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口頭禪,笑死了

關注我們,成為我們的朋友

教師口頭禪,笑死了

“口頭禪”一詞出自宋·王懋《野客叢書》附錄:“平生不學口頭禪,腳踏實地性虛天。”據《辭海》解釋,“口頭禪”原指不懂佛教經義而空談禪理,後來泛指經常掛在嘴上而沒有意義的空話。可見,“口頭彈”是長期習慣化了的語言,它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了一種無意識的行為。教師的口頭禪又特指在教育教學中教師不經意說出的,已經成為日常習慣的話。口頭禪是教師教育觀念,教育態度及自身人格魅力和價值取向的外在體現,它紮根在教師心中,影響著教師的教育行為,更重要地是,它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學生的人生態度和價值取向,影響著學生的健康成長。為人師表一定要從“口”做起,做教師的,對教育教學中的“口頭禪”絕不能等閒視之。

◆ ◆

教師“口頭禪”類型

教師的“口頭禪”是教師長期習慣化了的語言,它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了一種無意識的行為,但卻或多或少地表現出教師對於某人某物某事的“特定”印象。教師的“口頭禪”大致可分為勵人型、傷人型、中和型三類。教師意識到這些口頭禪對教育教學產生的影響,可以在實踐中錘鍊自己的教學語言,使教育教學語言更加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1、勵人型“口頭禪”

勵人型“口頭禪”能激勵學生,起到積極的正向作用,鼓勵學生上進。在課堂提問中,當學生答對問題時,不少教師會說“很好、很棒、很聰明”等,給予學生肯定和讚許,增強他們的學習自信心和自豪感,進而激勵他們再接再厲;當答不上來時,則常會用“再想想,你行的”“老師相信你,再琢磨一下”等,鼓勵學生思考探究,增強他們的克難自信和攻堅決心,進而激勵他們解決困難;當答錯問題時,也會說句“再細心一點就可以了”“沒關係,繼續努力就好”等,幫助學生擺脫困擾,正視失敗,保持信心和勇氣繼續學習。

2、傷人型“口頭禪”

傷人型“口頭禪”會傷害到學生,起到消極的負向作用,打擊學生積極性。在班級管理和教學中,學生常會犯各種錯誤、回答不上簡單或複雜的問題等,教師長期反覆面對這樣的情況,難免顯得比較焦躁、不耐煩,無意識地“脫口而出”一些諸如“你給我聽好了”等命令話語,易讓學生在叛逆心理的作用下更不“聽話”;或者講了“算了吧,坐下”“我管不了了,讓你班主任來處理”等消極話語,易讓學生更肆無忌憚起來;或者講了“你總是考不及格”“你總是遲到”等無奈話語,易讓學生更自暴自棄起來;或者講了“你真笨”“你腦子進水啦”等損人話語,易讓學生受到傷害而更不願親近教師。

3、中和型“口頭禪”

中和型“口頭禪”既不勵志學生,也不傷到學生,幾乎不起正向作用,也不起負向作用。如“然後”就是一箇中和型的“口頭禪”,它只是一個連詞。當然,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類似的中和性“口頭禪”有許多,比如:連詞類“但是”“因為”“所以”等,感嘆類“啊”“我的天吶”等,在提問或解答完後補上一句“是吧”等。雖然中和型“口頭禪”講講也無傷大雅,但也容易給學生的聽覺帶來困擾,會讓課堂教學的效果大打折扣,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儘量剋制。

教師口頭禪,笑死了

教師的有些口頭禪雖然是話糙理不糙,但教師還是儘量選擇正統一些的語言教育學生。教師可以通過自我和他人幫助找出自己的“口頭禪”,並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恰當使用勵人型“口頭禪”、杜絕使用傷人型“口頭禪”、減少使用中和型“口頭禪”。

◆ ◆

教師常見“口頭禪”

一、日常教育中的“口頭禪”

1“你給我…”

常聽到老師說:“你給我聽好了”“請大家給我把課桌整理乾淨”“你來給我把這一條演算一下”等等。教師儼然是一個發號施令的領袖,讓學生給自己做這做那,學生沒有了自己,沒有了個性,沒有了自由,更重要的是,沒有了主動意識,一切都處在被動之中,聽從老師指揮,給老師做點事情。老師叫多做多做,老師叫少做少做,老師沒叫做堅決不做。如果這樣,老師的哀嘆:“不知這幫學生怎麼搞的,好像都是給我做的,一點也不自覺”就找到答案了。因為在老師心底,並沒有真正將學生作為有選擇能力、有潛力、有責任心的獨特個體來對待,並沒有真正放下為師的架子,做到與學生平等相處。所以,請放下“你給我”的架子,真正與學生平等相處。

2“你總是…”

“你總是屢教不改,你總是拖拉作業,你總是違反紀律、你總是考最後一名,你總是給班級丟臉,你總是……”那麼多“你總是”,言下之意是你沒有一次表現是好的。一句簡簡單單的判斷,一句以偏概全的結論,毫不留情地將一個學生定格、定性了。教師“你總是…”的這句口頭禪會讓學生產生:“我總是失敗、我總是令班級失望、我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無助感,“我總歸是這樣了”的放縱感及“我就是這樣”的逆反感悄然產生。學生犯錯誤或做錯作業,有的是一兩次,有的甚至是許多次,如果教師能對學生寬容一點,就事論事地給予客觀評價,欣賞學生的閃光點,並給予學生有希望的未來,相信效果一定會比那個毫無迴旋餘地的“總是”要好。所以,請改變“你總是”的錯誤認知,真正對學生寬容,樹立積極的人生心態,給自己以希望,給別人以希望。

3“算了吧”

可能老師急著趕教學進度,因此,才對那個答題沒有擊中要害的同學說“算了算了,坐下吧”;可能有的學生著實讓老師大費腦筋,使得老師筋疲力盡,老師才用“算了吧,不跟你煩了,走吧”的話趕走學生;可能學生執著地要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者為自己解釋幾句,才遭到了老師“你算了吧,別再狡辯了”的斷然呵斥;或許有的同學的確成績不怎麼樣,教師恨鐵不成鋼:“你算了吧,學了也沒用,我看你是沒多大出息了”。於是,學生只能咀嚼著挫折感、被拋棄感、壓抑感和絕望感。在“算了吧”的背後,教師對學生的不耐煩、對學生的反感以及老師自身急於求成的浮躁盡顯無疑。他再也不願意傾聽學生不切題意的可能是創新思考的回答;他再也不願意多看一眼那個不中看的學生;他再也不願意多聽一句那個急切想表達自己“無辜”的學生的一句話,更不要談去仔細分析,提供幫助了。一個習慣於說“算了吧”的老師,很難讓人相信他對學生是耐心而又充滿期待的。所以,請拋掉“算了吧”的無奈與急躁,真正對學生耐心期待。

4“我搞不懂”

經常聽到有的老師這樣說,“我搞不懂,這幫學生怎麼這麼差”“我搞不懂,你為什麼總是喜歡對女生推推搡搡的”“我搞不懂,你為什麼上課老是走神”“我搞不懂,你一到考試就趴下了”…..老師一臉的困惑,一臉的焦急。其實,很多事情是可以找到原因的,老師是否真正地去分析過學生學不好的原因,是否真正地去了解過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是否真誠地去關心過學生最近的生活狀態。只要你是一個真正關心、理解學生的老師,你是能夠搞懂一些問題的。所以,請收起“我搞不懂”的疑問,真正對學生理解和關心,很多事情教師都是能“搞懂的”。

5“你怎麼搞的”

教師的教育與教學應滲透情感因素,重在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教師的一句“你怎麼搞的,你怎麼回事”,的口頭禪,會一下子將全部的責任和焦點轉移到了學生身上:肯定是學生有什麼問題了,才會發生一些事情;彷彿一切都與客觀事實無關,都與他人無關,都是學生一個人的過錯,那就讓學生自己去解剖自己吧。一個擁有“你怎麼回事”口頭禪的老師,無論他如何表述自己具備先進的教學理念,喜歡與學生互動交流,能夠真正尊重理解學生,能夠關愛學生,要對學生負責……都是沒有感召力的。因為他一句不經意的口頭禪已經很明白地表明:權威,灌輸、訓斥等單向的教育思想還紮根在他心裡。所以,請減少“你怎麼搞的”“你怎麼回事”的責問,真正與學生互動。

6“你要對得起父母”

有的老師喜歡用一種很沉痛的語句告誡學生“想想,你父母送你來幹什麼的?”,讓學生要對得起父母,絲毫不能放鬆。時不時地激發學生的內疚感。老師的強化迎合了學生孝順、善良的本性,於是,他們時時警告自己:不能玩,想想父母多辛苦;不能失敗,不能對不起父母。直至產生“我失敗了,我無臉見父母”的內疚感,或者發出“如果不是為了父母,我是不會學習的;其實我一點也不快樂,我都是為父母活著的“悲嘆。這樣,學生沒有了學習和生活的內在動機,沒有了輕鬆愉快的感覺,痛苦來源於沉重的孝順。可能老師應該做的是:激發學生內在向上的活力,讓學生真正去享受學習的樂趣,感受生命的價值。所以,請擺脫“你父母送你來幹什麼的?”束縛,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

教師口頭禪,笑死了

以上這類口頭禪大都屬於情緒化的語言,不僅在學生面前表現出教師缺乏大度,而且容易引起學生的不愉快,甚至反感。從長遠來看,這對於學生以後的發展是有弊無益的。因此,諸如此類的“口頭禪”,還是打住為妙。

二、課堂教學中的“口頭禪”

教師的“口頭禪”,是教師長期習慣化了的語言,雖然它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了無意識行動,但是也反映了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態度。也許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習慣了老師的口頭禪,但作為教師不能輕視這些“沒有意義的空話”給教學帶來的負面效應。

01

懂了嗎?

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常以“懂了嗎?”結尾。而實際上學生往往並沒有回應“懂了”。為什麼沒有回應呢?從學生的角度剖析,表面上看他們對教師的這句口頭禪已經習以為常,無需回應,細心剖析,還有更深層的原因:聽懂並理解的學生懶得回應;一知半解的學生是是而非,所以就保持緘默;而完全沒聽懂的學生,更沒勇氣回應老師的那句“懂了嗎”。教師為什麼會在教學時,“拖”一句“懂了嗎”的口頭禪呢?一般而言,當教師用自己的思路講解習題後,總想用最快捷的方法得到學生的確定――我們聽懂了,這裡包含著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自信,但是往往忽略學生的認知心理。成人的認知能力與兒童的認知能力有很大差異,作為教師不能以自己的學習經驗衡量學生。同時教師忽略了學生的差異,如果把“懂了嗎?”換成:“你有什麼不同方法?”開發求異思維;“把你思路說給某某同學聽,看他是否理解?”讓一知半解的同學恍然大悟;“你能把解題思路與老師共同分享嗎?”教師再次輔助學習困難的學生。一定會讓上述三種類型的學生積極地做出“回應”。

02

對不對?

許多教師在課堂小結中多喜歡用諸如:“對不對?”“對嗎?”確定嗎?”等這樣的口頭禪。而那些“可憐”的學生,他們對著教師慈愛的“對不對”還能說“不對”麼?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呢?首先,教師在總結中想讓學生對知識的重點有所側重,所以用了“對不對?”。還是不放心,再來一句“對嗎?”最後還是心裡不踏實,就再來一句:“明確了嗎?”教者的居心良苦可見一斑。其次,反應教師的教育理念並沒有完全更新。新基礎教育改革倡導充分利用學生資源,師生互動來總結所學的知識。所以,教師的教育觀念的更新,應當從自身的語言素養做起。

03

坐端正,聽好了,細心聽…

課堂上討論熱鬧,教師估量討論的時間快到了,擊掌兩聲說:“坐端正,聽好了!”教室裡一下格外的安靜,學生的視線都集中到了教師的身上,然後開始了課堂交流。這句“坐端正,聽好了!”的命令看似簡單,讓學生迅速地安靜下來了,但長期以往,學生對教師的這句口頭禪式的命令就會習以為常,敏捷安靜的效率會大大降低。如果教師意識到這句命令式的口頭禪會給維持課堂紀律帶來負面效果,就應當避免諸如此類的命令。在教學中,教師對學生採用提問或敘述的方式都會同時傳遞有關思想、情緒、態度和關係的內在信息。教師想讓學生的討論停滯,可以察看,發現某小組已經討論的差不多就提高音量大聲地說:“如果哪個小組討論好了可以向某小組學習,他們討論完畢後坐得多好呀!”也許快討論好的小組並沒有坐得很端正,但是他們已經討論完畢,經老師推舉他們小組討論得最快,自然得意,這樣會坐得非常端正。其它小組討論好了也會效仿。這樣的安靜是一種動力,它能為後來的學生熱情地交流帶來內驅力。

04

好,很好,不錯…

教師在課堂評價學生的答覆,經常用“好、很好、不錯”來讚美學生精彩的答覆,但實踐中教師長期把“很好、不錯”等謳歌之詞是“送”給自己所喜歡的優等生,甚至學生答覆錯了教師也會習慣性地帶出一個“好”,從而疏忽了評價的目的性和有效性。這種無意識的口頭禪,會使這樣的讚美毫無意義,而只成了教師掛在嘴上而沒有意義的空話。美國心理學家韋納以為學生對其活動成敗的因果關係的認識,影響他們對今後相似活動成敗的期望、自信念和行動的堅持性。所以,教師最好把單調的評價語言,更多地改成讚美學生付出的努力,欣賞他們精確的學習方法。比如“答覆得很精彩”,“你是個愛動頭腦的好孩子”,“某某同學解決問題的方法值得我們學習”等等;把單一的、只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向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多元評價引導發展。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說說“你聽懂他的話了嗎?懂了請你再給大家說一遍。”或問大家“你認為他講得怎樣?”“以為好,說說好在哪兒?以為不妥,說說不妥在哪?”等一系列引導學生互相評價的語言,淡化“好、很好、不錯”等等沒有具體評價的口頭禪,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