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華大夫》:揭祕希區柯克電影價值體現及製造懸念的底層邏輯

今天我們一提及懸疑片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那就是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這位當之無愧的“懸念大師”,以他高超的懸念製造技巧及鏡頭創作手法不知影響了多少位當今著名的導演,

“希區柯克”這個名字流傳到今天,儼然已經成為了懸疑的代名詞。

作為一個懸疑迷,我認為“希式懸疑”最令我欽佩的地方是——它不像市面上大多數懸疑片那樣,以突然出現的鏡頭和血腥場景嚇唬人,而更多的是製造那種由內心深處滋生的心理恐慌。你無法想象,當我看完他的經典之作《蝴蝶夢》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都無法擺脫那個一身黑袍的女管家帶給我的心理陰影。

為了研究清楚希區柯克的創作手法,許多人開始從他的幾部熱門電影入手進行分析,而我今天想要談的這部電影,卻是希區柯克眾多作品中較為冷門的《愛德華大夫》,儘管它相對其他經典作品來說並不起眼,但這部電影卻給我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

首先,這部電影的題材稀有,堪稱是以精神分析學為主題的鼻祖級電影,這也是我看到的第一部講述關於夢境的電影。其次,這部電影的敘事方式令我著迷。導演對於緊張氣氛的營造和劇情反轉的技巧拿捏得非常到位,環環相扣的懸念常能給我帶來緊迫感,使我無法自拔。

因此,在這篇文章中,我便以《愛德華大夫》為例,從懸念的設置方法、故事敘述的方式、視聽語言的運用以及電影現實意義四個角度出發,為大家一一解讀在這部電影中“希式懸疑”製造的底層邏輯。

《愛德華大夫》:揭秘希區柯克電影價值體現及製造懸念的底層邏輯

一、從懸念的設置方法看:故事在總體懸念的推動下,又設置了多個層疊懸念,引起觀眾的興趣和思考

《愛德華大夫》這部電影最令人著迷的地方便在於“造謎”和“解謎”,影片總能給你一種想要馬上揭曉答案的迫切感,而這種迫切感正是來源於故事中的大小懸念。那麼,導演是如何把控全局,進行懸念設置的呢?實際上,這裡涉及兩個懸念的設置方法,即總體懸念和層疊懸念。


(1)總體懸念:浪漫愛情故事背後縈繞著重大陰謀,為影片增加厚重感

總體懸念是指某種懸念自影片開始就已經展開,並自始至終貫穿全片,直到結尾才解開真相,讓人恍然大悟。

實際上,總體懸念是圍繞故事所講述的主題設置的,同時也是故事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在《愛德華大夫》中,導演給觀眾設置的總體懸念是“愛德華大夫究竟是誰殺死的”,而影片的主題則是“J.B與彼得森醫生的愛情故事”,主角們想要如願以償地走到一起就必須先解決愛德華大夫的死因問題。

為了解決這一主要問題,彼得森找到了導師艾裡克斯為J.B治病,繼而他們為追尋真相又來到了山谷滑雪,而當彼得森通過與老院長的對質最終找到真相的那一刻,影片的總體懸念得以解決,全片也隨之結束。

由此可見,當影片的主懸念被拋出後,接下來主角們所有的曲折經歷都是為了加強這一總體懸念而服務的,而當總體懸念被主角徹底解開後,影片的主題也得到了昇華。正是由於總體懸念的出現和解決,J.B與彼得森醫生的愛情也更加令人深刻且動容。

《愛德華大夫》:揭秘希區柯克電影價值體現及製造懸念的底層邏輯

(2)層疊懸念:多層懸念設置環環相扣,牢牢吸引觀眾注意力

層疊懸念就是指在總體懸念拋出後,在情節的發展中不斷湧現的一個個小懸念。

這不由得讓我想起席勒在《論悲劇藝術》中說:

“一個新手會把驚心動魄的雷電,全部朝人們心裡扔去,結果毫無收穫。而藝術家則不斷髮出小霹靂,一步一步向目的走去,正好這樣完全穿透別人的靈魂,只有逐步推進,層層加深,才能感動別人的靈魂。”

的確,層疊懸念的設置能不斷刺激觀眾思考“yes or no”的問題,將觀眾視線牢牢鎖定在情節中,一步步朝真相走去,最終達到“穿透別人的靈魂”的效果,這是一個藝術家級別的導演的高明之處。

迴歸到影片中我們發現,片中的層疊懸念層出不窮,甚至在總體懸念拋出前,導演就先設置好一個前置懸念作為鋪墊:即眼前這個年輕的“愛德華大夫”是否是真正的愛德華大夫,這裡就涉及到了第一個“yes or no”的問題。

接下來,女主角彼得森通過字跡確定了這個“愛德華大夫”是冒牌貨,而真正的愛德華大夫已經死了。緊接著下一個懸念就出現了:他為什麼要冒充愛德華大夫?真正的愛德華大夫被誰殺死了?

冒牌貨J.B連夜逃到紐約,彼得森醫生緊跟其後,然而彼得森卻發現自己被登上報紙,警察正在追蹤他們,而送報員已經發現了端倪,於是他們決定立馬動身:兩人是否會被抓到?這裡又是一個小懸念。

通過對劇情的分析我們很快就能察覺到,導演正不斷向觀眾拋出問題又給出線索,當一個問題被解開,另一個問題又立馬出現,絲毫不給觀眾喘息的機會。眾多的小懸念串聯起來,就像一條被繃緊的無形的繩子,誰也不知道通往何處,觀眾只能順著繩子的方向一路走到底。

《愛德華大夫》:揭秘希區柯克電影價值體現及製造懸念的底層邏輯

二、從故事敘述的方式看:影片在限制性敘事手法的前提下,利用多種劇情反轉的手段,吊足觀眾胃口

與其他電影不同的是,《愛德華大夫》不會給觀眾提供更多的開放信息,觀眾只能跟著主角走,我們所能獲取的信息也僅限於主角所獲知的範圍。這種限制性的敘事手法給劇情的反轉提供了條件。

在影片中,劇情反轉的情況出現了不止一次,而每次出現都能讓人拍案叫絕。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劇情反轉雖秒,卻不是所有電影中的反轉都能給觀眾帶來驚喜的,刻意、拙劣的反轉不但不能給觀眾帶來快感,反而會使人厭倦。

那麼,如何做到讓劇情反轉出現得恰如其分呢?下面,我就結合影片中出現的反轉片段,具體分析導演是如何利用反轉吊足觀眾胃口的。

  • 劇情反轉需要符合故事發展的邏輯

想要使劇情反轉合理化,就必須事先做好大量鋪墊。以片中“真假愛德華大夫”的片段為例,當我們在得知J.B不是真的愛德華大夫的時候,反觀他在被揭發前的一些行為便得到了合理的解釋,比如他太年輕、在手術檯上情緒崩潰、接到電話慌不擇言等,都在預示著他並非真正的愛德華大夫,但這些細節在初次觀影時還不足以讓觀眾斷定他的真假身份,只有當真相被披露的時候,觀眾回想起來,才會覺得事情在情理之中,並有恍然大悟之感。

《愛德華大夫》:揭秘希區柯克電影價值體現及製造懸念的底層邏輯

  • 製造反轉前,可以適當對觀眾隱瞞信息,並引導他們朝另一個方向思考

我認為這是一個高超的表現技巧,因為製造假象、引導觀眾朝反方向思考很容易,但要怎麼圓回來,讓觀眾接受真相卻很難。影片中,當J.B拿著刮鬍刀要殺死艾裡克斯的時候,導演通過大量的鏡頭描述,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孔武有力的J.B和年老衰弱的艾裡克斯,這種強弱反差使我們不得不相信艾裡克斯必死無疑,但結果卻是艾裡克斯制服了J.B,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有部分認知被導演刻意隱瞞了,即我們事先並不知道艾裡克斯已經發現J.B有問題,並在牛奶杯中下了安眠藥,所以才會有這種意外的感覺。

  • 利用情緒反差也能製造反轉

當J.B終於回憶起自己的身世,並幫助警察找到真正的愛德華大夫,當觀眾滿以為男女主角終於可以在一起的時候,兩個突然闖入的警察卻告知他們愛德華大夫是被槍殺的,而J.B很有可能是兇手。這就如同晴天霹靂,大喜轉大悲的落差讓人腦子一“嗡”,

利用情緒反轉常常使人有猝不及防,手足無措之感。

由此可見,在《愛德華大夫》中,導演每次做劇情反轉時所用的手法都各不相同,但又出現得恰到好處,引人入勝。實際上,這關乎導演對於劇本的全局把控能力,只有在中心思想明確的基礎上,才能做好劇情上的編排。而恰到好處的反轉能使整個影片保持活躍,因為每一次反轉都是一次驚喜,不讀到最後我們永遠得不到真相。

《愛德華大夫》:揭秘希區柯克電影價值體現及製造懸念的底層邏輯

三、從視聽語言的運用看:導演通過第一視角鏡頭的表現力與“炸彈”理論相結合製造懸念,營造緊張氣氛

“炸彈”理論是希區柯克非常有名的理論之一,他用同一個情景下不同的處理方法為我們形象地解釋了“懸念”從何而來:

如果只是一顆炸彈爆炸了,你只會驚訝,這毫無懸念可言,但如果讓你提前知道桌下有炸彈,你就會在觀影途中一直想著它何時爆炸。

實際上,希區柯克所說的“懸念”,即是觀眾在觀影時出現的關切的緊張情緒,並由這種情緒,延伸到故事發展的走向和人物命運的走向上。在《愛德華大夫》中,導演善於通過一些第一視角鏡頭的表現力與“炸彈”理論相結合,成功為觀眾營造緊張的氣氛。在這裡我將摘取兩個經典的鏡頭進行分析:

  • 躺在眾人腳邊的信封

這個信封是J.B連夜逃跑前給彼得森留下的,當第二天有人敲門時,彼得森才發現了這個信封,可還沒來得及去拿,一群人便闖了進來。這時候,眾人說了什麼已經不重要了,觀眾的視線全部被吸引到了信封上,看信封是否會被發現,而當眾人退出房間,彼得森又想要去拿,信封卻被他們踢到了門外,觀眾的心也已經提到了嗓子眼。

《愛德華大夫》:揭秘希區柯克電影價值體現及製造懸念的底層邏輯

  • 決定彼得森命運的左輪手槍

這個鏡頭無疑是最令人緊張的鏡頭,因為觀眾甚至是主角都不能確定院長是否會開槍,彼得森正不斷朝門外走去,槍口也一直對準著她的身體,因此這種緊張的氣氛一直延續到了彼得森走出房門,而這時,院長將手槍翻轉過來對準了自己,熒幕前,所有的觀眾都被這把槍指著,此時的代入感不言而喻,緊張、窒息的情緒也隨之達到了極點。

在我看來,第一視角鏡頭對於觀眾來說儼然已是非常有代入感的表現方式,而在這種代入感強烈的情況下,導演還為我們疊加了“炸彈”理論帶來的懸疑感,進一步加深了劇情的張力。而在代入感和懸疑感的雙重衝擊下,我想,再也沒有人能做到心如止水。

《愛德華大夫》:揭秘希區柯克電影價值體現及製造懸念的底層邏輯

四、從形象隱喻看電影價值體現:片中涉足精神病人這一特殊群體,引發觀眾獵奇心理的同時揭示更高層次的內涵


我們不得不承認,即便在現實生活中很少能見到精神病人,但在我們內心深處,卻都存在著不為人知的陰暗面,在陰暗面的籠罩下,我們心靈扭曲、行為失常,但由於有了社會秩序的管控,我們剋制住了這些行為,儘量不使其外露。可在希區柯克的電影中,觀眾們卻得到了這種陰暗心理的宣洩。

例如在電影《後窗》中,主角滿足了觀眾的窺探欲,而在《瑪爾妮》中,瑪爾妮的偷竊癖同樣為觀眾內心深處的某種黑暗情緒找到了宣洩口。這些電影主角們的獨特行徑在電影中一覽無餘,成功引發了觀眾的獵奇心理。

回顧《愛德華大夫》中患有犯罪情結臆想症的J.B也是如此。但在這部電影中,當我們看著J.B一步步從病態到被治癒,也從中看到了治癒他的彼得森身上映射出的人性的光輝。

我想,這便是導演想要在電影中揭示的更高一層次的內涵,她對J.B的理解和照顧,實際也是對觀眾的一種治癒。

總的來說,希區柯克在對於這種特殊人群的描述和態度都是非常客觀的,他在給觀眾展現這些人性陰暗面的同時,不但滿足了人們的獵奇心理,更讓人們感受到了對病態的恐懼和痛苦。我想這就是導演的高明之處,他在試圖通過兩種原本極端對立的人物形象的融合,達到一種更高層次的目的——即,使觀眾被馴服、被教化、被感動,由此解開關於真愛的懸念,得到主題的昇華。


結束語:

通過對《愛德華大夫》的深入分析,我們發現其實希區柯克對於影片懸念的製造方法有很多種,這實際上都可以歸結於導演對故事信息的處理方式。電影就是一門對信息進行剪輯處理的藝術,如何通過鏡頭向觀眾講好故事,何時、何地、何種狀況下給出什麼樣的信息,給多少,是製造懸念的關鍵,但光靠懸念支撐也是不夠的,對於電影來說,懸念的設置永遠基於主題之上。同樣的,一部有內涵的電影,也永遠不會缺乏懸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