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垫江宝鼎山现存遗迹:历经沧桑 风骨犹存

宝鼎山拥有美丽的自然景观,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流连之地,最早追溯至梁武帝时期,宝鼎山上就出现了建筑物,成了旅游胜地。因此也留下了许多石刻、古建筑、古墓等历史遗迹,有的至今仍然存在,有的只能在历史记载中才能觅得踪迹。

在宝鼎山封顶石崖的制高点上,有一座八边形的观景凉亭,名八角亭,是观云海赏日出的绝佳位置。亭旁立有一块双面麒麟石雕,一面无鳞,一面有鳞,为一雌一雄。上有横联,一面已完全看不清,另一面能模糊认出“普贤盛景”四个字。据四川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断代,为北宋以前的石刻。

重庆垫江宝鼎山现存遗迹:历经沧桑 风骨犹存

八角亭。唐艳摄

根据清《垫江县志》记载,崇祯八年,知县杨先声(崇祯八年任云南大理举人)、教谕高在伦、训导熊嗣昌、典史陈龙辅、主薄沈琦、驿丞鲍可相及乡贤李默、李然等姓名被刻在了宝鼎山的一口大钟上。可以推断,早在崇祯年间宝鼎山上就存在着一口大钟,只是由于年代久远,后来已经不知去向。如今登上八角亭可见亭子正中央悬挂着一口大型铁钟,是10年前人们根据仿古打造的,由于风雨侵蚀,钟上锈迹斑斑,但上面刻着的祥龙腾云纹和当时的捐赠出资人名单依然清晰可辨。

沿着通往八角亭的石阶向下走,一灰瓦红墙的古建筑巍然屹立,建筑风格对称稳重、古朴大气,内由多根石柱支撑,石柱高低不一,最高的十多米,高大庄严。其门前的石坎上,刻有“宝鼎”二字,为民国年间殷先庚(光绪二十九年举人)所题。据考证,此古建筑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公元502—550年)时期,距今已有1500左右的历史。奠定了宝鼎山丰富的历史人文底蕴。

重庆垫江宝鼎山现存遗迹:历经沧桑 风骨犹存

晨曦中的双面麒麟石雕。唐艳摄

在宝鼎山腰西坡,距离八角亭约150米左右的位置,有一座塔墓,高约7米,下大上小顶尖,为八面体形状,基座的八个面上均有精致浮雕。中间有三层翘檐,塔身还有“遗履”“俨然”“师诞匍匐于康熙四十八年腊月望四”等字。塔下是一直径和高均为1米的墓室,有两扇石门关住墓室,门前有两把石锁。石门两边还有浮雕石屏风、石柱、塔联等。塔前是一半圆形石铺的拜台。整个建筑十分精美,是我县挂牌保护的文物,距今已有280年的历史。

沿宝鼎山山脊向北,距离主峰约1公里处,有一座遗址——南京堂。据《忠县志》记载,南经堂为明朝天启年间,由南京六合的融凡及浙江山阴的定空所修建,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综合考证历史记载后,南京堂到了清朝就被称作断雪禅林了。”志愿者陈文权说,据他十多年来对宝鼎山文化的观察和研究,他发现“断雪禅林”的名称非常形象。宝鼎山脉基本呈南、北走向,西坡是冷空气和降雪的迎风坡。多数年份冬季降雪较小,雪只积于山脉的西坡,而东坡无雪,雪在此止步,故名“断雪”。

据清《垫江县志》记载,康熙甲子科举人涂珪(字月潭)在康熙年间曾著《募修南京堂接引殿引》,并被刻立在断雪禅林。现石刻已不再,但石刻全文在清朝《垫江县志》有记载。据考证:涂珪,字月潭,(康熙甲子年即1684年,即康熙二十三年)。生平重名节,尚信义,不习事故,不事家人生产,沉酣载籍,多著作,仕至马湖府教授。曾出版《涂月潭诗集》,为清朝垫江文人之偶像。

南经堂附近还有几座古墓及碾米场等古迹遗址,碾米场做工非常精致,如同放大版的农村石磨,周围有栏边,内有扇形齿槽。沿着山脊在往北约4公里,还有一座古建筑遗址及古墓。古墓造型别致,年代久远,由于墓碑倒伏,看不到碑文,修建年代仍有待进一步考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