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爺爺那輩的“萬元戶”是怎麼回事?

而如果誰的存款能有一萬元,在那個時候就能稱得上是鉅富,錢基本上是“花不完”的,可以買齊當時所有的高檔商品:自行車、電視機、收音機、手錶…走路可以橫著走...

這在那時還有個別稱,叫做:萬元戶。

對,萬元戶!這是富有的標誌,是那時候許多年輕人追逐的夢想。

什麼是“萬元戶”?

萬元戶這個詞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產生的。那個年代萬元戶是個相當了得的人家。“萬元戶年代”的1萬元可以買到很多的東西了。那時候米價0.14元,肉價0.95元,走親戚送禮2元左右,壓歲錢0.1-0.2元,1萬元可以買很多東西了。並且那個年代存款有1000元的就比較少了。工人工資一般是每個月28元左右。家庭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稱之為萬元戶。不過因為時代好了,人均收入增加,這個詞已經慢慢消失。

怎麼形成萬元戶?

他們大體上是由農村的專業戶和城鎮的個體工商戶構成。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後,許多農民通過種植糧食作物、經濟作物以及經商、打工等方式,使家庭年收入超過1萬元;城鎮居民通過經營個體生意使年收入超過1萬元。在那個允許一部人先富起來的年代,萬元戶就成了全國經濟發展的排頭兵。每個地方萬元戶並不是很多,因此萬元戶就成了當時富裕戶的代名詞。

在那個1公斤糧食2角錢,國家工作人員月工資20元的時代,能成為萬元戶確實了不起。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人民的收入在逐步提高,萬元戶也就不再是最富裕的人家了。進入21世紀的中國,在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後,萬元戶的說法已演化成了“十萬元戶剛起步,百萬元戶馬馬虎虎,千萬元戶才算富”的調侃。這一變化的背後,折射出中國經濟社會的深刻變革,更反映了人們對合理財富追求的肯定以及對富裕生活的嚮往。

你爺爺那輩的“萬元戶”是怎麼回事?

首位得主

很少有人還記得“黃新文”這個名字。

你爺爺那輩的“萬元戶”是怎麼回事?

但改革開放之初的年代,他可是全中國數億農民豔羨的對象。1979年2月,人民日報以《靠辛勤勞動過上富裕生活》為題報道了他的事蹟:小欖公社埒西二大隊第二生產隊社員黃新文,1978年靠參加生產隊集體勞動所得和發展以養豬為主的家庭副業,全年總收入達1.07萬元,扣除家庭副業的成本,純收入為5900多元。

這是新中國出現的第一個農民“萬元戶”。一時間,全國各地或親臨、或來函,向黃新文請教致富經的絡繹不絕。

逐漸消失

“萬元戶”消失的時間是1997年。在過去的60年裡,中國的分配結構出現了明顯調整,基本實現了由平均主義突出、收入渠道單一,向以勞動報酬為主、資本和技術等收入為輔的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轉變。

經過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根據1997年國家統計局統計資料,農村人均收入2999.20元,按照戶均4.35人計算,平均戶收入已超過萬元,家家都成為萬元戶。萬元戶在失去原有的標杆作用後,成為歷史名詞。雖然在人看來,萬元不算什麼。但是,在當年,“萬元戶”是很多人追逐的夢想。在當時,很多先富起來的人的財富,很快就突破了萬元,甚至十萬元,但“萬元戶”已深入人心,也印證了人們致富的強烈渴望。

你爺爺那輩的“萬元戶”是怎麼回事?


“萬元不算富,十萬剛起步,百萬才是真正富。”也許這句流行語,才是中國人擁有財富的真正寫照。

最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