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理想主義實踐者,不做理論者

做一個理想主義實踐者,不做理論者

安慰記心理小店

一個將心理學變成一種生活方式的地方

專題|哈佛公開課#積極心理學#

作者 | 安慰記的諮詢師們

今天分享的是哈佛公開課《積極心理學》系列的第四集,又學到了很多有價值的新內容,總結成下面的7個點。

1

不問能否

只問如何

我們究竟有沒有能力改變我們自己的性格、命運和幸福呢?這一個簡單的用“是否”可以回答的問題,從古至今爭議不斷,目前沒有任何一個領域的專家能夠提供確鑿的證據說,“幸福就是基因決定的,有人註定幸福,有人註定悲劇”。

沒錯,我們作為人的很多特質都是受到基因影響的,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我們受到基因怎樣的影響?什麼程度的影響?這些都是未知數。

現在不是開始很流行基因檢測嗎?但是大家要知道,基因檢測的結果並沒有達到百分之百的預測性。

比如“情緒易感性”這個條目,翻譯成大白話就是一個人的敏感程度,當你做完基因檢測之後,得到的報告顯示的是——

你的情緒易感性有45%的可能性很高。

我不知道大家可以從這個條目中解讀出什麼信息,我似乎覺得好像我們不能判斷這個人是敏感的,也無法判斷這個人是不敏感的。這麼一來,檢測結果給你帶來一些方向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混淆。

回到我們剛才的問題上,也就是說,我們真的可以確定自己“天生就怎麼樣”這個問題嗎?

也許未來科技繼續發展下去,可以把我們的基因序列單位精確到足夠小,將可預測性提升到幾乎100%,但問題是,現在還沒有。

所以與其我們現在把時間浪費在“我們能否改變自己”這個終究沒有答案的問題上,不如直接提出更實用的問題,那就是——

我們怎麼改變自己?

這是我們整個23期的文章都會討論的問題,前三期已經分享了很多方法,下面我們繼續。

做一個理想主義實踐者,不做理論者

2

不做理想主義理論者

做理想主義實踐者

“做一個理想主義實踐者”,這是我在本集中最被吸引的一個新理念。我們總會認為理想主義者不切實際,可能也沒什麼好反駁的,但我覺得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

理想主義理論者是不切實際的。

因為一切都在腦子裡,從未在現實生活中展示過,根本不知道是否行得通。

但是,理想主義實踐者就不一樣了。這樣的人不會把腦子裡的想法僅僅侷限在理論層面,總會想要嘗試一下把一些理想主義的東西拿出來見見光,看看實際情況會怎樣。在嘗試過的過程中,必然有失敗,但也會有成功。

比如我把副店從學校拉出來一起創業這件事情,我們從一開始就打定主意,要用我們自己願意的方式掙錢,這在很多身邊的朋友看來都是“不切實際”的,認為太“理想主義”的。甚至隔三差五地就會出謀劃策,指點江山。即便這樣,我們也仍舊沒有辦法在原則問題上妥協。

心理諮詢這塊業務,到目前為止,我們仍可以很驕傲地說,是一塊清淨之地。不做任何打折、套餐等商業行為,來訪者永遠都是預約一次,支付一次,這樣我們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證諮詢過程的純粹性。

我們按照理想主義的樣子做著該做的事情,這不也活得好好的嘛。

在這一集的課程中,看到講師Tal提出理想主義實踐者的時候,甚至有點熱淚盈眶,終於自己堅持的事情有一個可以跟大家分享的名字了。

所以試著把你的理想落實到實踐上,讓這顆希望的種子真的紮根在土地裡,這樣別人也能實實在在地看到我們腦海中盛開的花。

做一個理想主義實踐者,不做理論者

3

大喜大悲是暫時的

平靜是長久的


大家應該比較熟悉這樣的感受,中學時期一次考試考好了,覺得自己可能會開心一整個假期,或者一次考試考砸了,覺得自己會難過一整個假期。

工作之後也是如此,覺得自己漲了工資會開心好久好久,或者被老闆罵了,會難過好久好久。但是事實上,如果我們的統計過每次開心和難過的天數的話,你會發現,時間是差不多的。

最終我都是回到了生活自有的平靜中。

這個規律似乎讓人有點納悶了,那這意思就是,我們也不用追求啥快樂,或者擺脫啥難過了唄,就等著恢復平靜就好唄?

不是這麼簡單哦——

#1 每個人恢復平靜的時間是不同的

很多人的不幸是來自於,快樂的時候很短暫,痛苦的時候很長久,雖然最終都恢復了平靜,但總覺得自己的生活苦大於樂。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就在於,每個人應對困難和挑戰的能力是不同的。

這也許跟你過去的經歷有關,也許跟你的基因有關,都不重要,關鍵在於,應對能力是可以後天提升的。如何提升呢?很簡單,23期的積極心理學專題內容,認真學習和練習就好啦。

我們的目標就是,讓快樂儘量持續,讓痛苦儘量短暫。

#2 每個人平靜時的愉悅狀態也是不同的

平靜不是某一個固定的狀態,任何人在平靜的時候都是一個感受,有愉悅感多一些的平靜,有孤獨感多一些平靜,等等。所以即便每個人都恢復平靜了,這個基礎狀態可能也是不一樣的。

這給我們帶來的啟示是什麼呢?

最好的準備要在平時做好,也就是不要在情緒最糟糕的時候才要去想如何調整自己的情緒,那個時候無論學習任何方法都是事倍功半的。而如果在平時就能夠有意識地訓練自己的情緒穩定性,當真的壞情緒到來時,你能夠比一般人更快恢復。

平時練習的方法,最後一點再說。

4

挑戰人性VS接受人性

人性,我覺得不能用單純的醜陋還是邪惡還看待。上一秒還討厭一個人,下一秒就喜歡一個人,這不是虛偽,這不是陰暗,這不是狡猾,這就是一個正常的人會經歷的正常的變化。

所以人性是複雜的綜合體,有極善的特質,比如善良、包容,也有極惡的特質,比如嫉妒、仇恨等等。

面對這樣一個無法用一個詞彙描述的“人性”,我們應該這麼看待它呢?

挑戰那些惡?讓我們遠離嫉妒、仇恨?

接受那些惡?讓我們不再因惡而攻擊自己?

都有道理。不過講師Tal提出了一個更有智慧的角度——

人性有這麼多可選項,你怎麼選擇?

選擇的前提也同樣重要,那就是接受人性的多樣性。

嫉妒產生了?好,產生了就產生了,讓它自己過去。

我不埋怨自己又嫉妒人了,但在此基礎上,我願意花更多的時間來嘗試,包容一個人是什麼感受。

這就是在接受人性的基礎上,同時做出自己想要的選擇。

不接受能不能選?沒法選,因為你會終其一生都在糾結,為什麼我又嫉妒別人了,為什麼我報復心這麼強。你將會沒有時間去考慮你想要做出的別的選擇。

做一個理想主義實踐者,不做理論者

5

一個積極的人

不是永遠不痛苦

Tal講了一個很好玩的故事,他說有個學生跟他說,“你知道嗎,我室友選你的課了”,Tal回應,“哦,那很好啊”。

那個人又接著說,“你要小心嘍!”Tal問,“為什麼?”

結果那個人說了句讓人哭笑不得的話——

“我會盯著你,你只要不開心了,我就告訴室友哦!”

這是個開玩笑的話,但也是很多人的誤解。是不是學了積極心理學就會永遠快樂了?完全不是這樣的。

還會有各種各樣的情緒,傷心、難過、憤怒、糾結、嫉妒、仇恨,都會有的。

那你可能會問,那學積極心理學還有什麼用?

這其實跟“女權主義”這個概念的提出有異曲同工之妙,積極心理學不是說人就應該永遠快樂了,而是要從現在過度關注負面情緒的現實中提醒大家同時多多關注一下積極的方面,目的是求平衡。類比女權主義也是如此,不是要讓社會變成女權統治的天下,而是在現在男權主導的不平衡中,強調弱勢的那方,求得最終的平衡。

所以學了積極心理學,還是會痛苦,區別在於兩點——

#1 你的痛苦會比沒學的時候小很多

#2 痛苦緩解的效率會比沒學的時候快很多

如果你覺得這是你想實現的生活狀態,那麼就安心地繼續學習下去吧。如果是完全消除痛苦,那目前世界上能做到的人,就只有修行多年的高僧了。

6

准許為人

這一點是對剛才第3、4、5點的一個小總結,是我在本集中收穫的第二個很棒的理念,那就是——

Premission To Be Human.

准許為人。

當我們產生負面情緒時,第一反應是,“你怎麼能這麼想”,“你應該積極點”,“你怎麼這麼負能量”等等對自己的否定和指責。

其實這就相當於在否定自己為人的權利。

作為一個人,我們有權利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是合理的,是正常的。

如果我們想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是在產生情緒之後,開始思考如何應對會更好,而不是否定自己做人的權利。

7

再談冥想

自從我自己開始實踐冥想之後,從之前的偏見到現在更深刻的理解,的確有很大的變化。今天結合這一期的內容,還有一個新的想法跟大家分享。

我們經常會在別人心煩意亂的時候推薦冥想來作為緩解情緒的方法,有時候管用,有時候不管用。

為什麼有人不管用呢?這裡邊有一個巨大的關鍵點在於,冥想最好的發揮是在平時積累的過程中沉澱下來的,而不是在痛苦了才拿出來用的時候就能馬上發揮作用的。

比如,日常規律是,我每天早上出門前都會做幾分鐘的冥想,調整狀態,那麼在日復一日的練習中,我的情緒基礎值提高了,那麼在負面情緒到來的時候,我的抵抗力會強一些,恢復的速度也會快一些。

而且最關鍵的是,我在情緒不好的時候,其實很少用冥想的方式。

所以找到這個關鍵點之後,我發現了冥想更大的奧秘,它對於我們的心理抵抗力的提升是有著巨大的價值和作用的,而且練習要在平時,你心情好的才要去練

真的到心情不好的才使用,有點晚了,效果定會大打折扣。



做一個理想主義實踐者,不做理論者



「愛寫作的諮詢師們」來自安慰記的心理諮詢項目團隊,由國內外著名心理諮詢高校的研究生組成——北師大、中科院心理所、波士頓學院、哥倫比亞大學、明尼蘇達雙城、香港大學等等。諮詢師們同樣致力於將心理學變成一種生活方式,將自己在諮詢中的感悟用最生活化的方式分享給每一個人。

諮詢預約/瞭解方式

2 後臺回覆“諮詢”

3 添加安慰記諮詢小秘書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