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真正正的父母官——焦裕禄

焦裕禄,1922年8 月出生于山东博山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只读了几年书。1937年,日寇侵入山东后,焦裕禄的父亲被逼上吊自尽。他被鬼子和汉奸抓去毒打、坐牢,后又被押送到辽宁抚顺大山坑煤矿做苦工。焦裕禄于1943年逃出虎口回到山东老家,因难以糊口,又携妻儿老小外出逃荒。在徐州火车站,他仅有几个月大的男孩被拥挤致死。

真真正正的父母官——焦裕禄

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江苏宿迁县一地主家扛了两年长工的焦裕禄回到了家乡,加入解放区的民兵组织。1946年1月,焦裕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又被选调为区武装部干事。解放战争后期,他参加到为支援和发展新解放区而成立的“淮河工作大队”,随军南下到河南尉氏县,留在当地工作。他先后担任过土改工作团彭店区委委员、区队指导员、大营区区长、县团委副书记等职,还亲身参加了淮海战役的支前工作。1951 年起,他升任陈留团地委宣传部长、团地委副书记,直至郑州地委共青团第二书记。

1953年,焦裕禄根据组织安排到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参加工业建设,此后还被选送到哈尔滨工业大学深造。当苦读完中学课程、即将转入本科学习之时,工厂建设加快,又安排他到大连起重机厂实习。1956年底,已是工业管理人才的焦裕禄回到洛阳,先后担任过车间主任、调度科科长,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

1962年6月,为加强农村工作,焦裕禄重回农业战线,任尉氏县县委副书记。同年12月,他调任兰考县委第一书记,进入他生命的高潮、辉煌期。

焦裕禄自幼丧父,坐过牢,做过苦力,逃荒要饭,给地主当过长工。一连串的悲惨遭遇,使他产生了强烈的改善农村状况的愿望,他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诲,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火热的工作中去。

60年代初期,经历了“大跃进”的严重失误后,农村政策得到调整,人民生活一时仍十分困苦。地处黄河故道的兰考,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改道,风沙、 盐碱、水涝肆虐,土地荒芜,人口外流,一片贫穷凄凉景况。

领导和焦裕禄谈话时明确告诉他:兰考是一个最穷的县,一个最困难的县,要他在思想上有接受最严峻考验的准备。面对三个“最”,焦裕禄坚决地说,“越是困难越能锻炼人,不改变兰考面貌,我决不离开那里。”

焦裕禄讲话幽默,才华横溢。在团县委工作时,有一次,两名干部为争用一架油印机而发生争执,火气越来越大,谁劝也无用。焦裕禄恰好从外而入,听清原由后径自走到油印机前,来了首“即兴之作”:“一架油印机,两人争夺你。不因价钱贵,只为物太稀。一抢一不让,你却白看戏。请你莫旁观,快快讲和气。都是为革 命,何必分我你?”在哄然大笑中,两位干部也红着脸赔笑,互相让着要走开。焦裕禄谁也不让走,由他帮工合印两家的材料。事情办完了,吵架的人已心情愉快地开起了玩笑。

真真正正的父母官——焦裕禄

兰考是个重灾区。焦裕禄初来时,县里原设有一个颇具当地特色的“劝阻办公室”,但干部们快腿快脚还是堵不住外出逃荒的灾民。

1963年元月,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禄临时召开县委会。他没有宣布议程,而是把人们带到了火车站,去目睹成批成批灾民逃荒的令人痛心的场面。有着同样逃难经历的焦裕禄下了决心,就是拼上身家性命,也要把兰考的“三害”治住。他毅然把消极的“劝阻办公室”改建为积极的“除三害办公室”,先后抽调了120多名干部、老农和技术人员,组成一支“三害”调查队,在全县展开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工作。

许多同志考虑到焦裕禄的病,劝他不要参加野外调查了,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为此,他多次住过老饲养员肖位芬的牛屋,向他讨教治沙的“真经”;他同新分到林业局的两位大学生交朋友,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鼓励他们的泡桐研究。每当风沙最大的时候,也是他带头下去查风口、探流沙的时候;雨最大的时候,也是他带头冒雨涉水、观察洪水流势和变化的时候。他就是在这样流动的“办公桌”上认识了兰考,找到了治理“三害”的具体方法。

焦裕禄时时记挂着百姓的温饱疾苦,无论职位如何变,总和群众打成一片。他任尉氏县委副书记时,有一次下乡一连住了十多天,专找困难户帮工。一天帮姓陆的一家种麦时,那家的小孩问爹,“这是哪来的人,帮咱干活? ”爹说,“是县委书记,是好人。小孩说,我长大了也当县委书记,也当好人!”

焦裕禄清贫一生,廉洁奉公。1964年2月,他生前最后一次探家前,找到县长程世平借了400元钱。程县长看到焦裕禄身子打哆嗦,一摸,发现他大冷天穿了件空心袄,连件秋衣都没套。这位县长硬是拉着他,冒着风雪来到街上,想办法帮他买了一身便宜的处理布作为内衣……焦裕禄从老家一回来便还了200元钱,剩下的他说“争取三个月还清”。然而,两个月后,无情的病魔永远夺去了他年仅42岁的生命。

真真正正的父母官——焦裕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