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德布教举仁风


关键词:孔门十哲 冉子墓祠 重德立善 居敬行荀

地处鲁西平原的山东冠县,是一片多姿多彩的古老土地,数千年来,在这里涌现出了无数叱咤风云的人物,发生过许多惊天动地的事件。先贤冉子、亚圣孟子、文宗元好问、名儒段干木、乞圣武训等众多圣贤,或留下了深深的足迹,或长眠于此,都为这块厚重的土地增添上历史的光辉。

对于这座鲁西边界的城池早已熟知,虞舜时的鲧堤、晋国的冠氏邑、黄河故道、运河之乡、辽国萧城、国家非遗查拳、柳林花鼓、郎庄面塑等等,已经深深地镌刻在我的灵台之上。但是,虽然心仪已久,却从未踏上这里半步,想来甚是遗憾。西年的新春之际,闲来无事,无意中翻阅一本叫作《四大历史文化名人与冠县》的书,而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我关注已久的孔子四大德行弟子之一、齐国稷下学官之长荀子最为推崇的先贤冉雍。从有关史料看来,并没有看到他与齐国有过多少密切的联系,作为孔门十哲来说,在以往所追寻过的那些孔门高足,几乎没有一个能够逃脱了与齐国的干系,我笃信,在孔子齐国听音召、狄水陷车的过程中,一定少不了冉雍这位曾被荀子推重为与孔子并列的大儒。因之,待不得万物复苏、春风荡漾,心急的我在新春的鞭炮声中,便踏上了西去的列车,欲去冉雍讲学和长眠之地的冠县拜谒一番,以表达自己仰慕已久的崇敬之情。


传德布教举仁风

凌晨四点,凛冽的寒风中我便前往聊城的列车。冠县是聊城的下属县,到聊城换乘是必须的环节。昨晚已经和此地的文友联系好,道君兄将在我到达之际,安排车辆并陪同我一道前往。车上的人都在东倒西歪,昏昏欲睡,受其感染,早起的我也免不了有些头沉,头歪在靠背上不一会儿就进入了一种似睡非睡的迷糊状态。幻觉中好像有人在说话,虽是梦境听得却十分清晰。一个陌生的声音:“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却没有口才,不善谈吐。”我多次见到过的孔子见有人这样评论他的弟子,似乎有点护犊子的意味:“何必要有口才呢?快嘴利舌地同别人争辩,常常会使人讨厌。追求仁德的人,不一定非要有口才不可。”迷迷糊糊的待了一会,又隐约听到了至圣老师的说话声:“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去治理国家。”是对别人说,还是自言自语,反正我的意识有点模糊。只听得冉雍在问老师:“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呀?”孔子回答说:“还可以吧,做事也还简的。”冉雍说:“做事严肃认真而行为简约,这样来治理民众,不也是可以的吗?如果只图简单而行事又粗疏,那不就太简了吗?”孔子肯定的说:“你讲的话是正确的。”恍然间,似乎是转换了一个场境:只听得冉雍在向孔子咨询该如何处理政事,孔子对他说:“出门做事一定要像接待贵宾那样谦恭有礼,使用百姓如同承办隆重的祭典一样虔诚谨慎。这样,在诸侯的封国里任职,就没有人怨恨你,在卿大夫的家里任职也不会有人怨恨你。”接着,好像是孔子在对别人讲:“冉雍啊,可以让他去做个卿大夫一样的大官。”大概是孔老夫子知道我了解冉雍的父亲是个身份地位卑微的人,他老人家便打比方说:“杂色牛出生的小牛,两角长得周正,即使你不想用它作祭品,山川的神灵难道会舍弃它吗?”意识模糊了,我缓缓地进入了梦乡。

伴随着一阵有节奏的制动声,把我从似睡睡非睡的梦境中摇醒。惺忪的眼睛朝窗外看去,站台上熙熙攘攘,人来人往,站台上醒目的标牌告诉我,“济南站”到了。对于我来说,这里是再熟知不过了,每年到此或经过不下数十次,闲来无事的时候,也总喜欢在这块齐国西部的地片上,来寻找历史的遗迹。故而,在华不注山回味过齐晋鞍之战;在鹊山怀抱拜谒过神医扁鹊;在千佛山上搜寻过黔娄身影;在鲍山东麓感怀过鲍叔牙高风。还有那泺水之源、闵子墓园、终军故里、谭国故址等都流下了我的汗水和足迹。至于那些来泉城走亲访友或办事,就更无计其数了。十分钟的停车时间,足足能叫我粗枝大叶的,对我所关注的周朝那些人和事,作一次简短的浮光掠影。列车又缓缓启动,无所事事的我,不由自主地微微合上了眼皮。


传德布教举仁风

满脑子尽是冉雍的音容笑貌,这都是从《论语》、《史记》、《孔子家语》、《论衡》、《旧唐书》、《太平寰宇记》等大量史书中整合而成的。形成了冉雍他本人的自然面目:冉雍,字仲弓,生于公元前522年,卒年不详,春秋末年鲁国人。他出身卑微,世居“菏泽之阳”茶固坡。仲弓拜孔子为师后,学习刻苦,做人诚实,德行出众,义举仁风,在政治、思想上都取得很大的成就,成为了孔门“十哲”之一。孔子对这个门生颇为喜爱,有“雍也,可使南面”及“贤哉雍也,过人远也”之赞语。其为政“居敬行简”,主张“以德化民”。《论语》中记其大名与字号有11次之多,被尊奉为孔子四大德行之弟子。孔子去世后,冉雍唯恐圣道失传,遂与闵子骞等人集编孔子及弟子言行,共编《论语》20篇,并独著6篇,称之为《敬简集》。而后,游学列国,传经布道。晚年,他来到冠氏,这里的老百姓像过年一样,来欢迎和招待这位德高望众的大儒,请他讲授为人之道。他不辞辛劳,日夜奔波于冠地北部乡村,施教于贫民之间。他因人施教,循循善诱,把“以德化民,以礼齐之”的道理灌输到民众之中,使该地逐渐形成了重学兴教、除恶扬善、忠厚待人、尽忠尽孝的优良风气。长期的奔波与劳累,致使积劳成疾,终因病情过重,撒手人寰。历朝历代念其不朽功德,屡加追封。汉高祖祀奉仲弓为“陶子”,元帝加封为“陶侯”,宋追封为“下邳公”,南宋又赠“薛公”,明朝嘉靖又改称“先贤冉子”。

似乎对于这些你抄我,我抄你的相关史料,我并不是多么感兴趣。这不,刚刚想到数次见诸书刊、报端的冉雍生平,瞌睡虫便又袭上了心头。大概是对今天能够见到冉子太迫切的缘故,萦绕在心头的冉雍故事怎么也没法抹去。晕晕沉沉的迷蒙中,去年到菏泽孙膑故里采风时,听到的一则有关冉雍求学的传说浮现脑海。


传德布教举仁风

有一天,有个姓冉的六岁男童向孔子求学。这个孩子诚恳稳重、落落大方,很有能成为大人物的气度。孔子以为这个孩子的身世一定很好,谁知一询问才知道,他并非出自名门望族,他的家里穷得很,既没有房屋也没有田地,父亲什么也不会做,而是以盗窃为生。母亲已经去世,继母公西氏听说孔子广收弟子,并且不收任何费用,就让他到孔子门下求学。孔子的弟子们听说冉雍是个小偷的儿子,都瞧不起他,阻挠孔子收其为徒。但是孔子毫不理会门徒们的这一套,毅然决然地收下了冉雍。之后,弟子们会有意无意的找茬,怀疑冉雍也会偷别人的东西。孔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中,默不作声,一直想瞅个机会教育这些弟子。有一回,孔子带领门生去郊游,走着走着,看到前边有一头小牛,牛的毛色纯赤,头角又端庄,非常漂亮。有个学生说:“我记得老师说过,祭祀山川神灵,就需要这样的牛。”孔子故意摇摇头,有些惋惜的说:“这头牛是不行的,它的血统不好,不适合用于祭祀。”这个学生说:“血统不好有什么关系,又不是用它的父母来祭祀。”孔子故作不知的问:“哦,是吗?那人呢?人的血统重要吗?出身卑微,行动不端的人,也可能有行事光明、心地善良的儿子啊,大家为何用父亲的品行来否定他儿子的一切呢?”学生们听罢孔子的一席话,一个个都低下了头,知道老师说的是关于冉雍的事。孔子见弟子们已经听明白他说的意思,就赞美冉雍说:“冉雍年龄小,气度不一般,我看他是个当领导的好材料,大家不可轻视他。”从此,弟子们都改变了对冉雍的看法。

......

列车正点到达了聊城车站,道君兄早已和同事等候在车站口。一谋面,道君兄便提出先安排食宿,迫不急待的谎称车上已经早餐过,他们顺从我的意愿,车子出城向西,朝着冠县的万善乡飞驰而去。在路上,道君兄如数家珍的告诉我:“冉子祠、冉子墓位于县城西北9公里的高王段村东,据说附近就是冉子生前设坛讲学、传经布教的地方,许多地名都与冉雍有关。元坊村相传是冉雍冠地讲学,有人问他从何而来,冉雍回答说:远方。故而人们将村名定为“远方”,后来演变为元坊。马寨是冉雍讲学途中停马歇息的地方,故名“马站”,后以谐音改为马寨村。西范庄的来历是冉雍曾在此吃过饭,初名“饭庄”,后以姓氏演变为范庄,因与烟庄街道办的范庄重名,前些年以方位更名为西范庄。现在前马固、后马固村本来是一个村子,初始是因为冉雍讲学到此病重,全身麻木,后来以谐音变化为马固,村子一大,有刘姓从马固分出,形成了两个村落。”正当道君兄向我喋喋不休地解说时,忽然路边的一块蓝底白字村名牌撞开眼帘:“孝子哭”,这是一个多么别异的名字呀。道君兄见我对这个村名有点儿咤异,便对我说:“这个村名也与冉雍有关,当年冉子染疾病故后,人们念其德行,悲痛不已,服孝者至此皆号啕大哭,故而将此地称作‘孝子哭’。”“哦——”我似乎有点儿恍然大悟。说话间,车子一拐向了南,按照导航仪的引领,车子来到了据说也与冉雍去世有关的“亡断”(王段)村,下车一问冉子祠,村民们热情的告诉我们,就在我们路过的村头路西边。王道君唯恐再去问路麻烦,一个电话打给了自己的才同学张建中,现任万善乡冉子小学的校长。当我们原路返回,在路边见到了2014年10月21日由聊城市人民政府所立的文物保护单位“冉子祠遗址”标志牌,一见到这块证明“冉雍身世”的物件,我尤似见到了久违的好友,恨不得拥抱了再拥抱。尤其是它背面的那则简知的碑文,几乎是一口吞咽了下去。让我的心里完全明了“冉子祠遗址”是“位于冠县万善乡王段村,为明清时期遗址。冉子,名雍,字仲弓,春秋鲁国人,为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冉子祠始建年代无考,清代重修后,规模宏大,占地10余亩,分冉子祠堂、冉子墓和东跨院三部分,主题建筑、碑碣等已废圮,现仅存一片高地及碑刻五通,碑刻保存在万善二中内。”


传德布教举仁风

村民们见我们在观看冉子祠遗址,便看热闹似的围拢了上来。村民讲,这是一所废弃的小学校。我看在一块明显高于路基的土地上,破门锁仍旧坚守着自己的职责。跨过残墙断壁,没有门窗的老屋苟延残喘着最后的时光。年届古稀的村民王贵信指着院子里两棵粗大的绒花树告诉我们,冉子墓就座落在离树不远的旁边。前些年的封土也是蛮高大的,周围松柏环绕,苍翠挺拔,既庄严又肃穆。墓顶上有个圆形的深洞,直通地下,投入砖石可听到有嗡嗡的回声。据说该祠是冉子关心人世,洞察民情的望孔。这个洞很是有些神秘感,没有知道它生成于任时。历代都有不少好奇的人想用土把它镇住,然而当你填盖后,过不了多久这个洞口又被打开了。人们说,冉子对老百姓的深情厚谊是什么时候也割不断的,而曾经堵塞过洞口的人,看到洞口又被打开了,心中十分愧疚,也很害怕,以为是神仙显灵了,都主动带着祭品到墓前烧香磕头,谢罪认错。王贵信对我说,文革前墓顶的圆洞还在,他和小朋友经常爬到墓顶上玩耍,也曾向洞里扔石头听响声。说话间,王道君的老同学张建中来了,寒喧之余,他说自己曾在这里念过书,当时校园内还生长着一些粗大的松柏,后来不知道何时被人伐掉了。冉子墓、祠被破坏后,乡人恐怕这一古迹被淹没,便将过去散乱在这里的碑石运到万善乡联合校院内保护了起来。毫无疑问,只有这些劫后余生的冉子墓、祠碑刻,才是仲弓祠兴盛败落的见证者。

当我们在张校长的带领下,在校园内见到这些绝经沧桑的斑驳石刻时,不由地为它们多舛命运而感叹不止。岁月的无情虽然让它们面目全非,从《重修冉薛公祠记》、《冉子仲弓墓碑记》、《重修薛公冉子仲弓墓祠记》中,感知到了冉子祠由宋、元、明、清坎坷,冉子墓岁久圮废屡有修葺的民本情怀,怎么能不叫姚本、谈自省、张恪、孙星衍等文人骚客生发出诸多感慨呢?咀嚼着“尚论不须兴感慨,愿将敬简勒心裁”(谈自省)、“特喜阶前存古木,新枝重待茂阴来”(姚本)、“采樵既禁,崇祠在兹;祀典有举,神无不之”(孙星衍)、“信疑两地凭谁问,仰止仪型永不刊”(张恪)诗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我知道,冉子祠没有了,冉子墓没有了,敬荀堂没有了,崇文书院没有了。“上溯师承指杏坛,如何北里偏自安”的过去,风景不再。惟有明朝崇祯戍寅孟春由县令浮光胡题写并刻石的“先贤薛公冉雍之墓”,在瑟瑟的寒风中,在璀灿的阳光下,嗅着春天的气息,翘首着万物的复苏。待我抚摸着碑面脱落的老脸时,栩栩如生的冉仲弓文质彬彬的从墙壁上了下来,似乎挟带着千年风云。


传德布教举仁风

冉雍,字仲弓,春秋末年鲁国人,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后,生于公元前522年,世居菏泽之阳。早年师事孔子,讲仁学义,笃学不厌,系孔子著名“十哲”弟子之首,终生重德教,敬事贤,立仁为政,执事为民,志向远大。其德政观念,深受后人尊崇,历代帝王加封谥号。晚年,为传播文明之道,德政主张,游学于鲁晋之域,冠县北部村庄,施教于乡民之中,积劳成疾,卒葬于王段村,仲弓思想誉满鲁西大地,圣贤美德,代代尊崇,万古流芳。鲁西大地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冠县万善乡冉子庙,及我县宝贵的古代文化明珠,期待着远见卓见的一代名人志士,开拓发展。一、冉雍其人:千古圣贤,姓冉,名雍,字仲弓,乃春秋末年鲁国人。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后,公元前522年二月二日生,世居菏泽之阳,家贫以牧为业,人称犁牛氏,系孔子高徒之一。孔门弟子按级位分“四配”、“十哲”、“七十二贤”又弟子三千,冉雍属“十哲”之列,在孔门弟子总排名榜上位居第四名。十哲弟子又分四科:“德行、政事、文学、语言”,仲弓位四科之首的“德行科”,是因其平生得德行善,以德行著称之故。早年,仲弓追随孔圣门下,修德立善,继承了儒家思想,孔子卒,冉雍恐失圣道之传,与闵子发展了儒家以德化民处世敬人,执事简朴求实的道德学说理论,其影响源远流长,人人效之。晚年,为传播儒家思想,游学于鲁晋之域,冠县北部村庄,游学布德,传道扬善,奔走于乡村之间,施教于贫民之中,积劳成疾,卒于段王村。千古流芳,世人念其德,效其行,周边村落为此更名,以表世代怀念之情。二、仲弓思想:志向高远。早年仲弓拜见孔子时,有愉愉之色,孔子问曰“子何志乎”对曰:“尧舜既没,圣道茫茫,我愿为继起。”孔子曰:“我道传也”,遂师孔子,讲仁学,朝夕不厌。仲弓年轻时,既志向远大,要继承发扬先帝之明,传播文明圣人之道,造福于民间。‚德才兼备。仲弓终生重德立善,地方治理,主张以德化民,以政导民,“对化之弗变,导之弗之,伤义败俗者于是用刑乎”。即国家主宰或地方执事,应用较好的道教化民众,以政策去引导人民,以那些教化不改,引导不从的伤义败俗的人,可以用刑律禁止他们,孔子在临死时在众弟子面前夸奖仲弓说:”贤哉,雍也,过人远也“。称赞他是德才兼备的非凡人物。ƒ处世为人。仲弓问仁问政,邦家为怨,为人不迁怒,不复怨,不录旧罪,宽容大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众多的弟子中,他从不摇唇鼓舌,巧言花语,讲究以诚待人,团结友善,众弟子称他是”仁而不侒“,胸怀宽广,孔子以仲弓有德行曰:”雍也,可使南面“,称其有临民之度,堪为一国之君。④为政“居敬行简”。仲弓执事认真,办事求实,他在和孔子讨论执事官员为政的情况时说:“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乐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仲弓认为,执政官员,要是立足认真细致地研究政策,以简略的表现形式来治理百姓,是可行的,办事要是存心草率行事,简单应付,对人、对事太草率了,是不可行的,可见仲弓是位有头有脑的政治家。冉雍仲弓,在孔门弟子中不但以德行著称,孔子对其又有“雍也,可使南面”之誉,孔子在临死时,在弟子们面前夸奖冉雍“......圣哉雍也,过人远也”,这是孔子对其他弟子没有过的最高评价,后世对仲弓的评价更为不凡,如》《荀子·儒效》中就把仲弓和孔子相提并论,说“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称赞仲弓德行与天地长存,永世不可磨灭。三、后世推崇:仲弓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的德政观念,其以德化民,以礼齐之,以政导民,以刑禁之的政治主张,对后世产生着深远积极的影响,深受后人的尊崇,历代帝王非常重视其作用,并加追谥号。汉高祖,祀奉仲弓为“陶子”,元帝加封“陶侯”,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封“鲁侯”,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封“薛侯”,宋真宗祥符二年封“下邳公”,度宗咸淳三年封“薛公”,明嘉靖九年改封“先贤冉子”。清代后世袭奉祀,有仁人志士,社会贤达,官府衙门的要员,每年定时奠祀先贤,历代官员至此,文官下轿,武将下马,往来客商,瞻仰不绝,历代官府投资重修祠庙,当地百姓也多次捐款修葺,“义举仁风”代代延传,冠县古境,圣贤美德,誉满鲁西平原。四、修祠倡学,义举仁风:先贤冉子仲弓,早年随孔子周游列国传德、布教(当时冉雍41岁),回鲁还乡后出任季氏宰,晚年,史传晚年游学至晋地冠县万善乡王段村,卒葬于此。宋代立祠纪念,明朝天顺,正德年间及清光绪三十一年,几次重修,总占地十余亩,清末列为冠县“八景”之一,名曰“冉子贤祠”,规模宏大,气势庄严。冉子庙,由冉子祠堂、冉子墓和跨院三部分构成,院内南面祠堂,北面墓地,两道南北红墙,把祠堂和墓地圈成整体,祠堂坐北南,面阔三间,翘角飞檐,灰瓦红墙,雅致壮观。堂内宽敞明亮,堂中供奉冉子像,妙手巧绘,栩栩如生,上悬“重训千古”巨幅横匾,祠堂正对南大门,曰:“朝阳门”,门上悬挂“冉公祠巨幅,进朝阳门则是长二丈”,高丈余的影壁,影壁两端,对称生长合抱粗的杜仲树,枝繁叶茂,绒花绚丽,状如仙女仰卧,欲起之势,祠堂正门,神道两侧,有历代碑碣,刻字,楷行隶篆,字体遒劲,风格各异,明朝崇祯岁次冠县县令胡之彬,重修刻石奉立“先贤薛公冉雍之墓”,此碑已列入全国名碑,清朝嘉庆十年,山东督粮道孙星衍和名坤等赠刻墓碑六块,仍完好无损,祠后北隔一堵东西围墙,墙内即是墓地,陵墓高丈余,古柏环绕,苍翠挺拔,穿过祠堂东墙便门即是东跨院,院内正房六间,高脊灰瓦,精巧雅致,古色古香,门上高悬“义举仁风”横幅巨匾,该院是历代官员祭奠时的休息场所。每年的二、三月间,县知事如期到祭礼先贤。圣贤巨冢和前面冉公祠相峙对映,松柏、翅檐、碑碣掩映幽雅,香烟缭绕,肃穆庄严,历代官员至此,文官下桥,武官下马,往来客商,瞻仰祭祀不绝,冉公圣贤,深受后人崇敬。悠悠岁月,战乱纷呈,圣境之地,历经风火,满目苍凉,面目全非,主体建筑已经废弃,后人痛心疾首,为发扬先贤思想,周边村庄仁人志士在其跨院办起私塾学堂,旨在传播先贤之道,培养后世人才,造福乡里。千百年来先贤仲弓在冠北大地游学布德之事,代代传颂。其文风,礼法,世传继承,有关仲弓的传说永远传于民间。


传德布教举仁风

正当聚精会神地默读与冉子的史料和事物时,一阵狂燥的犬吠打断了我的注意力。回头看去,陪同前来的朋友们走向了旁边的空闲地,是观察那些尚抽芽的果木,还是在希翼那些稍有冒头的草芽儿成为新绿,或许是借物寄情,期盼先贤薛公的思想重放光彩,像春风那样刮遍冠北大地。抬头看看太阳已经时近正午,也该抓紧返至聊城了,文轩兄及一干文朋诗友在运河之畔的酒楼等候呢,时间容不得我在此过多的耗费,于是把目光又投放到墙壁的文字上。

传说一:冉子庙周边村庄的命名。相传冉子仲弓在万善南部几个村庄游学期间,传道、布德,劝邪从善,无不受人敬仰,奔走于乡村之间,施教于贫民之中,因不辞劳苦,积劳成疾,在马固村讲学期间,因感身体麻木不适,雇马回程,该村命名马固,途经几个田平村时,又添新病,故名,田平,终因病情过重,卒于王段村(亡断),孝子哭村的人为失去圣贤无比悲痛,故名孝子哭。先贤死后,周边村民感恩载德,往来祭奠之人甚多,故有宋店(送天)、元坊(远方)、贾村(家村),皆因追思先贤,怀念殷切之意命名。传说二:先贤观世,南蛮盗宝。相传,冉子仲弓葬后,其冢顶出现一圆形深洞,直通地下,投石可听到金玉之声,传说该洞是先贤关心世人,洞察人间望孔。先贤祠“朝阳门”内影壁墙,镶有一块透龙碑,先贤冉子在大殿内透过透龙碑,可看到县太爷临堂公务之事,也可观察民间秋毫,人们也可透过龙碑看到池塘中游戏虾鱼。后来,影壁墙上透龙碑被江南蛮子盗走,奇景不再重现,一时间官责民,民怨官,无不为失去稀世珍宝而痛心疾首。千古圣贤祠,万善冉子庙,饱经沧桑岁月,苍凉满目,历经过乱,主体建筑在“文革”期间被毁于一旦,世人无不为之感叹。五、世人的呼唤:悠悠千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宝贵的文化遗产丞待拯救,先贤的思想理应发扬光大,这已成为人们强烈的呼唤。传承传统文化,发展冉中教育:弘扬传统文化,光大先贤兴学思想,培养后世良才,乃英明之举。曾几代官府及仁人志士,在冉子庙附近,举办义学,成立私塾,尊师重教传统日益发扬光大。1939年冠县抗日政府,在此成立冉子庙抗日民主小学,向学生进行抗日救国宣传教育,培养了一大批爱国志士。1950年,此校改为“冠县七高冉子庙分校”;1969年,改为“王段联合中学”;1988年,改为“冉子庙联合小学”;1992年,万善人民政府扩大中学教育,冉子庙周围七个行政村村民,自愿捐地35亩,建立万善乡第二中学;1997年,乡政府领导高瞻远瞩,放远发展,把第二中学更名为“万善乡冉子中学”;2002年,整合教育资源,中学合并,此处更名为“万善乡中心小学”;2015年,为纪念先贤,弘扬民族文化,学校更名为“万善乡冉子小学”。多年来,万善教育在各级政府关心支持下,发展迅猛,万善教育全体员工不负重任,立足发展,顽强拼博,以德治教,兢兢业业,精心育人,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辉煌业绩。为拯救濒临绝迹的先贤遗迹,一九九七年,万善乡联合校经研究确定,在冉子中学建立冉子纪念园,并向万善乡在外工作的一些仁人志士发出募捐书,一时间,一些国家之栋梁,社会之贤达,他们心系故里教育,慷慨解囊相助,他们的义举仁风,荫及后代,誉满乡里。


传德布教举仁风

当密密麻麻的一墙文字装进肚里的时候,既有餐桌上享受别异佳肴的味道,也有吞食了苍蝇的感觉。诸多史书上没有的“薛公”信息,不管官方还是民间,都给我一种新鲜感。可是,从墙壁上所获取知识和情况来看,这墙旨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倡议书”,显然是这里的教育所为,细心的我发现,在这三千字的文稿内,竟然有七、八次不应有的错误。比如儒家成了孺家、鲁侯成了鲁候、跨院成了垮院、翘角成了翅角、巨冢成了巨家等等,更为可笑的是在介绍冉子庙时,竟然将一句话重复两遍,致使无法读通。像这些不应有的错误别说是教育部门,就是在一般单位也讲不过去呀。我不知道,当这里的学生学习了这些知识后,会造成后果,在先贤冉雍传教布德之地出现这种情况,不知那些口口声声不负重任的教育者,能不能心安理得,也许,重视教育,只是一句口头禅罢了,这在冉子校院里,该是个莫大的讽刺吧。

走出冉子小学,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冉子祠遗址:山东省冠县万善乡高王段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