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公司帮助瑞幸造假?不,它只是水平不行

2019年5月瑞幸咖啡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成为“全球最快IPO公司”,一时风光无限,刷爆财经媒体头条。

彼时,有人对瑞幸的商业模式提出质疑。瑞幸的投资人义正言辞的回复到:按星巴克的套路来,一定没办法超越星巴克,只有出奇才能制胜。

但好景不长,最近瑞幸咖啡自曝COO伪造22亿交易,再次刷爆了财经媒体头条。

由于瑞幸自曝时还提醒投资者,公司此前发布的所有财务报表及业绩指导数据都不再值得信赖,而它每天真实的销售数据也无从验证,所以基于它的财报分析其价值已无意义。

作为小散户无法详尽的调查瑞幸的真实情况算是情有可原,但是有多少机构被蒙蔽甚至参与推波助澜呢?

首先我翻了一下瑞幸咖啡的招股说明书,它上市是由瑞信、摩根士丹利、中金(咦,为什么这两个公司要标红?)和海通国际等投资银行主导承销。


中金公司帮助瑞幸造假?不,它只是水平不行


嗯,都是鼎鼎大名的大投行。

再看它的审计机构:鼎鼎大名的“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简称:安永):


中金公司帮助瑞幸造假?不,它只是水平不行


安永目前是全球第二大会计师事务所,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和普华永道(PwC)、德勤(DTT)、毕马威(KPMG)并称“四大”。讲到这里顺便说一句,“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原本应该是“五大”,2002年当时全球最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安达信,就是因为在安然财务造假事件中因未勤勉尽责被遭到监管处罚、客户尽失倒闭了


中金公司帮助瑞幸造假?不,它只是水平不行


四大


有安达信的前车之鉴,安永肯定也是知道万一瑞幸造假,自己可能承担的后果。

于是在浑水发布一份长达89页的瑞幸做空报告后,安永立即与瑞幸划清界线,并拒绝在最新的审计报告上签字。

随后,网上到处是类似《安永主动捅破瑞幸脓包》的新闻——安永摇身一变成了“推动瑞幸披露舞弊”的英雄。

至于真相是什么?


中金公司帮助瑞幸造假?不,它只是水平不行


看行内专家的意见,安永这次大概率不会像安达信那样破产,因为“串通瑞幸一起造假”和”我没有发现瑞幸造假”是两码事。

毕竟被瑞幸骗的专业机构不止安永一家,国外内一众券商都上了瑞幸的当了:打开wind,我们看到最近半年,众多券商给瑞幸的目标价中,最高给到了50.84——用瑞幸最新的收盘价4.29来算的话,还有将近11倍的空间。


中金公司帮助瑞幸造假?不,它只是水平不行


而跟踪瑞幸最频繁、最紧密的两家机构分别是。今年2月,浑水发布了针对瑞幸的89页超长做空报告后,中金公司还发表题为《匿名沽空指控缺乏有效证据》力挺瑞幸,指出浑水沽空报告单店观察天数和小票等样本较小,数据代表性不足;沽空报告对在店消费的包装产品适用增值税税率理解有误,以及关于虚增广告费用和单店盈利的指控较为主观等。Morgan Stanley和中金公司


中金公司帮助瑞幸造假?不,它只是水平不行


没想到,这没过两月打脸打得啪啪的。

咦?写到这里,我怎么突然感觉Morgan Stanley和中金公司,这两个名字好像有点耳熟?

哦,当初辅导瑞幸上市的几大投行名单中也有它俩(前面标红的那两位)

不过,券商的投研部门和投行部门是有隔离的,我可没有说他们之间有什么猫腻。。

我向美国韭菜们保证,它们并不是有意收割你们的,在瑞幸咖啡上的误判应该主要还是业务水平不行

毕竟中金出现这种失误已经不是头一回了,2018年中金公司发布的《中金2018年十大预测》最后不就一个对的都没有嘛。


中金公司帮助瑞幸造假?不,它只是水平不行


除了上面两家,还有不少券商也在瑞幸上栽了跟头:

安信证券曾在研报《瑞幸咖啡发展秘笈:“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指出:瑞幸拥有强大的技术能力来简化店面运营并优化劳动力管理。以瑞幸为代表的咖啡新零售的出现,可以刺激中国大众市场的咖啡消费,推动咖啡市场的发展。

国盛证券在研报《瑞幸咖啡(LK.O):真实价值加速回归》指出,“瑞幸咖啡“日常喝”与“好喝的”模式竞争力一直强劲,我们维持首次覆盖后的“买入”评级及目标价43.68美。”

天风证券更是专门发布了题为《瑞幸咖啡:阶段性亏损谋取市场份额》指出,“瑞幸正处于市场开拓阶段,需要不断补贴以挖掘市场潜力,扩大用户群体”。认为瑞幸咖啡是“阶段性亏损谋取长期市场份额”,“通过持续补贴打开了成长空间”。

最倒霉的当属于东兴证券,4月1日他们刚在《咖啡产业:浪潮迭起,小豆子撬动大产业》研究报告指出:中现磨咖啡消费增长空间巨大,最后提到的推荐标的中就包括了瑞幸。没想到第二天瑞幸便自曝造假,不知道东证证券可不可以说

“4月1日的报告只是愚人节玩笑,不算数”

……

其实被打脸远不止上述机构,只是限于篇幅不在此一一列举。

这事儿对券商从业者的打击颇为严重,以致于当瑞幸造假的消息坐实之后有研究员无地自容地哀叹:“浑水做空瑞幸咖啡成功,说明了我们这些‘专业分析师’有多么无能。”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并不应该所有的板子都打在券商身上,毕竟就算巴菲特选股票主要研究的也是企业财报本身而不是研究财报的真假。

在赔偿机制完善的美国,造假的“瑞幸们”将付出惨痛的代价。

至于某国股市,造假的公司太多了,大家可能早就“群体免疫”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