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李子柒现象到底属不属于“文化输出”?


原创|李子柒现象到底属不属于“文化输出”?

文|@培训师梁辉

最近有一个视频博主火遍全网—李子柒,在某一个国内不存在的境外网站YouTube爆红。她的订阅量甚至超过BBC,引发了“李子柒现象”。

我努力学习翻墙技术,在科学上网之后,也找来看了几段。

原创|李子柒现象到底属不属于“文化输出”?

在她发布的视频中,主要是在拍摄她的乡村生活,我们在视频中,除了能看到一些传统美食、传统文化,也能读到蕴藏于田园生活背后的脉脉温情,这让很多生活在都市的社畜心生向往。

堂弟在家人群里也表达出对那种岁月静好,田园牧歌式乡村生活的憧憬。坦白说,看过她的视频,我感触并不深,可能我骨子里对乡村田园生活并没有太多的热爱,但不得不承认,她的那些视频拍得非常精致,很美,看完确实有种疗愈的效果。

当然,人红是非多,不知道是不是出于酸葡萄心理,很多人看完,都在说她“假”。

类似于下面的声音不绝于网:

“明明是大团队的精良制作,非要说是自己一个人拍的,假。”

“看样子肯定整过容,而且,忙农活,下厨房,衣袂飘飘还能一尘不染,太做作了。”

“一个人怎么可能会做那么多事?”

……

更多的指责,多数来自于认为她营造的农村形象“太假”,过于理想化和美化,掩盖了真实的中国农村样貌。

对于赞赏方和批评方,我不想作任何倾向性的评价,只是想告诉大家先得认清一个事实,很多人(包括国内外网友)对她视频中的生活表示艳羡,说白了,也是满足自己的一种猎奇心理,因为没经历过,所以乍一看,哇哦,很新鲜很美好。

就像都市里的人节假日喜欢跑郊区或农村参与农家乐是一个道理,一天两天很新鲜,你如果让他天天过这种生活,他估计骂骂咧咧就回城了。

其实,我不关心她是否太“假”,也不在意她背后有没有团队,我关注到这件事情,主要网上有个话题在热议,说李子柒现象到底属不属于“文化输出”?

这个话题在网上已经引发很多的论战,我觉得有点意思,值得说上几句。

原创|李子柒现象到底属不属于“文化输出”?

网友们调侃,说一个李子柒在文化输出上的作用超过若干个CGTV(中文国际频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官媒都盛赞她的视频在传播中国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上起到的重大作用,似乎已经官方认证,她的所为,就属于文化输出。

大家的调侃也是有缘由的,客观上讲,过去我们官方在“文化输出”上做出的很多努力,效果大都堪忧,不管是花大价钱大力气搞的孔子学院还是近来饱受诟病交换留学生项目,具体情况怎样?

你懂的。

真正让老外了解中国,接受,并喜欢中国文化往往不是靠官方的硬性宣传,而是来自于他们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接触的一个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中国人,可以说,他们才是传播中国形象的“民间大使”。

能够让老外通过李子柒的视频看到中国田园生活中美的方面,并且喜欢上这部分美的地方,肯定是一件有益无害的事。

不过,要说这就是“文化输出”,我还是有些不同意见的。

我们往往容易陷入一种”演戏的人假正经,看戏的人太动情“的状态,总是要为别人的行为冠以一些高大上,符合自己想象的重大意义,好像不上价值不行。

有时候,做这个事的当事人可能都没那么想过。

比如,你去问李子柒本人,她都未必会把这些看成“文化输出”,她曾不止一次坦白说,自己的初衷就是为了能赚钱好好生活,孝顺老人,在这个过程中,向全球推广中国传统美食,是一个特别美好的“顺便”。

所谓“文化输出”,不是你梗着脖子说:“来,快看啊,我要输出了”这就作数的,它需要一些参考指标。

要想达到文化输出的效果,首先你得先进到足以超过别人,不管政治、文化、经济、或者说科技等等方面,有成为“师”的软硬实力,再则,别人主动向你学习。

好老师,应该是别人慕名而来主动找上门向你求教,而不是你挨家挨户上门推销,说,来,需要我教你一点什么吗?

(这么做的往往意味着咖位还不够

我们培训教育领域是这样,我想,国与国文化交流层面应该也是这个道理,也就是说,我们国家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很多方面还没强大到能让别人主动向你学习的地步。

如果不同意这个观点的话,请你好好思考一下,是我们出国留学的人多,还是外国人主动来我们这里留学的人多,如果抛开那些堪比花钱买人来留学的外国留学生优待政策,两者数量上落差的对比估计更加惨不忍睹。

最后,说到文化输出,咱可不能玩双标,老百姓过几个洋节都有人惶恐不安,好像国将不国,大呼这是文化侵略,要抵制,你向外国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这就是“文化输出”,好像不是这个道理吧。

文化交流,应该是有来有往,筑起一道高墙,然后又美滋滋地幻想,我们在“文化输出”,这,很不自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