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佛法看玩石之自性三觀

陳德近

從佛法看玩石之自性三觀


頃讀佛學,思索玩石之根,源於本心。(華嚴經)上言:“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此心甚為深邃,如流瀑,若不往內“觀照”,則茫乎不知所以?一般我們的自性按照唯識學來說,可分成三種區塊,它有三個特性:1.依他起性(依眾緣而起)。2.遍計執性(對名、相←內:妄想→外:攀緣)。3.圓成實性(正智、如如)。

例如,不斷的玩玫瑰石,要找個最美的玫瑰石(名、相),都是對某個名相的妄想,然後去遍計、去攀緣、去追逐,久了就產生執著的習氣,沉迷即產生。如果形成了“業的種子”將深埋於自己的第八意識(阿賴耶識),留到下一世或下一次,只要有因緣給它滋長的機會,這種追逐攀緣的習氣將延續下去,這叫“輪迴”。比方愛買蘋果手機,一代、二代、三代……迷於電玩,電玩一、電玩二…這都是因自己的“一念無明”之妄想與執著所致。對蘋果手機的“名(蘋果)、相(外型、功能)產生美好、最好的滿足妄想,接著就去計執、就去攀緣,想盡辦法得到,這在唯識學講的三自性中屬於第二種,叫“遍計執性”。它是一種內在追逐名相的虛幻使然。要如何調和呢?


從佛法看玩石之自性三觀


不能無慾,至少要降低慾望的結使(集結與駆使)。2.對“我”及我之外的“物”能夠透悉真相。比如知“我”為假我(假借的暫時的我),要知“我”這個身軀,是由“四大”(地水火風組成肉身)與“五蘊”(色受想行識所蘊集之心識作用)所共同組成的“身、心”結合體。你應看過人死後推進焚燒爐…燒呀燒的,出來剩下一堆白皙的骨頭的相狀;然後你當產生“什麼是我”的醒悟吧。至於我們心心念念所執著的外物(珍寶、名車、手機、嗜好……)也是個“依他起性,因緣假合”的物相而已,此為第一種自性特性。如此,當你變成一堆白骨時,這些名牌包包、珍玩、名車、古董,還有離不開的手機,對你而言,又是什麼呢?這就是真相。


從佛法看玩石之自性三觀


所以要了解自己與外在物相的“真實性”是什麼,建立起自己的正知正見。一般人之所以會迷惘,是對自己的“自性的作用”不明所產生的偏執或過度的行為使然。如是假設,以上的我們都明白了,原來是我們自己的“自性”時不明所造成的。所幸,我們的“自性”中還有一個程序可以自我解毒,即第三種圓成實性”。它本是個圓滿不動,且可以成就一切的不變的真如(一顆明珠),只因為咱們多世的業習,只因為自己一時的“無明”(貪嗔痴),讓這顆深藏在第八意識心的珍寶家生,因而發揮不出它原有的正智、與如如知能。你,要讓它發揮,發揮它原有的作用。因此,要如何與你的“真如”(明珠)相應?要如何讓它顯出萬文的光芒,則需要正知見與一顆善觀的心,這個藥方叫“證空妙有(用)”藥方。你,確實思維透惡了切的“物我”皆為“空無本體”,這是“證空”;你知道這些畢竟是空相,不生執迷,如我之前所提的一個觀念“玩石如追沙”。如將各種美石、雅石磨成粉狀,會是什麼?對,是“粉沙”。你知道它的必然變化與空相、幻相,作如此的觀想,跟如實的透析,這叫“正智、如如”。


從佛法看玩石之自性三觀


但是,如果你瞭解真相後,往“偏空、執空”去做,視之為“空”,全部拋卻,這在佛法上卻犯了“斷見”;當然,你如果堅持原有的知見一直沉迷,而認為它是永恆的,在佛法上是犯了“常見”所以,你當應採“中觀,應採取“實觀”、“真觀”,即採取“非斷、非常非有、非無”的“妙有、妙用”之行,即善用此物而不為害,能有一種“方便的慧解”(《維摩詰所說經)語),行方便法。你知空,但不偏空,行暫有而知妙用,這叫“大智本行”。如此“縛不為縛,解不為解”,“非此岸,也非彼岸”,亦非“中流結使”(騎牆派),切皆如其然。知足而善節制,“賞而不有”,“不住有為,不住無為”,一切淡然、釋然,和光同塵。如斯觀“玩石之三性”,是為正觀,其它則為邪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