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一出生就這樣的

實用的心理武器們

積極心理學專題第22期

作者 | 安慰記實習生李彬莎


我不是一出生就這樣的


1 自尊的三種類型

我們大都承認,自尊是個好詞兒,用來形容一個人時,通常都含著褒義。但我們很難發現,擁有自尊的表現,有時也會充滿自相矛盾的部分。

Tal在課堂上給我們舉了個例子:高自尊的人通常是仁慈、慷慨和富有同情心的;但另一方面,高自尊的人又會表現出充滿敵意、缺乏合作精神和復有牴觸情緒的。

這可能會使我們感到疑惑,為什麼高自尊的表現有時是正向的,有時卻會有負面影響呢?自尊到底是不是一個值得擁有的良好品質呢?

針對這個問題,Tal為我們介紹了一種理論,名字叫做“漸層模型”,它把自尊分為三層,分別稱之為依賴性自尊、獨立性自尊和無條件自尊。模型的意思是說,我們必須實現了一層,才能進入到下一層。

簡單來說,這種感覺就像玩遊戲打怪升級一樣,打完一個才能繼續升級打第二個,成為依賴性自尊的人之後,我們才有可能繼續完善自己,成為獨立性自尊人群,最終達到無條件自尊的高度。


我不是一出生就這樣的

依賴性自尊的人,總是把自己和他人做對比,自尊感來自於“我比別人好”。

獨立性自尊的人,他們的自尊感來自現在的自己比原來的自己有進步。

無條件自尊,是自尊的最高層次,這類人自我感覺良好,因此不在意別人的看法,甚至不在意自己對自己的看法。當然,這和自戀或者以自我為中心是有很大區別的,因為自戀和以自我為中心通常被定義為高度的依賴性自尊。

而無條件自尊的人群,他們承認自己的優點,也認可自己的缺點。換句話說,他們自己認可自己,自己包容自己,而他們對自己的認識,不需要他人的介入。

當然現階段的我自己是沒辦法成為無條件自尊型的人啦,不過我自身的經歷倒是可以體現從依賴性自尊到獨立性自尊轉變的過程的。

從前的我是個典型的依賴性自尊。努力學習只是想擁有比別人更好的成績,努力工作只是想擁有比別人更好的績效,積極參加各種活動只是想讓別人感覺我更優秀。現在看來,以前的我更像是為了別人而活,或者說,是為了在別人眼裡的我而活。即使自己在某些方面已經小有成就了,短暫的開心了一會兒後,馬上又會因為自尊心而提高對自己的要求,很快就又陷入了一種“我還不夠好”的怪圈中。

那段時間的我活得很累,但我漸漸感覺到,為了他人的看法而活實在不是什麼明智的決定,為什麼不為了自己而活呢?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有了那麼一點點進步,難道不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情嗎?現在的我比之前的我更好了,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感到有成就感的結果啊。雖然現在的我仍不可避免地拿自己和別人做對比,但和從前的我相比,已經好了不止一點點了。


我不是一出生就這樣的

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早起了半小時;

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工作效率高了一些;

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更開心了;

……

正是這一點點積累的進步,這一點點積累的對自己的認可,鑄就了一顆強大的內心。它讓我們更有可能成為一個“無條件自尊”的人。

2 我不是一出生就這樣的

Tal的一個工作夥伴,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他的人生導師——Warren,是一個典型的無條件自尊與自我實現者。當Tal問道如何才能成為Warren這樣的人時,Warren這樣回答:“我不是一出生就這樣的。”

這僅僅十個字,包含了很多信息:

第一,他告訴我們,成為無條件自尊者是需要時間的,需要一點點進步的,而非到了20歲,或者到了40歲,突然一下開竅了,自己就成為了無條件自尊者;

第二,他告訴我們,無條件自尊者和自我實現者是誠懇的、真實的,他們謙虛,但不是為了從另一個角度顯擺自己,而是真正的謙虛。

這句話給了我很大啟示,真正的高自尊者,認可自己的優秀,也承認自己的不足,他們真實的面對自己,誠懇地對待他人。他們接受自己犯錯,也承認自己的不完美。

這世上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但很大一部分人,活這一輩子都是為了追求完美。追求完美並沒有錯,它促使我們變得更加優秀,但如果發展成病態的追求完美,覺得自己只要出一點差錯就是罪大惡極了,那這就成為了心病,便不是一個無條件自尊和自我實現者應該有的表現。


我不是一出生就這樣的


通常意義上,自我實現不是給別人看的,而是給自己看的。自我實現是一個學習接受自己,學習對自己敞開心扉,學習包容自己的優缺點的過程。也是一個實現自己的自身意義與價值的過程。自我實現的過程其實與實現三層自尊的過程相類似,也相依存。都是需要時間,需要感悟的。


3 不純粹的無條件自尊

Tal提及Marren說過:“我沒有見過在45歲以下就自我實現的人,即使是那些自我實現的人,仍然有殘留的一絲絲獨立性自尊和依賴性自尊,這種自尊是不會消失的,只是它們減弱了。”

換句話說,就是即使你已經成為了一個無條件自尊的自我實現者,你很有可能依舊有一些依賴性自尊和獨立性自尊的影子留存在你的身體裡。有些事,你可能會控制不住的通過拿自己和他人對比而獲得內心的滿足感,有些時候,你也依舊可能會因為自己取得了一些進步而開心很久,感覺自己的自尊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這些情況不可避免,但這也完全不會阻擋你成為一個自我實現者的腳步。

就拿我自己做個例子好了。我之前已經說過了,我感覺我正在慢慢成為一個獨立性自尊者,我在大多數情況下會用現在的自己和之前的自己做對比,而非和他人做對比。但仍然會有那麼一些情況,會讓我內心的依賴性自尊悄悄跑出來,比如一次考試的成績比別人高,比如一次出門的穿搭比路上遇到的人好看,比如一次逛街化的妝比同行的小姐妹漂亮(好的,我知道這樣想不太好啦)…


我不是一出生就這樣的


只能說我在成為一個獨立性自尊者的過程中,依舊會存在一些依賴性自尊的行為,而我也接受,當我真正成為一個獨立性自尊者的時候,我也依舊會有一些依賴性自尊的行為,只不過這種情況比較少而已。


4 愛別人的標準,是愛自己

當我們培養自己的自尊時,我們會變得更有同情心,更愛別人。對,不需要疑惑,我們之前說過,自尊的最高層——無條件自尊,是一種接受自己所有的愛自己的狀態,那麼,在愛自己的同時,也會觸發一些其他必要技能,也就是對他人產生同情心、愛別人等等。

但這一切的前提,都是愛自己,愛他人的標準,也是愛自己。

試想一下,如果你連愛自己都不得要領,該如何去愛他人呢?因為我們對待他人的標準,也往往就表現出了我們對待自己的標準。這也就說明了,那些有著強烈的自我認同感的無條件自尊者,也更容易認同他人。

你生活中是不是也遇到過這種人,他踐行著一種生活標準:別人說往東,我不敢往西,或者更可怕的,別人說往東,我偏偏往西。這種人屬於哪層自尊呢?Tal告訴我們,他們屬於依賴性自尊。因為他們的行為完全依賴他人的意願,完全取決於他人的說法。無論是遵循他人的想法,還是跟別人唱反調,“別人”這個詞都一直環繞在這種人的生活中。他們的這種行為算是愛別人嗎?或許遵循他人意願的行為看起來很像愛別人的行為,但實則不是。他們並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常常是別人說什麼,自己就做什麼。連自己都無法認同自己,自己都無法愛自己,又何談愛他人呢?

5 你想要什麼樣的人生

我們或許很少將自尊與自己的人生走向聯繫在一起,我承認有些時候自己的自尊心會影響到某些行為,但對於人生走向,或許自尊還沒有那麼大的功能,直到我聽完了Tal的這節課程。

今年年初我經歷了人生中一次重大的打擊——考研失利。跨專業(不喜歡本科學的機械設計專業,但還是選擇了一個相對沒那麼難跨的工科專業)、跨校的二跨考研,以及大四上學期不那麼正常的繁重課業的確給我的考研難度增加了不少,但“沒考上”的結果依舊讓我痛苦,因為室友大都考上了研究生,雖說她們考的是本校本專業,但考上了和沒考上的差距還是讓我喘不上氣,經常會為以前的自己沒有選擇穩妥的本校本專業而後悔不已。

現在想起來,那時的我應該是被依賴性自尊的我支配了,我覺得別人會因為我的考研失敗而嘲笑我、看低我,這直接導致了我的心理崩潰,最後選擇了去學校的心理諮詢室尋求專業幫助才慢慢調整了心態。也就是在那時,我從一個依賴性自尊的人慢慢轉變成了獨立性自尊者。


我不是一出生就這樣的

在那段時間我常常在想,如果我當時也選擇本校本專業,或許結果很大程度就會不同了,但每每想到我要再繼續學習我不喜歡的專業,內心就會充滿排斥。這不是我想要的人生,只是為了讓別人覺得我是個第一次考就能考上研的人,而用自己的未來做賭注,不理智,也不現實。

這或許就是我當時的依賴性自尊與獨立性自尊在我對未來的決定時的拉扯吧。也是在那時,我開始思考,我想要的未來究竟是什麼樣子的?我喜歡心理學,但奈何造化弄人,一直沒能如願以償地學習心理學的相關專業。我一直確信在未來,無論我從事什麼樣的行業,都會開始學習心理學,並且為成為一名諮詢師而努力,那為什麼不現在就開始呢?

我想要為自己而活,為自己的理想而活,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因此我決定二戰,努力考取心理學研究生。在做這個決定時,我覺得我已經是一個獨立性自尊者了,我不再因為擔心選擇二戰,別人可能會笑話我而惴惴不安,相反,有了目標,有了方向的生活,真的讓人神清氣爽。

這或許就是一個人的自尊狀態在潛移默化地影響一個人的人生抉擇的真實案例吧。

靜下心來,閉上眼睛,問問自己的內心,你究竟想要什麼樣的人生?不要被他人的看法約束,你就是你,獨一無二的你,不是Ta人附屬品的你,能獨立決定自己人生的你。

【你的聲音】安慰記是你永遠不變的支持系統,每個人的聲音都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期聲音】歡迎大家留言自己對於“自尊”的看法,也可以分享一些如何成為獨立性自尊者的小心得。


我不是一出生就這樣的


1 瞭解詳情,閱讀安慰記心理小店公眾號文章

不後悔的迷茫 | 90活動第9期

2 直接報名

點擊原文閱讀,識別二維碼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