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人还记得吗?难忘儿时的打堶游戏

难忘儿时的打堶游戏

张晋生


忻州人还记得吗?难忘儿时的打堶游戏

发现现在的很多孩子每天都沉浸在手机游戏中,很少户外活动,缺乏运动锻炼。更没有市井村野“飞砖抛瓦之声”。属于没有真正快乐的童年!

他(她)们不像我们小时候整天在大街小巷疯玩。

突然想到我儿时的打堶,这个属于农村十几岁男孩集体娱乐竞技与健身启智相结合的游戏!

堶[tuó],古时用作抛掷游戏的砖块。

通过与同学及乡亲联系,将记忆中的打堶游戏整理如下:

一、基本情况与规则


忻州人还记得吗?难忘儿时的打堶游戏

1.我们儿时打堶游戏中的"堶",就是一块普通石头(大小与半块砖头差不多)或半块砖头,即每位参加者人手拿一块稍微平整、不太规则、或方或圆的大小差不多的硬石头,只要有一边稍平齐可立置于平地即可。它既是进攻的武器,也是防守者的堡垒,即攻方与守方的“武器”。

2.游戏场地一般在大街小巷里较宽畅且稍平整的地方。

3.在游戏场地上需要划三条平行线:最外面两条平行线距离一般在10步左右,中间的一条线与其中的一条线相距约2步。

两条紧挨的平行线是属于守方的,其最外面的一条(立堶线)是守方摆放堶的位置,里面的一条为防护线,此线的作用是攻方将堶扔进来后守方会用脚随意地罚回去,让攻方无法在规定的动作中完成;另外单独的一条线作为进攻方站立的抛堶线。

4.参加游戏的打堶者分为两队,每队最少2人,多者则更热闹乐趣。但两队的人数必须相等。5.小朋友间通过自己的方法决定哪一队先成为攻方与守方。

6.同组队友间如有一位或几位攻打失败,取胜的一位队友可以帮助一次,若帮助成功,被帮助成功的队友可以帮助另一位队友。

7.在"打堶”的过程中,攻方如果不能连续取胜(只要有一位队友未能完成本节的规定动作,队友帮助后也没完成,就是失败)则退居防守,防守队转换为进攻方。周而复始转变。

8.原守方变成攻击方也失败后,就回归成守方。原攻击方就接着上一次未完成的动作继续进行。

9.守方要负责将每次被击倒的堶立在堶线上。

10.属于竞赛制,赢者继续下一动作。

11.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最先完成规定动作者为胜。败者要按照“规则”背着胜者围着活动场地转一圈(背的过程特别热闹有趣,是高潮所在)。


二、游戏动作与步骤

忻州人还记得吗?难忘儿时的打堶游戏

游戏动作有很多,绝大部分是在基本动作上进行创新拓展而来的。随着年龄的不同,而动作难度也不同。现将最基础的归纳如下(这是属于七八岁孩子玩的,大孩子的比这复杂):

1.第一节是“大开门”。就是直接攻打……攻击方队友站在进攻线上(不能越过),猫腰、弓腿、前后小幅度甩臂,瞄准远处“敌”方的堶稳准狠地砸去。

听到那两块石头碰撞后发出悦耳的声音后,攻击手嘴角上就会露出微笑,旁观者也会拍手祝贺。如果失手,大家会咳声叹气,攻击手会摇摇头表示歉意,这时守方会露出笑脸与“鄙视”。(后面的情况与此一样)

2.第二节是“金鸡独立”……先将手中的堶扔到进攻线前面一步能踩到的地方,直接迈一只脚(一般是迈左脚)到堶上并踩一下堶,然后离堶并迅速捡起堶从另一条腿(一般是右腿,后同)下面扔向目标。

3.第三节是“蛤蟆单腿跳”……也是先将堶扔出一步远,左腿直接跳到堶上,然后从堶上跳下来,快速捡起堶从右腿下面扔向目标。

4.第四节是“双跳换腿·踩跨法”……比第三节扔的远,需要先左腿跳两下,然后换成右腿踩一下堶,捡起堶从左腿下面扔向目标。

5.第五节是“刮拉子(音)”。这节是将堶扔到离防护线很近的地方(不能压线与越过,否则就会被守方用脚随意处罚了),左脚连续跳三下换右脚踩一下,双脚交叉(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并用右脚前半部分将堶刮(不能踢,很费鞋的)向目标。

6.第六节是“后攻法”。是将堶扔到守方立的堶后面(扔前面与扔的过程中砸住守方的堶算攻方输),左腿连续跳四次到自己的堶前,然后用脚后跟踢自己的堶砸向“敌方”。

7.第七节“癞蛤蟆攻城”。就是攻方把堶夹在脚面和脚踝上,一边喊着“脚疼,冒脓,不下火线,我要攻城,干掉敌人,好了!”一边往前跳,一边说唱,跳四次跳到对方的堶前面,然后起跳,用脚将堶甩出,干掉“敌方”的(不能用脚踢)。

8.第八节是“蛤蟆照镜子”。就是双脚站在进攻线上,弯腰,叉开双腿成半圆形“门洞”。屁股对着“敌”方的堶,通过“门洞”(即裆下)将堶掷出,砸倒对方的堶。

年龄大点的还有很多玩法,如“小鬼搬砖”、“雪山盖顶”、“大转体”、“二郎担山”、“前锅后罗”、“甩锅”、”十月怀娃“等等比较难度大而危险的动作。

也有的是不分组,集体共玩,只不过被攻打的“堶”被人物化了,赋予了职位官衔,有国王、文武大臣、阎王、小鬼、判官、打手及虐待等等,你打着什么就扮演什么,一局就是每个人都砸到一种“人物”就结束,然后按照“人物”的分工进行骑/被骑、虐待/被虐待、打与被打,看官们起哄。这种玩法更热闹更有趣更刺激。

三、打堶的乐趣


忻州人还记得吗?难忘儿时的打堶游戏

玩法虽然原始、古老、简单、粗糙,但在以往艰苦的日子里,孩子间的打堶是一种最质朴最自然的游戏方式,充满着智慧、有不甘落后与团结一致对外的精神,无论对身体还是精神都是有益,让我们在那样的岁月里笑着走到今天。

大人是反对的,因为会将衣服、鞋磨破。但孩子们是不管不顾的,乐此不疲的。

在严寒的冬天里,农村一般只吃两顿饭,午饭大概在三点半左右,饭后正是孩子们打堶的最佳时间,这时可以看到好多群孩子们正玩的热火朝天,满身是汗,一点也不觉得冷。

小伙伴们玩的既开心又锻炼了身体。这应该算是很经典的儿童益智健体项目,可惜现在听不到市井村野“飞砖抛瓦之声”了,被高科技手机代替了!

智慧出自于民间,健康来源于户外运动!


四、打堶文化


忻州人还记得吗?难忘儿时的打堶游戏

打堶游戏起源于远古时代,当时的名字叫击壤。

击壤如果从传说中的“尧”算起,到现在至少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应该是我国北方部分地区流行的一种传统游戏。

打堶是击壤的继承与发展,也可能是保龄球的雏形。

打堶不光趣味性强,其动作也是五花八门,包括站、蹲、跳(单、双跳)、转、踢、弯腰、甩臂等动作,而且对人的肢体准确度及协调度都有帮助,对臂、腰、腿等部位是很好的锻炼,几乎锻炼了全身上下四肢及各器官,还增强了参与运动者的体质,非常佩服前人的智慧!

是农村青少年的集体娱乐竞技与健身启智的游乐活动。

它体现着军事上的进攻防守、瞄准打靶、团结互助、争优取胜、胜乐败罚的乐趣与精神。

是培养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集体项目",使每个参与者的团队精神得到培养与提升。

可惜只能回忆了!可能也成为传说了!

忻州人还记得吗?难忘儿时的打堶游戏

古代击壤图


特别感谢胡书荣 张文清二位老同学及村亲郑惠中提供部分资料给予的帮助。

(本文来源忻州记忆,配图来源于网络,旨在传播本土历史文化。版权归原作所有,向原作者致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