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暴漲15倍,比炒房炒股炒幣都瘋狂

一天暴漲15倍,比炒房炒股炒幣都瘋狂

01

今年以來,“炒鞋”在國內各地如火如荼。

尤其是最近,這些文章老是在麥芽的眼前飄來飄去——

“23歲,靠炒鞋月入三五萬,靠自己買了第一套房! ”

“靠炒鞋實現財富自由,這屆95後月入百萬。”

“20歲大學生,靠炒鞋賺足了學費、生活費,實現經濟獨立。”

......

更令人誇張的是,像股市一樣,鞋圈也分為了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

一級市場即官方售賣的市場,比如線上線下官方專賣店、微信公眾號等等;

二級市場則為通過幾大非球鞋官方的手機APP進行交易。

一天暴漲15倍,比炒房炒股炒幣都瘋狂

第一次看到這幅圖的時候,麥芽還揉了揉眼睛,以為自己出現了幻覺。然後還特地去確認了下,這個截圖上面的鞋子是不是p上去的…

有賣鞋平臺根據過去24小時的交易額編制了“炒鞋”三大指數:AJ指數、耐克指數和阿迪達斯指數。

一天暴漲15倍,比炒房炒股炒幣都瘋狂

有數據統計,某球鞋交易平臺在8月19號,

在成交量前100的球鞋中,僅26款熱門鞋的總交易金額就達到4.54億元,遠超新三板9431家公司當天的交易額3.9億。

26款鞋撐起了一個新三板,這看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但它的確發生了。

我們都知道,在小眾人群中交易限量款鞋,賺點小差價,這並不稀奇。

但現在居然開始玩資產證券化,球鞋鑑定的APP搞鞋類交易所,甚至提供了完全儲存鞋,只炒鞋的歸屬權這種神奇的雲炒鞋行為,這就太誇張了吧。

02

誰是背後的操盤者?

第一個推動炒鞋市場升溫的,是品牌方。從整個炒鞋的過程來看,一開始,品牌方就對發售的產品進行了限量銷售,這就是他們導演的飢餓營銷。

接著,無利不起早的鞋販子趁機大幅拉高價格,讓炒鞋市場很快升溫。

然後,莊家就開始出來推波助瀾了。

挺逗的,炒鞋和炒股一樣,也有莊家的存在。

莊家會通過各種手段,大批掃貨。

比如:在商品發售的當天,通過僱人排隊來買鞋。

把本來就稀缺的產品集中到自己手中,造成市場產品緊張。

之後,他們就可以隨心所欲地定價了。

一般這種大的莊家,一個月的收入可以到達幾十萬!

03

由於在他們的哄抬之下,最近幾年流傳著炒鞋比炒房還賺錢。

不過麥芽卻想潑涼水,因為炒鞋比炒房要多一個風險——

鞋子是可以造假的。

別忘了,中國不但有“莆田系”醫院,還有“莆田鞋”。

國內市場上10雙假鞋裡,有9雙從莆田發貨。全球每3雙耐克鞋中,便有一雙是來自莆田的仿品。

而且,莆田的假鞋越做越逼真,可以從產品小票到認證二維碼“一步到位”,甚至可以比官方更快推出新款鞋。

不得不說,莆田真牛。

好,先不說鞋的真假,咱們來說炒鞋這件事情本身。

首先,消費主義的典型特點就是鼓吹消費等於社會地位,這是典型的消費主義陷阱。

當然,除了少部分年輕人,絕大多數炒鞋的人,自己不穿鞋,他們甚至都沒看到實物。因為鞋是在交易所,和期貨一樣。

他們是為了割一波韭菜賺點錢,所以炒的只是一個擁有權。

然後現在甚至是各種炒鞋貸都出現了,就是那種允許玩家賒額度,當然,賒的是擁有權,不給實物,還能收大量的手續費,成本為0。

我們都知道,鞋子本質是用來穿的。雖然說有的鞋子的確有收藏價值,但現在如此瘋狂的炒鞋肯定是不正常的。

畢竟鞋子不是酒,就算是限量版鞋子,也不能像酒一樣越藏越香。

因為不管保存得多好,經過五六年的時間,膠水、皮革等這些都會慢慢老化。失去了穿著的基本功能,便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價值了。

所以總體而言,炒鞋市場從供給到評估到交易,都充滿了莊家割韭菜的氣息。

最近,麥芽還看到了個網上很火的段子——

70後希望80後接盤股市,

80後結果跑去炒房了,

80後希望90後接盤房子,

90後結果跑去炒幣了,

90後希望00後接盤比特幣,

00後結果跑去炒鞋了。

所以,難道中老年人已經割的差不多了,現在該輪到年輕人了嗎?

好啦,今天就到這了。

問大家個問題:你願意花幾千或者上萬,買一雙鞋子嗎?

大家可以在留言區和麥芽嘮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