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中漫谈 : 粮食安全、人口、资源与计划生育

疫中漫谈(三)——粮食安全、人口、资源与计划生育文/俗士


这场席卷全球的疫情,不仅严重冲击了人们的生活及世界秩序,也让平时不被关注的问题显现在人们的面前。我觉得粮食安全就是这样的一个问题,尤其在越南等国宣布禁止粮食出口以后,这个问题就更是受人关注,并引发了很大焦虑,甚至有人开始囤粮……

疫中漫谈 : 粮食安全、人口、资源与计划生育


正如凯迪网一篇文章的标题所说“粮食安全,从未远去”,只不过长时间的不缺吃,让大家以为不会有粮食安全问题了,殊不知目前粮食供应稳定是建立在农业生产靠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粮食单产已近极限,甚至无法开展轮作休耕,同时造成严重的水污染)及粮食大规模进口(每年进口1.3亿吨)基础上的。——根据2017年的数据,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已经降到了82.3%左右(已经低于世界安全标准的90%),谷物自给率降到了95%左右。①
然而,粮食产量问题还只是一个方面,因为人除了从谷物中摄取糖分还需要大量蛋白质,这就需要食用大量肉类。而肉类生产不仅要消耗大量粮食,还需要大量水(粮食生产也需要大量的水),可中国恰恰又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的四分之一。

疫中漫谈 : 粮食安全、人口、资源与计划生育


去年5月在澎湃新闻看到一篇《吃出来的选择,人类需要怎样的农业》②的书评中有如下两段话:
“大量廉价肉品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成为民生关注的热点。几十年的化学农业发展模式不仅伤害了我们的大地、江河,也导致食品安全危机。”
“据估算,中国目前每年产生的畜禽粪污总量接近四十亿吨,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中国新闻网,《中国每年产生畜禽粪污近40亿吨 成农业面源污染重要原因》,2017)。据国家三部门联合发布的《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公报》(2010),到2010年,全国畜禽养殖业排放物化学需氧量已达一千两百六十八万二千六百万吨,占农业源排放总量的百分之九十六,总氮、总磷、铜、锌排放量分别占农业源排放总量的百分之三十八、百分之五十六、百分之九十七点七六和百分之九十七点八二,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污染排放源之一。畜禽养殖业废物和重金属排放不仅直接破坏农村地区的生活环境,还会透过污染土壤、地表和地下水等渠道,对整个生态环境、食物安全和人体健康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氮、磷、铜、锌,还有硒、砷等渗透到土壤里,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成为不可逆的存在,流入江河湖海里面,更加难以治理(冯定远,《养猪污染的出路在哪里?》)。”


由此可见,我们餐桌上的粮食、肉类、蔬菜生产都需要大量的水,糟糕的是除此以外,在生产过程中,不管是农药、化肥残留还是畜禽粪便,还会造成水资源污染。——可谓是无解。

疫中漫谈 : 粮食安全、人口、资源与计划生育


与我国国土面积差不多的美国,人口只有我们的1/4不到,人均耕地是我们的五六倍,人均水资源是我们的五倍,所以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而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


当然,除了向土地索要口粮,我们还可以把目光转向浩瀚无垠的海洋,然而不幸的是,目前中国90%的近海已经无鱼可捕③。
可见,我们中国人生存的空间已经太小,太小了,小得让人焦虑和窒息!我想,这也是很难在中国人脸上看到轻松舒展的笑容的原因。
我认为,庞大的人口数量和匮乏的资源就是遏制中国发展的魔咒,就是扼杀中国人幸福感的凶手,这决非危言耸听!
另外,文中还有一段话:“肉类消费跟着迅猛增长。1992年,中国人均肉类占有量为二十九点二公斤,到2016年,人均肉类占有量增至六十一点七公斤,较1992年增长了一点一倍,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实际上,整个“十二五”期间(2011年至2015年),中国人均肉类消费量增长速度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尽管如此,肉类推广行业还是认为,‘中国还有很大差距’,因为美国人均肉类消费量为两百三十五磅,中国人均肉类消费量只有一百二十三磅,还差一百一十二磅呢(2012年)。如果真达到美国的肉类消费水平,林伯里揭露的美国大规模集约饲养业浪费粮食、土地,污染水源、空气,致气候变暖的黯然景况,恐怕也会叠加出现在中国大地上,而美国人因肉类消费量过高产生的“富贵病”——T. 柯林·坎贝尔(T. Colin Campbell)教授认为这类疾病和饮食习惯息息相关,因此称之为“营养过剩疾病”比较妥当(参阅坎贝尔著《救命饮食——中国健康调查报告》)。诸如心脏病、中风、肥胖症、阿尔茨海默病和糖尿病甚至癌症等,也会随之而来。”

疫中漫谈 : 粮食安全、人口、资源与计划生育


如果说肉类行业站在他们的立场上的观点情有可原的话,那么本应从全局看问题的学者、专家的片面则可能对国家政策造成严重失误的谏言就不可原谅。比如前些年经济学家就不顾中国粮食安全,反对18亿亩耕地红线的政策。在他看来,一是18亿亩耕地红线是个伪问题,粮食不够吃,可以到国际市场去买;二是用宝贵的土地种粮食不经济,要是开发房地产则收益会成倍增加。的观点得到众多拥趸的热捧,不过也有网友揶揄说这叫“种粮食不如种房子”。


我觉得,中国很多专家看问题不仅片面没有全局观还缺乏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的能力。拿人口政策问题来说,由于近些年独生子女性格缺陷问题和老龄化问题,人口专家就想鼓励多生,并呼吁政府开放二胎。但是要全面客观看待这两个问题,就会发现情况并不像他们认为的那样。比如独生子女整体性格缺陷问题就没有说的那么严重,现在最早一批独生子女已经是国家各行各业的主力军,显然他们完全能胜任历史赋予他们的责任。眼前的就有一个很明有说服力的例子,在这次疫情中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很多都是80后,90后,他们的表现值得我们每一个尊重。需要说明一下,我并不知道这些80后、90后是独生子女。我的判断是根据计划生育政策施行的时间判断的。我想如果他们大部分不是独生子女的话就证明了我的另一个判断,即计划生育政策只是在城市里执行得好。换句话说独生子女只是城市人的一个问题,并非普遍的问题,所以,所谓的独生子女整体性的性格缺陷不过子虚乌有。

疫中漫谈 : 粮食安全、人口、资源与计划生育


在老龄化问题上人口专家同样暴露了偏见和无知——我觉得造成老龄化的原因主要两个,一是从改革开放前国家鼓励多生到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必然会出现一个新生儿急剧下降的过程。老龄化问题就会显现出来,但我想这个过程是短暂的,随着急剧下滑过程结束,它就会平稳下来了。另一个原因是,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提高让中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大幅提高,长寿的人越来越多。而这正是我们努力才实现的进步的结果,并且随着进步这个现象只会更突出。对于后者,人口专家是绝口不提的。
从历史上看,改革开放前鼓励多生的政策导致中国人口出现爆炸式增长(从1949年的5.16亿到1979年的9.75亿,三十年时间增长近一倍),如此可怕的状况必然要改变,可以说计划生育政策是对这一错误的修正。经过40年的努力终于取得了一些成果,现在放弃就意味着这40年的努力和两代人的牺牲就付之东流了。如果我们因为遇到一点点困难就打退堂鼓,那既是对前辈努力和牺牲的亵渎,又是对子孙后代的不负责任。我认为,中国要想摆脱资源与人口的魔咒,只有从计划生育着手,因为资源是老天爷赐给的,靠人力几乎没有任何作用。
有人可能会说人多有利于消费,有利于经济发展,我想这也是一种偏见,因为决定消费的除了人多,还有经济发展的水平,比如美国人口只有我们的1/4但消费能力远高于中国,所以,只有提高我们的经济发展质量而不仅仅依靠人多才是正道,更何况技术进步将解放大量的人力。


2020年4月10日
注:
①【粮食自给率逐年下降,中国虽然是农业大国,每年仍需大量进口】
https://m.sohu.com/a/311165504_120030567
②《吃出来的选择:人类需要怎样的农业?》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556161
③《中国90%的近海已无鱼可捕,背后的原因触目惊心》
http://m.sohu.com/a/168532185_743893?strategyid=0001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