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南海扎獅人 葉四牛

佛山南海扎獅人 葉四牛

在佛山的彩扎業中,有一些老字號的品牌仍是響噹噹,威風不減當年。但是提起“葉競循”,知道的人不多,如果提起葉競循的綽號“四牛”,當地人立馬都會說:知道,是找四牛做獅頭嗎?記得提早預約哦。在醒獅界,“四牛”葉競循和他的家族,基本就是獅頭扎作頂級水平的 代名詞。

佛山南海扎獅人 葉四牛

南海大瀝顏峰岐山村一棟三層小樓裡面,隨處可見各類機具神韻的醒獅獅頭。小樓雖然面積不大,也沒有醒目的招牌,但廣佛兩地很多獅隊對這裡都非常熟悉。主人葉四牛,大名葉競循,在獅頭製作這一行業已經打滾了20多年,醒獅界中無人不曉。第九屆全國運動會開幕、閉幕式表演的所有獅頭,幾乎全部出自他的手。西樵黃飛鴻龍獅隊新訓練基地內號稱全世界最大的獅頭也由“葉家班”製作,而由他申請的佛裝獅頭扎作工藝也被列入了南海非物質文化保護名錄。

佛山南海扎獅人 葉四牛

四牛出身扎作世家。民國初期,由於四牛的爺爺由於精通醒獅用品的各項製作,在當地享有盛名,這項手藝後來傳到了葉四牛父親那一輩人的手裡。在家族氛圍的浸染下,葉四牛從小就和舞獅結下了深厚的情緣。四牛小時候在老家唸書,但每一年放假就去父親所在的廣州中娛鼓樂廠家玩。四牛對製作獅鼓特別的感興趣,就經常向父親和其他的工友學了不少製作獅鼓的技巧。

佛山南海扎獅人 葉四牛

“文革”期間,村裡的“獅子”幾乎被毀掉了。所幸,改革開放後,舞獅運動從新在民間繁榮起來。看到這形勢背後蘊藏著巨大的商機,葉四牛的父親帶著四個兒子開了一家獅鼓製作作坊,從新拾起 了祖上傳下來的手藝。1986年,葉四牛一個人出來闖蕩天下,成立了現在這間在業內頗有名氣的“四牛和聲醒獅用品經營部”。

佛山南海扎獅人 葉四牛

時代在前進,即使如同舞獅這種傳統的民間藝術,隨著時代的發展,在舞動技巧上也早已發生了很多變化。20世紀90年代初,葉四牛作為南海縣醒獅隊的隊員伏馬來西亞比賽,看到外國的獅子在梅花樁上輕巧無比,而那還傳統的佛裝飾在樁上略顯笨重,動作上雖然威武,卻少了人家的敏捷和花樣。並且當時國內舞獅也開始出現夾腰、採青等創新動作,這都要求獅子比較敏捷輕便。

佛山南海扎獅人 葉四牛

葉四牛立即設法對傳統的佛裝獅進行改進。他把鶴裝獅鶴眼、長嘴的特點與佛裝獅虎眼、闊嘴的特點相融合,製作出了鶴眼、翹嘴的佛鶴獅,改裝後的獅頭不但保留了原來佛裝獅威武勇猛的特點,同時也更敏捷靈活了。這一適應潮流的改良,讓葉四牛製作的佛鶴獅大受歡迎,各地的獅隊紛紛找葉四牛定製獅頭。

佛山南海扎獅人 葉四牛

獅頭扎作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手工活,製作一個獅頭,一般經過扎作、撲布、上色、裝飾燈四個工序,平均要花上3~4天的時間,其中獅骨的扎作最關鍵,一個熟練的師傅要不停的工作十幾個小時才能完成這道工序。葉四牛的獅頭銷路不錯,但工序的繁雜加上有限的市場容量,讓這項生意很難做大。

佛山南海扎獅人 葉四牛

葉四牛又花了不少心思在改裝獅頭上。針對傳統的獅頭太重,不適合現代人的狀況,四牛想出 了給獅頭減負的辦法,用布黏取代紙糊,使獅頭的重量降到只有兩公斤;在大量生產輕裝大獅頭的同時候,葉四牛還瞄準中小學生,推出了多款23釐米、26.6釐米(獅口寬度)的小撲獅,獅頭輕至半公斤,六七歲的小孩都可以玩了。

佛山南海扎獅人 葉四牛

真正讓葉四牛名揚海外的是他製作的創世界紀錄的獅頭。2006年為黃飛鴻龍獅隊籌備建設新的訓練基地,並計劃在基地內佈置一個特大的獅頭,四牛又一次陳宮製作獅頭的不二人選。葉四牛帶著手下五六個扎作師傅熬了五十多天,終於把這隻世界上做大的獅頭做出來了,整個獅頭接近兩層樓高。

更值得欣慰的是,四牛的扎作技術,有了自己的傳人。目前,葉四牛的幾個侄子都已經繼承了父業,開始在這行裡獨自闖蕩,而葉四牛就帶著自己的女兒還在用心的經營著那家規模不大、卻聲明遠揚的小店,就連他的小兒子也決定繼承父業,繼續把四牛醒獅的名號傳承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