩詞作品的突出特色" “他善於以獨特的眼光和情懷對生活歷史萬象做出不同於一般文化人的見解和表達。……加之詩人時時刻刻跳動的文學脈博,成就了詩人的詩詞語言是如此的豪氣,表達出來的智慧火花和思想是如此地深刻和獨有見地。他幾乎每一首詩,或是目盡天下的大氣,或是入木三分的深刻”。

  的確,彭崇谷詩人的詩詞其思想之深遂,意境之高遠,意味之深長, 是一般文人難以所及的。2019年7月,他在重慶奉節參加第二屆中華詩人節遊覽了滾滾長江後寫了一首七絕《長江》: “奔騰萬里貫神州,劈嶺衝礁浩氣遒。吞吐東西清濁水,方成天下第一流”。著名詩人王明喜先生專門就此詩撰文認為: 此詩既寫了萬里長江奔騰萬里的氣勢,而且又從自古至今詩家們沒有關注過的角度入筆,寫了長江“吞吐東西清濁水"的博大胸懷,進而揭示正是這種博大胸懷是造就長江“方成天下第一流”的根本原因;詩中暗示了只有胸懷廣博,善於集中方方面面的各種不同力量,才能成就宏大的事業;從而不露聲色地向世人揭示了一個治國理政,為人處事的成功秘決,讀之回味無窮。

  彭崇谷先生學識淵博,又有著比較豐富的社會閱歷,故他的很多詩詞是對人生經歷的總結與提煉,蘊含著立世做人的無窮智慧。有次狂風暴雨使他家附近的植物園倒樹折枝,他作詩感慨: “壯樹勃發驟雨後,輕舟捷在浪激時。華時莫效溫室草,當效寒梅鬥雪枝”。他夏日黃昏後觀驟雨作詩: “沉雲吞落日,驟雨剪繁華,雀抖階簷下,鷹擊雲浪家"。這兩首詩都承襲了孟子格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這段話之精神;啟示世人要敢於搏擊風雨、不畏艱險,勇往直前。 他看別人放風箏後即寫《詠風箏》詩: “萬事開頭艱亦難,初飛紙鳥幾回翻,會當藉助長風力,直破雲關攬月還”。2020年初春,他作詩《庚子年初抗冠狀肺炎詠口罩》“一方紗罩勝銅拴, 敢叫疫魔難過關。天降吾材須有用,非凡出自在平凡”。 此詩以口罩這一平凡之物在抗疫情時發揮的特殊作用,暗喻人們不論地位出身如何平凡,只要經自身積極努力,都能成就非凡的事業。這些詩句動人心弘,讀後使人神智大開、提神壯志。

  近幾十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度被冷落,西方思想的侵入,社會一度追名逐利之風盛行,人心浮躁,道德墮落。崇谷先生對此感到十分擔憂,他有很多作品都啟示人們注重修身養性,要具備古人提倡的那種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君子情懷,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在紛繁複雜的社會現實中力爭做到清風虛懷、寵辱不驚、進退有節、哀樂有度。他在《處世歌》中寫道: “白雲千載飄悠悠,西水難改向東流。人生本是車輪轉,不轉事業怎能酬?一生機遇不常有,良機來了莫退躇。為國為民應盡忠,岳飛高節應追求。待人應是真善美,多交朋友莫結仇。吃喝玩樂應有度,莫讓悔恨白頭留。縱有才華別清高,須知強手隱神州。一時得意休高傲,別忘關羽麥城羞。升官進級莫刻意,仕途迢迢無盡頭。高臺風光雖歡暢,下臺冷落難免愁。室有綾羅千百丈,登仙只須幾尺綢。珠寶奇珍雖悅目,雙目一閉他人收。瓊樓雅室多何用,壽終黃土一荒丘。莫羨高堂賓常座,誰家車馬百年稠。別嘆子孫不爭氣,阿斗皇庭十年休。少怨老友無情義,史上幾個關張劉?甜言蜜語少得意,林甫兩面有人修。炎涼沉浮平常事,何必當真枉悲憂。既然抽刀難斷水,不如駕浪長航舟。進退有節度日月,平淡如常過春秋》”此歌說古道今, 道盡了為人處世應取的正確態度,《中國人事報》刊發以後,在社會流傳很廣。

  彭崇谷先生詩詞的又一特點是他把自己對社會、對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深厚的文學底蘊雕琢成格言警句。閱讀它的作品,不時有那些充滿哲理和閃爍著智慧之光的精彩妙句如飛珠濺玉落入盤中,叮咚作響,使人不禁心為之高跳,眼為之大亮。 如他描寫春天不僅寫其"一行春色千幅畫,幾點白雲萬里天″的秀美,更有“有心春灑一身汗,無慮秋收百擔糧"的思考。他看到花工冬季要把紫薇花枝條全部剪掉以便來年在新枝上開花更豔,便在《詠紫薇》詩中寫“平生不厲千般苦,哪有風光無限時”。他遊覽宋時蘇東坡組織修築的惠州西湖蘇公堤,便吟詠"風雲易改江湖色,不廢詩文萬古流";寫山西晉祠不老泉“風華易老泉不老,富貴難留文可留”。在河南湯陰他看到長跪於岳飛像前的秦檜跪像便有"正道豈容邪道笑”的告誡;登上山海關他便有″十億民心十億關"的深刻感悟。這些格言妙句源於生活,發自肺腑,如聞鈸聲而振心、沭春雨而潤懷。

  筆端書法含古今意蘊 紙上丹青為別有洞天  

三江源賦壯盛世 幾張草紙寫春秋——記當代文化名人彭崇谷

  彭崇谷先生自少年時代開始對書法有興趣。他練書法分秒必爭,無論是去外地甚至出國參加各類活動都會帶上一支毛筆,一有空就練字。他喜歡用清水在廢報紙上練字,他說用這種辦法,不費成本,簡便易行,帶一支毛筆,無論走到哪兒,找個菸灰缸裝上自來水,找幾張廢報紙就可以寫字,報紙溼透了就棄置一旁,幹了撿起來又寫,到哪兒都不受紙墨的限制。用這種方法開始可規規矩矩習帖,後來還可任意書寫,揮灑自如,使得祟谷先生的行草呈現出一種任性自如的書風。彭崇啟先生初期苦習王羲之、米芾、陸柬之、文徵明、董其昌書法,後又學張芝、懷素、孫過庭,同時也受魏碑的影響。正如著名書法家、全國硬筆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龐中華2013年在文化部主編、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走進大家一一彭崇谷書法集》書中所評論的, 彭祟谷書法“有王字的清秀飄逸,米字的剛勁雄健,董字的秀美靈動,懷素的氣勢神韻”;從整體看是“師古人之神,不師古人之跡″,“厚重、剛勁與靈動兼顧,靈動而不輕浮,剛勁、厚重而不呆板”。 他的書法,用筆老辣,點、畫、線條精湛到位;他既注重章法的合理,氣韻的流暢,更注重字的結體,所寫的字部首與主體之間、筆畫之間、各部分之間,其疏與密,放與收,欹與正、虛與實的安排恰到好處,書寫的字無淪是招牌、匾額、門聯,還是宏篇鉅著的石碑木刻,都充滿美感,觀之使人賞心悅目。

  彭祟谷先生文化底蘊較深,因而他的書法充滿了文化涵養。他在書法創作中很少寫別人哪怕是古人和名人的作品,而是寫自已原創的詩聯文賦。他擅長把地名、企事業單位名嵌入詩詞,對聯或組成警句再寫成書法。 如他給省內著名企業大漢集團題詞“大漢雄風”,給省政府學識淵博的老領導唐之享先生題詞“學之古今中外,樂賞福壽康寧”。 故他的書法都洋溢著非同一般的才思與文氣。彭崇谷先生還善於把漢字的深刻內涵體現到書法的造型結體之中。他給我們講到中國漢字的偉大在於字形神奇之美,字的形狀與其義、音與意在很大程度上統一。比如“福”字, 它的含義之一是幸福,從其形狀看它包含衣食充足,田土廣寬、人口興旺之意,所以他認為書法福字其點線筆畫不能太細小,字體不能單薄瘦弱,崇谷先生書寫的福字端莊厚重,圓圓胖胖,顯示出一派福態像,達到了使人一見則喜的視覺效果。

  十二生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內容。2010年,彭崇谷先生根據對十二生肖含義的深刻理解,創作出十二個生肖書法,他的每一個生肖字,字形如其物,又確係其字。 如“鼠”字形似老鼠,″兔”字形如狡兔,惟妙惟肖,意趣無窮。省新聞出版局當即對其版權予以登記。龐中華評價“十二生肖”書法是“嘎嘎獨造,取法大篆象形文字與草書,結合每個生肖特定的物象形態而成,可謂是奇思妙得,加之字字璣珠的詩文,既豐富了書法的表達形式,又賦予了特定物象以人文情懷,是書法領域的一大創新”。現十二生肖書法被愛好者刻成石碑立於岳陽市洞庭湖君山島。還有人把十二生肖書法做成了黑茶、瓷盤,郵政部門則把其製成了郵票。 彭崇谷先先還有很多書法作品現被全國各地的一些名川大山、人文景點刻石立碑,這些書法碑刻以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和高尚的精神境界影響世人,成為“書生報國”的一種好形式,從而也實現了彭崇谷先生報效國家、社稷,蒼生百姓的宏大抱負。

  彭崇谷先生還喜歡繪畫。他繪畫不同於當下許多畫家專畫一種或僅幾種物象,致使內容單一、久觀乏味。他的繪畫題材廣泛,內容豐富,不僅有藝術家們繪畫常用的傳統題材,也有許多藝術家難以入畫的小景小物。他畫山水既有峻嶺奇石,也有湖海水鄉,有春風秋月,也有炎夏雪冬;畫人物既有古代賢達、也有當代才俊;他畫花鳥既有傳統的梅蘭竹菊,荷芙桃桂,桔荔爪果,以及雞鴨貓狗,豬牛羊馬,鸚鵡鶯鵲等,更有生活中常見但很少入畫的雜草野花,龜鼠蛙蛇及豕蟲小鳥等。閱讀他的作品好象進入一個大觀園世界,新穎別緻,琳琅滿目。

  崇谷先生的繪畫風趣獨特,別有洞天。正如藝術造詣很深的龍延先生在《書法藝術》報裡評論彭崇谷先生的繪畫所說的:"先生作畫多以小篇幅為主,且畫中寓意深刻,並提跋作詩。畫中有意,文以入畫。他的一幅漂亮的小品畫,猶如一首小詩,一首短曲,一首順口成調的民謠那樣親切自然,輕鬆、優美、淳樸,讓人在不經意之間進入了鳥語花香,山靜水流,情發意動的精神境界,給人以美的精神享受和啟發。興許是先生本就滿腹經綸,以致其創作的小品畫中充滿了深刻的哲理和耐人尋味的意趣。作品簡短,有的深沉、嚴肅,有的清新、活潑,深遂,即興而作,筆簡意深"。

  彭崇谷先生的繪畫意深趣濃,這首先表現為立意奇特,構思巧妙。淡泊名利,寧靜致遠是中國傳統文化提倡的一種高尚情操,彭崇谷先生本身也具有這麼一種品質。為表達這種思想情感,他畫了一幅《老翁臥蕉圖》, 畫中一老翁在芭蕉樹下用芭蕉葉鋪地用雙手枕頭而臥,逸然自得歇涼快樂,畫上提款寫著: “何須紅木來為床,兩片芭蕉好乘涼”以點明畫的主題。 他有幅畫畫了一隻青蛙,青蛙象人一樣坐在一張大靠椅上,右腿搭在左腿上,仰臉朝天,安逸白得,畫上題詞是:“心中無奢望,天下第一君”。 這兩幅畫的構思充分表達了一種知足常樂看淡名利的價值觀念。為了表達要保護環境的思想,他畫了一幅《愚公閒居圖》, 此畫取材於戰國時期思想家列子創作的愚公移山,為了行走方便不畏艱險搬走家門口兩座大山的寓言故事,但崇谷先生反其意而畫之。他畫中的愚公座在椅子上用心看書,挖山的鋤頭閒置一旁。畫上祟谷先生的題款是“愚公氣概永須傳,填海搬山環境難,今日千呼山水綠,富鄉何必再移山”,充分表達了追求綠水青山的環保理念。

  意境高雅是彭崇谷先生繪畫的又一顯著特色。 繪畫創作有如禪學所提倡的認識事物必須經歷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為第一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為第二境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為第三境界。同樣道理,國畫創作只有上升到看山不是山又是山,看水不是水又是水這才進入了最高境界。具體說來,國畫作品的妙處就在於要有“畫外之境”。世界國畫大師吳冠中先生就主張國畫創作首先應追求意境之美,認為意境比技法更重要,他指出,“一切技法都是奴隸”。世界著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也認為藝術的價值不在於技巧,而在於精神內涵。 彭崇谷先生的繪畫完全體現了藝術大家們的這一思想,他作畫意在畫先,一般是先考慮好要表達一種什麼思想理念,再根據這種理念構思作畫。 崇谷先先還把自己淵博的學識融合到繪畫中,堅持以文入畫, 他的繪畫作品一般都配上他創作的體現畫作題材思想意境的精美詩詞、富有哲理和生活情趣的格言警句,因而他創作的畫作,意境深遠,格調尤顯高雅。他畫的一條蛇,一伸一屈,匍匐前行。 他在畫上提款,“屈伸行萬里,進退是贏家"。 通過畫蛇的運動方式表達了一個人必須能伸能屈、能進能退才能在為人治事上取得成功這一人生智慧。 他應一個叫曹壘的親戚之請畫了一副山水畫,畫中的山峰層巒疊嶂,高聾雲天。他在畫上提款,″壘石成峰", 不僅把這親戚的名字嵌入了提款的格言中,整幅畫又喻示了一種積小河可成江海,壘石土必成雄峰的道理,從而激勵人們要腳踏實地,從身邊的每一件具體事做起,從一門一類的知識學起,日積月累以實現自己的目標理想。所以看他的畫時而會感覺熱血沸騰,時而又覺得睿智大開,使人受益非淺。

  情趣無窮也是崇谷先生繪畫的顯著特色。他的畫以小品畫寫意為主,以小見大,以少勝多,由於畫家獨俱匠心的構思和別開生面的取材,故崇谷先生的畫寄情寓趣,意趣無窮。他有次看到一段老鼠欺貓的視頻,便畫了一幅老鼠欺貓圖, 畫中老鼠奮勇追貓,貓落荒逃竄。祟谷先生在畫上題詩曰:“哀哉老鼠把貓欺,顛倒陰陽怪事蹊。立世若無英武氣,難逃鵬鳥變成雞”。此畫批判了當下有些人失之於責、不敢擔當、無所作為的行為,同時也告誡世人如果頹廢沮喪,消沉失志,就會一事無成。有一年過“六一”兒童節,他畫了一幅有趣的《過六一兒童節》畫,但畫面上不是兒童過六一節的內容,而是畫了一位白髮蒼蒼的老翁快樂地在一棵大樹上盪鞦韆,祟谷先在畫上的提款是:“壽在年年過六一"。 此畫的用意是告訴老人們要時刻保持一種如兒童之心的歡樂心態就會健康長壽。這些畫看上去都飽含深意,幽默風趣。

  理論探索開新境 功在筆禿萬杆時

  彭崇谷先生不僅在詩詞、書法、繪畫的創作實踐方面成就非常,而且在詩詞、書法、繪畫理論研究方面也積極探索,且別開生面地提出了一些思考深刻的獨創性見解。

  在詩詞理論研究上,彭崇谷先生首先就詩詞的歷史作用及地位、詩詞發展的形勢分析及走向,這樣一些帶全局性的問題展開了研究。他寫的《中華偉業半於詩》詩論文章,在文章中指出中華詩詞絕不僅僅是詩人的閒情逸興,而是有著比其它文學藝術作品更加集中的民族精神。它的主旋律是愛國主義,如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屈原的《離騷》,奏響了一曲驚天動地的愛國主義千古絕唱。中華詩詞還體現出濃厚的民本情懷,《詩經》及杜甫、白居易、李綱、鄭板橋等許多詩家的作品都體現出對普通民眾遭受的苦難的同情及對民眾的關愛。中華詩詞同時蘊含著中華民族勤勞勇敢、追求高潔、自強奮進的品德和氣慨,而正是這些品德成為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歷經魔難但經久不衰的重要精神力量。彭崇谷先生首次系統地對中華詩詞在中華文明發展中所起的歷史作用的分析,極大地豐富了中華詩詞發展史的內容,對於推動當下詩詞事業的發展,堅持文化自信具有重大的意義。 詩詞發展的形勢正如他在吟黃鶴樓的一首詩中所寫的“遠觀萬里東流水,後浪總超前浪高"。此外,祟谷先生還就如何把握詩詞創作的價值取向,如何創作出符合時代要求和較高審美價值的精美詩詞寫了多篇理論文章,提出了許多很有見地的觀點。

  在書法理論研究上,崇谷先生也邁開了堅實的步伐。中國書壇自晚清開始出現了一股尊崇石碑、墓誌、造像等碑刻書藝的魏碑書法,並同時貶抑晉唐王羲之、王獻之及元明趙孟頫、董其昌為代表的帖學書法的傾向。受其影響,近幾十年來書法界颳起了一股否定傳統書法、崇尚字形怪異的醜書書風,甚至達到了以傳統書法為賤以怪異書法為榮的邪巳壓正局面。 針對書法界這種狀態,彭崇谷先生在幾篇書法理論文章及有關書法講座中,堅持以辯證的觀點來分析書法發展的歷史與現實。他認為以“二王”為代表的帖學書法字體秀美靈動, 深為廣大民眾所喜愛,其風格成為中華民族近兩千年來共同認定的一種書法審美標準。帖學對中國書法影響的主導地位是不應否定的,碑學字體厚重蒼勁,它自晚清以後開始盛行,它的出現對千百年來帖學書風在書法領域一花獨放局面是別開生面的一種補充。 所以帖學與碑學是中國書法領域盛開的兩朵藝術奇葩,在二者之間不應該遵誰貶誰,過度的尊碑壓帖是書法領域中的歷史虛無主義與片面化。對於書法領域當下流行的以創新的名義推崇醜書的現象,崇谷先生在《淺談書法藝術的創新》一文中認為,中國書法是有著深厚美學內涵的漢字書寫藝術,書法藝術的創新必須符合漢字的書寫規律,同時也必須符合廣大漢語地區在幾千年文明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為社會、廣大人民群眾所共同認定的審美理念,而醜書追求怪異之態則完全背離了漢字書法的這兩大規律。 醜書不僅與帖學書風背道而馳,也與碑學書風大相徑庭, 因為碑學書風是追求剛勁之美,而不是提倡怪異,所以必須徹底拋棄醜書,回到帖學書法與真正的碑學書法軌道,這才是中國書法的健康發展之路。

  在對醜書進行批判性思考的過程中, 彭崇谷先生還提出了一個書法界長期被忽視的問題,這就是從書法理論到書法實踐以往重視對筆法和技法的研究,而忽視對書法結體的研究。崇谷先生在他研究書法的理論文章中指出,書法結體是決定書法審美內涵的關鍵性因素,它研究解決的是被書寫字體的風格、結構、及佈局是否整體美的問題。書法中的技法筆法只是解決被書寫漢字中的點劃線條及用筆技巧等,它解決的是漢字的局部是否美的問題。正是因為對書法結體的把握是否科學,協調、合理,決定了書法作品的審美內涵有了高與低、優與劣的差別。也正是因為書家們對漢字結體的把握有區別才形成了書家們各自書寫風格的差異。 所以如果書法實踐和書法理論只重示對技法筆法的研究而忽視對結體的研究, 就等於是抓住了局部而忽略了整體與全局,這好象是生活實踐中的抓住了芝麻而丟了西瓜,當下醜書的盛行正是忽視了書法結體的研究而造成的惡果 。所以祟谷先生在文章中提醒書法理論和書法實踐在重視筆法技法研究的同時,更要高度重視對書法結體的研究, 這樣中國書法事業的發展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業界認為,崇谷先生這些書論觀點對於當下的書法實踐具有重要啟示和指導意義。

  由於彭祟谷先生對繪畫很有興趣,所以他對如何創作人民群眾所喜歡的中國畫也進行了思考研究。 他在有關繪畫的講座及《如何創作真善美的藝術作品》一文中認為:中國畫的創作在繼承傳統的同時,要注重緊貼時代生活,不能只滿足形似和技巧,要著重提升藝術作品的文化內涵和思想境界。這些觀點都得到業界的高度認同。

  “交友詩書無寂寞,不貪名利不煩憂,管它世態沉浮事,墨浪飛舟任我求”。彭祟谷先生十多年前寫的這首詩是對他人生軌跡的生動寫照。偉大的人物都是自制而孤獨的,愛因斯坦說過所有品質高尚的、偉大的心靈註定要孤獨,崇谷先生的這首詩是最好的詮釋。崇谷先生長期來一直保持凌晨五時左右起床學習的習慣,在領導崗位時寫詩作文兩小時後再上班,下班後回家舞文弄墨到晚上十一點才入寢。他不論節假日,不管白天晚上,不唱歌跳舞、不釣魚打牌、不洗腳按摩、不閒聊消遣,全部業餘時間沉浸在創作詩文書畫中。退休以後 ,他更是全身心投入了創作詩詞聯賦、書法、繪畫、講學、學術交流等文化事業。十餘年來他創作詩詞數千首,楹聯千餘幅,賦作近三十篇。 他那剛勁中有靈動,雄渾中帶秀美的行草書,風格獨特,自成一體,現在或刻匾懸掛或刻石立碑於全國城鄉很多地方。他的小品畫情趣盎然,意境高雅,業界評價“有黃永玉風格”。以致海內外向他求字求畫者不斷,他的微搏粉絲曾多達16O萬之眾。

  彭祟谷先生既沉浸在藝術的海洋之中,同時關注社會,心懷正義。他對嚴重影響青少年健康進步的網絡遊戲、盲目追星、娛樂至上等社會現象連續寫多篇文章剖析其對國家、民族、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少年的危害性;針對近幾十年來思想理論界有人著書行文否定中國傳統文化、否定中國歷史等觀點,他運用多學科知識寫了七十萬字的《捍衛尊嚴一一 “中國傳統文化陷阱論”批判》一書對其一一予以駁斥 ,這對於堅持中國文化、中國歷史及民族自信具有重大的意義。現這本書正在出版過程中。記者探尋崇谷先生取得如此巨大的文化藝術成就時發現,崇谷先生成功的原因是必然的,他的“萬眾棋牌歌舞日,陋室迷我樂吟詩,文人墨客原無種,功在筆禿萬杆時”這首詩是對此最好的答案。  

三江源賦壯盛世 幾張草紙寫春秋——記當代文化名人彭崇谷

  中華民族自古至今具有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三國時期,五十三歲的曹操曾抒懷作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表達了他不甘衰老、自強不息的人生境界。今天的崇谷先生也是這樣的熱血沸騰,他寫了一首絕句《遊武漢黃鶴樓》:“足橫欲斷大江流,揪住龜蛇鸚鵡洲。眼內風光何止癮,敢攀絕頂第一牛。”,此詩充分表達了作者現在內心仍激盪著一種勇往直前、勇攀高峰的雄心壯志。我們堅信並祝願崇谷先生在文學藝術創作的道路上節節高升,更上層樓!

  二0二0年三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