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錢幣學重要著作——翁樹培《古泉匯考》初探

清代著名泉學家翁樹培(1764 - 1809)字宜泉、順天大興人,著有《古泉匯考》八卷。該書是清代錢幣學重要著作,為古今學者所推崇。因書稿未及刊刻故流傳絕少,民國前翻閱過翁書者屈指可數。後來翁譜輯入《古錢大辭典》時已化整為零,分別融入於各泉之下,如今已難一窺全豹。鮑康曾說:翁書八巨帙,厚幾盈尺,蔚成大觀,可見其篇幅甚具規模。翁譜究竟考訂了多少種古錢?全書有多少文字?劉喜海對翁書稿本校訂整理做 哪些工作?本文嘗試對翁書作一次剖析和探索,一方面有助揭開上述謎團,同時進一步探 討翁氏考訂歷代古錢的途徑和方法。此外,翁書稿本輾轉流傳多年,有不少鮮為人知的經歷, 也可在此一記。



清代錢幣學重要著作——翁樹培《古泉匯考》初探



一 記翁氏遺稿輾轉流傳經過


《古泉匯考》是翁樹培嘔心瀝血之作,就在他去世那一年(嘉慶十四年),仍在努力考訂古錢入編,其中有一按語,記述當年泉友何緩齋購得靖國元寶折二錢,“字帶隸體,元左挑,與靖康錢製作文字吻合”。同年冬樹培因患重病離世,遺下稿本二份,一是定稿本,另一份是草稿本,並留下翁藏古泉墨拓本至少十二冊。金石古泉名家葉志詵(1779 -1863)字東卿,湖北漢陽人,官至兵部郎中,收藏金石書畫古泉甚富。翁書定稿本及泉拓十冊先由葉氏所得,藏於平安館。葉氏於同治二年卒後,其所藏仍保存完好。同治十三年(1874)平安館遭火劫,葉氏遺藏盡毀。翁氏遺稿幸好早前已轉歸楊幼雲(1820 - 1901)收藏。光緒廿七年楊氏去世後,翁譜不知再落入誰家。



1937 年秋,翁書稿本八卷及古泉拓本十冊在北平琉璃廠文奎堂內被發現,由著名金文專家燕京大學教授容庚(1894 - 1983經手購得,歸燕京大學收藏。容庚曾說:翁書“雖有刪改,實為定本”。1952 年大學院校調整,燕大一分為六,翁氏遺稿不知分到何處,數十年來杳無音訊,如今未知尚在人間否。另有一份草本,據說“翁歿後,匯考為傭人竊出,售於劉(喜海)氏”。經查核,翁氏卒年劉喜海十六歲,集泉剛數載,對這本增刪塗改幾不可讀的書稿未必有興趣。故“售於劉氏”之說不確,當年接藏者另有其人。道光元年(1821)喜海時年廿八,是年其師金蒨谷見他案頭上置有翁氏書稿。道光十三年(1833),喜海出守福建臨汀時已開始校訂翁稿。道光十八年他曾說:“北平翁學士覃溪先生子宜泉比部著古泉匯考,其家止存稿本,塗乙幾不可讀,餘為費三年功,抄錄正本藏之”。



根據資料顯示,喜海校訂翁稿時做了兩項工作,一是校正全書稿文字及理順文句,再抄錄成正本;二是參與考釋各類古錢,在“樹培按語”之後,分別寫下211條“喜海按語”。劉氏按語短則僅四字,長則近四百字,一般二三十字不等。例如見四字按語:“鐵當三錢”;五字按“此錢疑偽作”;六字按“此錢今世未見”;七字按“此說甚確宜從之”;八字按“喜海所藏此錢篆書”;九字按“喜海曾於都門見此品”;十字按“此泉應列於不知年代品”。其論斷精確而顯出自信。道光十八年(1838)他初步完成校訂工作,此後十四年間,劉氏仍繼續考證補充多條按語。道光廿六年(1846)在西川任按察使時,仍見他在書稿上添加按語;道光廿八年出任浙江布政使,在兩浙藩署蓬巒軒內,又寫下多條按語,直至去世前一年(咸豐二年)在京師寓所內,他先後寫下考訂順天元寶及熙寧重寶錢兩條按語,可見喜海為翁書稿用力之勤,令人敬佩。翁樹培生前泉家能閱覽其書稿者,已知有兩人,一是泉學家倪模(1750 - 1825), 嘉慶元年(1796)他在京師曾借錄匯考中有關歷代錢譜資料,其後載入《古今錢略》卷廿八內,二是藏泉家金錫鬯(蒨谷),金氏曾說:宜泉“所著古泉匯考一書,終日隨身,聞其夜臥亦置之枕畔,籤改粘綴,不遺餘力。予於壬戌(1802)晤於京,後數年留京,時至 旅館,常見其書,欲留一宿而不能”(《晴韻館古泉述記》)。劉喜海在世時,曾向他借閱翁書稿者亦有兩人,一是鮑康(子年)於道光廿年(1840) 在秦中借閱此書;二是李佐賢(竹朋)於道光廿六年(1846)出守福建汀州知府之前借閱此書, 鮑、李二氏均在其著作中評述過翁書稿本。咸豐三年(1853)劉喜海在京師去世後,遺稿《古泉苑》歸陳介祺(字壽卿)收藏, 而翁譜最初未知落入誰家。金石古泉名家王懿榮(1845 - 1900)字廉生,山東福山人。光緒元年(1875) 他曾購得翁氏泉拓二冊,並請鮑康題跋。大約在光緒中後期,懿榮才獲 得翁書稿本。他在閱覽翁譜時,於四種古錢下分別寫了“懿榮按語”。古泉名家胡義贊(1831- 1902)字石查,河南光山人,胡氏與懿榮同為京官,為古泉至交。光緒廿四年(1898)胡 氏曾借閱翁書稿本,並在書稿內又分別寫下三則記事。至此,翁書在劉喜海加按之後,又 增加“懿榮按語”四條,“石查記事”三則,從而將翁譜所記述泉家收藏事的年份,再延 續至光緒廿四年,其考訂內容及集泉資料比原稿更為豐富。光緒廿六年(1900)庚子之變,八國聯軍侵佔北京,王懿榮殉難。王氏卒後其天壤閣 藏書便散出,翁書稿本由山東著名藏家趙孝陸(1875 - 1939)所得,趙氏山東安丘人, 光緒三十年(1904)進士。他十分珍惜這本流傳絕少的翁氏錢譜,嚴加保護,不輕示人。民國廿三年(1934)著名學者山東省立圖書館館長王獻唐(1896 - 1960),欲向趙氏借 抄翁譜,再三請求下得趙氏允許,並由山東日照馬官縉(仲紳)負責繕寫,抄錄半載始告 完成,馬氏抄本已入藏山東省圖書館。王獻唐曾說:“日後如有機緣,當為印行”,然而 世事多變,翁譜至此仍未能付刻傳之。民國廿七年(1938)丁福保(1874 -1952)主編《古錢大辭典》,曾向王獻唐借得 翁譜馬氏抄本,並抄錄了一份,其後將全書稿輯入“大辭典”內。至此,翁書稿本幾經波折,輾轉流傳一百二十餘載,終於有個好歸宿。從以上記事可知,翁氏遺稿未被湮沒得以保存, 劉喜海、王懿榮、趙孝陸、王獻唐都是功巨,而翁譜得以傳後世,丁福保先生更是功不可沒, 為世人稱道。



二 匯考八卷及前一卷考釋


倪模、李佐賢及鮑康先後看過翁書稿本,並寫下記事或評說。倪模在《古今錢略》卷廿八中記述:古泉匯考(未定寫本)翁樹培撰,“此書匯考古 泉源流沿革,以及歷代著述,收藏諸家,凡見於載籍者,一篇一句,罔不詳究異同,誠足 為考古泉之總彙”。“以上歷代各家著錄(五十三種),皆翁宜泉古泉匯考中所錄者,餘 嘉慶丙辰(1796)都中曾借錄一通,間加按語,今全載於本卷”。李佐賢在《古泉匯》首集卷三寫道:“古泉匯考計八卷,大興翁樹培宜泉著。卷一屬刀布、 卷二至卷七自周秦以迄明季,並外國、無考者俱載,卷八則厭勝之類。視諸家錢譜蒐羅宏富, 可稱大觀”,“八卷俱有注而無圖,閱者不能一目瞭然”,“此則系未成之書,未及刊刻 而宜泉謝世”。鮑康在《觀古閣叢稿》記述:“道光庚子(1840)夏六月,(燕庭)觀察亦以奉諱流 滯長安,相見即索是書,觀察舉以相授八巨帙,厚幾盈尺,且謂餘曰,此本出抄胥之手, 未及校讐,子為我讀而正之”,“是編博引旁徵,幾於無書不採”,“後二卷外國暨厭勝 吉語諸品,不及詳其制,僅志其目而已……併為勘正數百字而歸之”。



從以上三泉家的記述可知,劉喜海所得古泉匯考草本共八卷,有注而無圖,卷一刀布,卷二至卷六自周秦兩漢下至元明兩朝,卷七外國錢及無考品,卷八厭勝吉語錢等。倪模所借抄者,內容包括古今收藏名氏及歷代各家著錄五十三種,是翁樹培撰寫於乾隆五十八年,這部分內容暫稱它為前一卷,它是翁書稿本重要組成部分,劉喜海所得之草稿本可能亦有收載。今見“大辭典”上冊總論中已載入倪模《古今錢略》卷廿八歷代譜錄五十九種,即已包括翁書的前一卷內容。丁福保曾說:翁書“惟卷一古刀布及卷八之厭勝品疵類太多,稍從刪節”。今見“大辭典”下編補遺僅收載翁書卷一古布幣十二品,包括安陽、宅陽、晉陽、魯陽、高都、平洲、 鄩氏、襄垣及連布(四布當千),還有空首布三品。另收載明刀(莒刀)及六品各式齊刀。其餘七卷內容已全部融入於“大辭典”各泉之下,現今已難一窺全豹。經過我們分類統計, 匯考劉氏校正本共考訂歷代古錢 573 種(注:各朝通寶錢、年號錢,例如會昌開元、嘉定元寶、洪武通寶等版式繁多,但均作一種古錢統計,如此類推)。經過統計,書稿八卷共撰寫字數為二十四萬二千五百餘字,另倪模抄錄前一卷計有13400 字,李佐賢抄錄卷一古 布資料計 1500 字(大辭典未見收錄)。因丁福保只摘錄卷一及卷八部分內容,故可知全 書稿總字數應不少於二十五萬七千字。(注:如要查找翁書稿撰寫準確字數,可參閱:中 國公共圖書館古籍文獻珍本彙刊之一:[清]翁樹培《古泉匯考》,中國國家圖書館文獻 縮微複製中心。1994 年)



三 翁氏博採群書匯考古泉


樹培自九歲起集錢,漸嗜泉成癖,經長年累月摩挲品賞,練就出色鑑泉本領。如鮑康所言:“凡泉之重輕薄厚,輪廓大小,一點一畫,罔不析及毫釐,既辨其形兼辨其聲,特辨其質兼辨其色,折衷詳審,為近代譜家第一”。翁氏鑑泉一絲不苟,觀察入微,同時他 十分重視從宏觀方面入手,認真考證古錢之鑄地及國屬,並斷其時代。他嘗把考訂之古錢 置於同一時期錢幣加以考察,比較兩者異同,並注重引證前人的論說,使其考據更具說服力。

1. 以諸史貨志為本,旁及百家雜記樹培十分重視集錄前人對各種古錢考訂之文字資料,內容包括諸史貨志、史家著述、 歷代錢譜及百家雜記等,幾乎無書不採。

鮑康曾記述一個故事:“聞有原識(翁)先生者, 偶直武英殿,見一人整冠坐廊下,據矮几振筆疾書,視所抄則西清古監也。當日文淵閣武 英殿圖書,悉許詣殿閣請觀,知必為先生,詢之確乃訂交去”。此例可見翁氏博採群書用 力之勤。樹培嘗慨舊譜之簡略失據,曾說:竊謂(錢)譜,當以諸史貨志為本,考其原委 得失,旁及百家雜記,或有事近鄙陋而可資談助者,亦載之“(錄自《古今錢略》卷廿八)。簡言之,“以諸史貨志為本,旁及百家雜記“是翁樹培撰編錢譜的指導思想。只要有助於 古錢之考訂,任何史料皆可收集而載用之。例如名醫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古稱惟有銖兩而無分名,今則以十黍為一銖,六銖為一分,四分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這段資料,翁氏考訂五銖錢時已被採用。樹培考訂古錢時,引用各種古籍均有先後次序,可用二十八字概括之:“諸史貨志記在前, 培案在後抒己見,九位名家書八本,百家雜記助考研”。在引用諸史貨志之後,翁氏最多選 錄八本錢譜包括有:梁·顧烜《錢譜》、宋·李孝美《錢譜》、南宋·洪遵《泉志》、明·董 遹《錢譜》、清·《欽定西清古監錢錄》、清·張端木《錢錄》、清·陳萊孝《歷代鍾官圖經》、 清·無名氏《錢幣考》等,(近今有學者考證無名氏即無錫人華玉淳(1703 - 1758)、字師 道,號南林。詳見《中國錢幣》2000 年第三期)。此外,翁譜最多引用諸家論泉者包括有:潘有為(字卓臣,號毅堂)、江德量(字秋史)著《江氏錢譜廿四卷》、倪模(字迂存)著 《古今錢略》、瞿中溶(字萇生,號木夫)著《錢志補政》、張燕昌(號芑堂)著《金石契》、 劉師陸(字子敬,號青園)著《虞夏贖金釋文》、何夢華(元錫)、姜怡亭、嚴鐵橋(可鈞)等。



2. 翁氏考訂各朝錢幣所引用的書籍

①考訂秦漢半兩五銖錢所引用書籍有:司馬遷《史記·平準書》、《史記·貨殖列傳》、 《前漢書·食貨志》、《後漢書·食貨志》、《前漢書·公孫述傳》、《晉書·食貨志》、 袁宏《後漢紀》、鄭康成《周禮注》、賈公彥《周禮疏》、孔穎達《禮記疏》、司馬貞《史 記索隱》、張守節《史記正義》、黃鎮成《尚書通考》、王應麟《漢制考》、馬端臨《文獻通考》、鄭樵《通志》、王應麟《玉海》、竇啟瑛《四川通志》、高承《事物紀原》、 朱彝尊《曝書亭集》、錢玷《古器款識考》、王昶《金石萃編》、丁傳《多野齋印說》、 劉歆《西京雜記》、陳廷敬《午亭文編》、羅大經《鶴林玉露》、曹昭《格古要論》、施青臣《繼古叢編》、陳恂《餘庵雜錄》等。

②考訂魏晉南北朝錢幣所引用書籍有:《魏書·食貨志》、《晉書·食貨志》、《晉書·張軌傳》、《三國志·魏書》、《三國志·吳書》、《三國志·文帝紀及明帝紀》、《北齊書·文 宣帝紀》、《周書·武帝紀》、《隋書·食貨志》、丘悅《三國典略》、杜佑《通典》、《唐 六典》、《永樂大典》、《魏書·西戎傳》、《北史·西域傳》、《十六國春秋·後趙錄》、 《河南府志》、《江南通志》、白潢《西江志》、顧炎武《日知錄》、葉大慶《考古質疑》、 周大樞《存吾春軒集》、倪濤《六藝之一錄》等。

③考訂隋唐五代十國錢幣所引用書籍有:《隋史·食貨志》、《隋史·高祖紀》、《舊 唐書》、《新唐書·食貨志》、《新唐書·地理志》、《新唐書·西域傳》。《唐六典》、 王溥《唐會要》、《五代史·南唐世家》、《五代會要》、陸游《南唐書》、薛居正《舊 五代史》、鄭向《五代開皇紀》、《梁書·武帝紀》、《陳書·世祖紀》、《十國春秋》、《十 國紀年》、《續通典》、鍾淵映《歷代建元考》、王圻《稗史類編》、龐元英《文昌雜錄》、 張爾歧《蒿庵閒話》、沈括《夢溪筆談》、孫承澤《春明夢餘錄》、王觀國《學林新編》、 王楙《野客叢談》、姜紹書《韻石齋筆談》、周必大《二老堂雜誌》、李時珍《本草綱目》等。

④考訂兩宋西夏及遼金朝錢幣所引書籍有:《宋史·本紀》、《宋史·食貨志》、《宋史·律曆志及職官志》、《永樂大典》、《遼史·食貨志》、《遼史拾遺》、《金史·食 貨志》、《金史·廢帝紀》、方拱乾《寧古塔志》、馬端臨《文獻通考》、王圻《續文獻 通考》、郎瑛《七修續稿》、胡承謀《湖州府志》、顏希深《泰安府志》、吳自牧《夢梁錄》、 屈大均《廣東新語》、屠叔方《建文朝野彙編》、曾敏行《獨醒雜誌》、張禮《遊城南記》、 章如愚《群書考索》等。

⑤考訂元明兩朝錢幣所引用書籍有:《元史·食貨志》、《元朝典故編年考》、孔齊 《至正直記》、《明史·食貨志》、《明史·流賊傳》、王鴻緒《明史稿》、《明史集腋》。谷應泰《明紀事本末》、鄒漪《明季遺聞》、《清史·食貨志》、楊陸榮《三藩紀事本末》、 張嗣衍《廣州府志》、張居正《太嶽集》、顧炎武《亭林文集》、顧起元《客座贅語》、 江師韓《韓門輟學》、陸琛《豫章漫鈔》、厲鶚《樊榭山房集》、沈國元《兩朝從信錄》、 錢大昕《養新錄》、黃宗羲《行朝錄》、沈荀蔚《蜀難敘略》、侯恂《鼓鑄事宜》、王逋《蚓 庵瑣語》、《經濟類編》、《淵鑑類函》等。

⑥考訂外國錢所引書籍有:《史記·大宛傳》、《前漢書·西域傳》、《魏書·西域 傳》、《隋書·西域傳》、《舊唐書·西戎傳》、《新唐書·西域傳及南蠻傳》、《宋史·外國傳》、《元史·外夷傳》、《明史·外國傳》、《明史·安南傳》、周煌《琉球國志略》、 顧炎武《京東考古錄》、徐葆光《中山傳信錄》、朱景英《海東札記》、圖理琛《異域錄》、 錢辛楣《養新餘錄》、《神宗國史》、《西洋朝貢典錄》、《瀛涯勝覽》等。丁福保曾說:“知古泉之蘊非一士之智,一代之學所能盡也”。翁樹培精於兩宋錢之考 訂,惟先秦古布考證尚欠精確,疵類頗多。例如將各種大小布幣列為上古及夏商布;翁氏仍 依舊說,釋“賹化”為“寶貨”,並附於周景王錢之下;對先秦古幣的認識多依從潘毅堂、 江秋史之說。誠然我們不宜以現今學者之水準來苛求古人,兩百年前翁氏能撰編這本佳作已 是十分可貴。毋庸置疑《古泉匯考》也是一座古泉資料庫,它有待我們去發掘,整理和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