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節-潮俗


文作詹韓逸

視頻來自馬來西亞吉隆坡茨廠街鄉音館的漢語多種南方方言的冬至問候,挺親切溫馨的。(摘自林倫倫)

挲圓祭祖,食圓添歲(冬節丸食了加一歲),粘圓飼/餉耗(謂之報恩)。

冬節-潮俗


冬節-潮俗


冬節-潮俗


潮汕冬節丸,分兩種:一為常見的糯米圓, 一為用粳米粉做的尖米丸(用粳米粉加水,揉成長條,用剪刀斜剪下,兩頭尖尖如白米,故名)。

冬節-潮俗

糯米圓。

冬節-潮俗


冬節-潮俗

尖米丸。

冬節丸以搓得大大小小參差不齊為好,這叫“父子公孫丸”,象徵著歲暮之際一家子圓圓滿滿 。

ps:

農諺雲:冬節烏,年夜元宵酥;冬節紅,年夜元宵㴷。今年冬至下雨(烏),春節和元宵該是晴朗的天氣(酥)。

冬至,古稱之為亞歲,僅次於春節。俗語云:冬節大過年。潮人一向重視。古人亦如此:

三國 魏 曹植 《冬至獻襪頌表》:“亞歲迎祥,履長納慶。”

明 田汝成 《西湖遊覽志餘·熙朝盛事》:“冬至謂之亞歲,官府民間,各相慶賀,一如元日之儀。 吳中 最盛,故有肥冬瘦年之說。”

冬節-潮俗


冬節-潮俗


冬節-潮俗


冬節-潮俗


冬節-潮俗


冬節-潮俗


冬節-潮俗


冬節-潮俗


冬至是時年八節之一,古時民間有在“八節”拜神祭祖的習俗。冬至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所以古人稱冬至為“亞歲”或“小年”。在我國南方沿海部分地區至今仍延續冬至祭祖的傳統習俗。

冬節-潮俗


公婆母乃孥囝的保護神。家裡有未“出花園”的孥囝,攏要祭拜公婆母,以祈求公婆母保佑,使孥囝平平安安,快快樂樂地成長。

冬節-潮俗


冬節潮州有上墳掃墓的習俗,稱為過冬紙。按潮汕習俗,每年上墳掃墓一般在清明節和冬節,謂之“掛春紙”和“掛冬紙”。一般情況下,人死後前三年都應行“掛春紙”俗例,三年後才可以行“掛冬紙”。但人們大多喜歡行“掛冬紙”,原因是冬節氣候較為乾燥,與暮春鶯飛草長、常有紛紛細雨的清明不同,道路易行,也便於上山野餐。冬節掃墓的祭品,普通是五牲或三牲,添以鮮蚶、柑橘等物及粿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