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了,各路神仙都忙著考校善惡、賜福呈祥呢,快來領福利啊


過年了,各路神仙都忙著考校善惡、賜福呈祥呢,快來領福利啊


民間的春節從農曆十二月初八的臘八節開始,歷十二月二十四小年,大年三十除夕,大年初一春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才算勉強興盡。在中國傳統節日中有“三元五臘”的說法,而“三元五臘”都與道教關係密切,很多民間傳統習俗都受到了道教文化影響。

“三元”即正月十五上元節(元宵節)、七月十五中元節(鬼節)、十月十五下元節;“五臘”為正月初一(春節)是天臘,五月初五(端午節)名地臘,七月初七(乞巧節)是道德臘,十月初一(寒衣節)是民歲臘,臘月初八(臘八節)是王侯臘。

三元節是三官大帝賜福赦罪解厄的日子;據《天皇至道太清玉冊》稱,五臘節則是“五帝攢會之日,此日酆都北陰天帝考校鬼魂,查生人祖考及見世子孫所行善惡,以定罪福”。而傳統意義上的“春節”就包含了其中的“一元二臘”。當然,中國的傳統節日不止有“三元五臘“,但絕大多數與祖先和鬼神信仰有關。

對我們上班族來說,春節有七天連休,可是實際才放了三天假,而期間卻可能還要值班一兩天,因此不免有些抱怨。或者時至年關,天庭也忙著考核、總結等事務,要上班的神仙也不少,包括一些大神也不例外。下面就例舉一些在春節期間當值的道教神仙,大家有什麼願望和要求也好去求求他們,新年裡定能夠吉祥如意的。

十二月:

過年了,各路神仙都忙著考校善惡、賜福呈祥呢,快來領福利啊


1、初八王侯臘節慶

臘八節是道教的“三元五臘”之一“王侯臘”。

《雲笈七箋》記載:臘月初八(臘八節)是王侯臘,五帝會於上方玄都玉京。

《赤松子章歷》記載:臘月初八王侯臘。五帝校定生人處所、受祿分野、降注三萬六千神氣。其日可謝罪、求延年益壽、安定百神、移易名位、回改貧乏、沐浴、祭祀先亡、大醮天官,令人所求從願,求道必獲。此日不得聚會飲樂。可清淨經行山林有壇庭之處,行道有念,三魂七魄,不得經營俗事,逢臘日即是。

也就是說臘月初八這一天,五帝會於上方玄都玉京,校定人間每個人的處所、確定福祿的對應方位,然後注入三萬六千神氣,使人能夠得到自已該得的福祿。酆都大帝在這一天要查勘每個人祖先和子孫的善行惡行,以賞善罰惡。

過年了,各路神仙都忙著考校善惡、賜福呈祥呢,快來領福利啊


2、二十三灶君昇天敘職

灶神,全銜是“九天東廚司命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俗稱“灶君”,北方稱他為“灶王爺”。

葛洪《抱朴子·微旨》說:“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者,三百日也。小者奪算。算者,三日也”。

《東廚司命燈儀》稱:灶神“迭主陰陽,雖善善惡惡,均在修為;然是是非非,必恭記錄”。

清代的《敬灶全書》稱: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每奉庚申日,上奏玉帝。善惡簿呈殿,終月則算。“

可見,灶君平時職責是記錄一家的善惡是非,到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這日就上天去向玉皇大帝打小報告。“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臘月二十三日去,新春初一五更來”。臘月二十三祭灶,灶王爺您上天但說好事,過錯就不要管了;年初一把您迎回時,請將一年的吉祥如意帶回家。看來灶王爺天天住家裡,與人也親近了,又享受了一年的香火祭品,想來這點要求也不好拒絕吧。

有詩為證:

宋-范成大《祭灶詩》: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鬥爭君莫聞,豬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

豬頭肉、鮮魚和豆沙粉團都上了供桌,再獻上酒水,焚燒紙錢,酒醉飯飽地把您送上天門,灶王爺您該高興了。至於家裡那些打打鬧鬧、雞飛狗跳、杓長杓短的過錯就不要去說了。重要的是從玉皇大帝那裡回來時,別忘了捎帶一些好運、賞錢之類的福利回來分給我們。哈哈,這是不把灶王爺當外人了!

清-謝學墉《祭灶詩》:忽聞爆竹亂書聲,香黍盛盤酒正盈。莫向玉皇言善惡,勸君多食膠牙糖。

這是要用麥牙糖封嘴了,唉!灶王爺也不好當啊!享受了人家一年的祭祀,這就叫吃人的嘴短啊!

過年了,各路神仙都忙著考校善惡、賜福呈祥呢,快來領福利啊


3、二十五玉皇大帝降聖開始巡視人間

《宋史·禮志》“玉皇上帝聖號曰‘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又稱為“玉皇大帝”。為天界至尊之神,萬天帝主。

《高上玉皇本行集經》稱其總管三界(上、中、下),十方 (四方、四維、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溼生、化生),六道(天、人、魔、地獄、畜生、餓鬼)的一切陰陽禍福。

臘月二十五,是玉皇上帝巡天之辰,無論是道教宮觀還是信眾家中都會舉行隆重的迎接聖駕大典。

《帝京景物略》記載:“十二月廿五日五更,焚香楮,接玉皇,是曰玉皇下察人間也。”

據清朝任永真《三乘集要》記載:二十四日過午,道教宮觀即安置接駕高臺一座,將玉祖牌位供在椅上,上面所用經表器具全已備用,臺後設一香案,天尊板供在上面,至夜半開靜眾起,大眾齊集齋堂齋畢,方舉行迎鸞接駕。……玉皇上帝統領三界十方諸神與四生六道芸芸眾生,並權衡世間一切興隆衰敗、吉凶禍福。玉皇大帝巡天,上帝鑑觀於下土,高真巡察於凡間。校勘神人之功過,俯賜群迷之嘉祥。

就是說每年臘月二十五這天,玉皇大帝降聖下界,親自出巡視察下界各方面的情況,考察眾生善惡良莠,以便賞善罰惡,道教宮觀要在這一天要舉行隆重的道場,迎接玉皇大帝的法駕降臨。直至正月初九玉皇誕辰,玉皇大帝均在下界考察巡視,充分享受道俗的香菸恭祝,並在誕辰吉日舉行送駕儀式以悅玉皇歸程。

正月:

過年了,各路神仙都忙著考校善惡、賜福呈祥呢,快來領福利啊


1、初一天臘節

《雲笈七箋》記載:正月初一(春節)是天臘,五帝會於東方九炁青天。

《赤松子章歷》記載:正月初一天臘,五帝校定生人神氣,時限長短,益添年命。求禱子孕,祭祀先亡,升達玄祖。其日不可壅滯溝澗,用力色慾。可吟詠歌贊,導引神氣。

就是說臘月初八這一天,五帝會於東方九炁青天,考核校正各人的先天氣數,根據各人福德確定各人壽命長短。酆都大帝在這一天也要查勘每個人祖先和子孫的善行惡行,以賞善罰惡。

過年了,各路神仙都忙著考校善惡、賜福呈祥呢,快來領福利啊


2、初五迎財神

相傳,正月初五接財神的習俗與王元寶有關。王元寶,唐朝開元間人,富可敵國,靠販運琉璃發家。王元寶的許多生活習慣如正月初五拜財神、吃髮菜等等對於中國民風民俗有深刻的影響,流傳至今。

清人顧鐵卿《清嘉錄》雲:"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並引用了一首蔡雲的竹枝詞,描繪了正月初五迎財神的情形:“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願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頭。““路頭”即民間所說的“五路財神”。

但據《玄壇趙大元帥財神真經》記載,趙公明的生日為農曆三月十五日誕辰,正月初五日是出巡日。《真經》言”趙元帥身騎黑虎。手執金鞭。五路財神。依方護衛。各司神只。前後擁護。於甲子年正月初五日。下降凡塵。巡視一過。喟然而嘆。乃謂五方五路財神曰。黃金使者所稟。確且實情。以後凡遇歲首。正月初五日。汝各按方位查察。詳為且報。記錄善惡以憑賞罰。五路財神再拜稽首。奉命惟謹。“

就是說有三種說法,其一,接財神的習俗與王元寶正月初五拜財神、吃髮菜有關;其二,正月初五為財神生日,這天要早起迎之才能接到;其三,正月初五是趙公明和五路財神的出巡日,財神各處查察,記錄善惡以憑賞罰。總之,正月初五這日,應牲醴畢陳,早接財神,以祈求保佑新的一年能財運亨通。

過年了,各路神仙都忙著考校善惡、賜福呈祥呢,快來領福利啊


3、十五上元天官考籍

正月十五是道教“三元節"之一的“上元節”,同時也是民俗中的“元霄節”。

《元始天尊說三官寶號經》稱,三官大帝之名為:"上元一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虛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陰大帝",職掌為:"得道神仙,皆從三官保舉;下方生人,但持三官寶號,能除厄難"。

《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注》卷一《因緣經》中說:“正月十五上元宮主一品九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於是日,即下人間,校定罪福也。”

《上元天官大帝寶誥志心皈命禮》:玄都元陽。紫微宮中。部三十六曹。偕九千萬眾。考校大千世界之內。錄籍十方國土之中。福被萬靈。主眾生善惡之籍。恩覃三界。致諸仙升降之私。除無妄之災。解釋宿殃。脫生死之趣。救拔幽苦。群生是賴。蠢動鹹康。大悲大願。大聖大慈。上元九炁賜福天官。曜靈元陽大帝。紫微帝君。

意思是,每至正月十五上元天官考籍,是要考校大千世界之內,不只是下人間校定罪福,也包括了諸仙升降、救拔幽苦,是要福被萬靈、恩覃三界。

過年了,各路神仙都忙著考校善惡、賜福呈祥呢,快來領福利啊


4、十九“燕九節”正日,丘祖誕慶

元代熊夢祥著《析津志》中言:“正月初一至十九日,都城人謂之‘燕九節’,傾城士女曳竹枝,俱往南城長春宮、白雲觀,宮觀蕆揚法事燒香,縱情宴玩以為盛節。”

明代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白雲觀》載:“真人名處機,字通密,金皇統戊辰正月十九日生……今都人正月十九,致漿祠下,遊冶紛沓,走馬蒲博,謂之燕九節。又曰宴丘。”亦省稱“ 燕九 ”。

據《帝京景物志》所記:“相傳是日,真人必來,或化冠紳,或化遊士冶女,或化乞丐。故羽士十百,結圓松下,冀幸一遇之。”

《燕九節枝詞》詩云:“正月十五燕九節,神仙肯授長生訣,只今留得白雲觀,峭寒遍地霜花結。”

就是說正月初一開始至十九是燕九節,而正月十九是長春真人丘處機的誕辰,丘真人這天一定會出現,可能變化為戴帽束帶的仕宦,也可能變化為出遊尋樂的士女,也可能變化為乞丐。這時就有很多修行的道士和信眾在松下結棚等待,希望能夠有緣遇見他,無非是希望能祛病延年,最好能得真人傳授長生訣而已。

清代詩人袁啟旭有七言絕句:神仙端的是誰人,笑殺黃冠羽服身。一片軟紅迷去往,白雲何處覓長春。

清代戲曲家孔尚任有“燕九節”的三首:

一、春宵過了春燈滅,剩有燕京燕九節。才走星橋又步去,真仙不遇心如結。

二、頭頂爐香問道妙,村翁扶杖壇邊笑。年年來看求仙人,今日不如千年少。

三、金橋玉洞隔凡塵,藏得乞兒疥癩身。絕粒三旬無處訴,被人指作丘長春。

過年了,各路神仙都忙著考校善惡、賜福呈祥呢,快來領福利啊


從以上典籍記載、民間俗諺和文人詩詞中,在對待鬼神仙佛這事上,我們能看到修士和信眾的虔誠,也可看到普通百姓對善惡美醜的認知和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也能成為一些文人騷客託物言志、抒發情趣的素材,各取所需,皆在乎己之一心而已。總的說來,無需相互褒貶,您高興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