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灣的鼓聲

到達新竹是下午四點鐘,天氣微涼。去賓館安頓好行李後返回新竹車站,乘坐區間車去內灣。

新竹火車站建成於1913年,是臺灣現有車站中歷史最悠久,藝術評價最高的,列入國定一級古蹟。從充滿現代感的臺中火車站穿行至此,頓覺臨近暮色中的新竹站華麗而不事張揚。

內灣的鼓聲

內灣的鼓聲

內灣的鼓聲

內灣的鼓聲

區間車相比於高鐵和臺鐵是更為方便的選擇,刷卡進站,班次多,彈性大,不趕時間,可以坐在月臺的長椅上發呆愣神等車。

內灣的鼓聲

內灣的鼓聲

車站裡除了著名的臺鐵便當之外,還有很多品質不錯的料理,比如爭鮮,因為發源於臺北,食材、種類、味道以及價格比我們平常吃的要美,尤其蘸料,鮮而不鹹。

在月臺上隨處可見端著便當泰然吃之的人,坐著吃,站著吃,蹲著吃,姿態各異,目不暇接。

一盒爭鮮的功夫,火車就來了。

區間車的外觀和內部,幾乎滿足了我對火車所有美好的記憶,綠皮車最喜歡,體量小,車廂不多,拉門,內部空間大。

正是放學時候,一同上來很多中學生,看樣子每天都在內灣支線的各站點與新竹之間往返,區間車也就成了通勤車。

車廂裡鮮活起來,談笑風生的,竊竊私語的,分享小零食的,或者打開書本勾勾畫畫。13站的路程,學生們在沿途陸續下車,一個小時左右到內灣,車上乘客已寥寥無幾,天也黑了下來。

內灣的鼓聲

內灣的鼓聲

想象中的內灣老街應該和其他夜市相似,愈夜愈熱鬧,舊時的街屋、商販的吆喝、街燈混在一起,是我一路所見的市井風味。

出站才知道,原來此時最明亮的地方是火車站,雖然老街近在咫尺,但大多攤位都各回各家了,只有幾家還亮著燈,也在收攤,忙著做晚飯。有位賣豆花的大姐看到我這個外客在天黑時候闖入,十分驚奇:“你這個時間來我們都要回去了!”

“這裡難道不是夜市嗎?”我也很好奇。

“要白天才營業,白天有客人來,晚上沒有的,明天再來吧!”

不知為什麼心中反倒一陣竊喜,這才是上了歲數的老街該有的樣子,白天有事可做,夜晚風輕雲淡,不慌不忙,有著自己的條理。

內灣的鼓聲

內灣的鼓聲

車站裡只有一個工作人員在值班,問好了回去的車次,坐下來仔細端詳這個有點文藝氣質的微型站。候車室,售票處,檢票口都在一起,可你並不覺得它侷促,反而很精緻。麻雀雖小,自動售票機、售賣機等必須的設施一應俱全,出門右轉就是衛生間,乾淨整潔。門窗框都是木製,漆紅色長椅,老式電風扇,窗臺的地方有明顯改動的痕跡,增加了充電的插口和擺放手機的地方。雖低調質樸,歷經時間打磨,但風韻猶存,保存完好,足見往日繁華。

50年代的內灣以煤礦和伐木業成為繁榮的交通運轉中心,而車站的建成更是將內灣發展的速度助推到高峰。可以想象,這裡也曾人頭攢動擁擠如潮,商賈客人、貨物專列,來來往往喧囂鼎沸。後來,隨著林業及煤礦產業的沒落,內灣的盛況也由嘈雜歸於平靜。

浮浮沉沉何嘗不是人生的基調,在錯落有致的歷史面前,更覺個體的渺小,感慨時光飛逝,瞬息萬變,唯有把握眼前。

內灣的鼓聲

內灣的鼓聲

內灣的鼓聲

來的時候是學生專列,回去就變成了卡通專列,嫩黃色和童稚趣味給早春的清冷 增加了一絲暖意。坐到竹中下車,中轉等了幾分鐘,又換了另一種風格的小火車。小時候去遊園,別人都坐旋轉木馬,我就喜歡鑽小飛船、小汽車的駕駛艙,可丁可卯的空間更能給我一種歸屬感,就像香港的叮叮車,可以來來回回坐一下午不厭煩。入夜,這些流動的風景線奔跑在內灣支線上,生機勃勃。

內灣的鼓聲

內灣的鼓聲

內灣的鼓聲

第二天的行程格外順利,繼續沿內灣支線穿梭于山林之間,穿過長長的隧道便是內灣了。

中午的老街也沒有想象中喧鬧,遊客稀稀拉拉,主要集中在有野薑花肉粽、紫玉菜包、客家擂茶與客家麻糬的攤位,這些帶有客家風味的美食,成為內灣老街的獨特魅力所在。

從出站口下臺階左轉,往裡走,即可到達內灣吊橋,穿過它,沿途皆是林蔭,可以登山,吊橋的另一端是個客家小村落,隱藏於山林之間,一派世外桃源。

內灣的鼓聲

內灣的鼓聲

內灣的鼓聲

內灣的鼓聲

一個很隱蔽的弄堂出口很快引起了我的注意,裡面有小孩子跑出來,穿著同樣的衣服,難道是學校?但是門真的很小,我覺得會有保安出來攔住我,等了一會兒,沒見保安的影子,就隨著一個阿媽走了進去。

進來便是臺階,兩側是手繪圖版,《夢之十鼓》和《我在學校的生活》,沿著臺階走上去,再上一個坡,就看到操場了。

內灣的鼓聲

內灣的鼓聲

內灣的鼓聲

內灣的鼓聲

山腳下的內灣國小袖珍精巧,1946年建校,前身是南河國語講習所,全校六個普通班,教師11人,工友及其他4人,學生不到百人,校長室、辦公室1間,普通教室6間,專科教室3間,廚房、餐廳、禮堂各1間,廁所2棟。

然而,小塊頭的大夢想,是“培養出勤奮、愛鄉、創新、力行,具有學習力和競爭力的主人翁,許孩子一個健康成長的幸福人生”,品德、環境、閱讀、愛動是學校倡導的育人方向。

午休時間,學校的方向傳來陣陣鼓聲,似從層巒疊嶂的山間發出,很有韻律,雖不是鼓聲震天,但也清脆悅耳。想到剛進門時看到的《夢之十鼓》手繪彩圖,竟然還是個美麗的傳說——

一個叫夢夢的女孩轉學到了內灣國小,並加入到學校非常有名的十鼓隊,但是她的鼓打得並不好,時常被學長和學姐嘲笑。夢夢非常傷心,跑到油桐樹下哭訴,遇到一位仙女姐姐,送給她一雙鼓棒。第二天夢夢帶著鼓棒去學校,打完一首又一首有如神助,同學們很吃驚。比賽的前一天晚上,小女孩又夢到仙女姐姐,仙女告訴她,其實自己就是十鼓的守護者,鼓勵她以後也要勤加練習不能鬆懈。比賽結果可想而知,夢夢一鼓成名,內灣國小從此得了個“夢之十鼓”的美譽,學校的十鼓隊聲名遠播。

十鼓在臺灣有非常深厚的土壤,“十”字代表鼓棒交疊,彙集十方的能量,賦予鼓術更大的生命力,主要精神是傳承臺灣本土文化。內灣依山傍水歷史悠遠,有著豐富的鄉土教育資源,十鼓隊在內灣國小也不是簡單的鼓樂隊,而是濃濃鄉土情結的一脈相承。

內灣的鼓聲

從國小出來,沿著老街又逛了會兒,終於吃到了那位大姐家的豆花,我誇她眼神真好,黑漆麻花只見一面就認出了我,大姐說,我記得咧,你是那個問我這裡為什麼不是夜市的,我一下子就想起來了。

從內灣戲院前路過,但是沒有進去,50年代的日式風格,同為內灣伐木業和煤礦業興盛而建的時代產物,又隨產業衰落而冷清,甚至一度荒廢,如今被提起,它的懷舊觀光價值遠超其原始的功能,偶爾會有劇組來取外景。

內灣的鼓聲

在車站前的廣場閒坐了半個多小時,吃著從老街上買來的零食(有一種很好吃的東西忘記了名字,用一大鍋老湯涮出來的,各種豆乾),看行人來來往往,小孩哭,大人叫,老街終於露出市井煙火的熟悉面目,但時不時還會想起學校裡的鼓聲。

回去的火車依然人少,興高采烈上了第一節車廂。司機師傅已經坐好,身邊的椅子上放著外套、書包和一杯水。走過去試探著問:“我可以坐在這裡嗎,會不會影響您開車?”

司機不解地看了我一眼,隨後說可以,指了指椅子上的衣服,示意我給他遞過去。

外面的世界在視野中一點點放大,透過眼前這扇窗,我從旁觀者變成了參與者,跟著火車啟動加速,峰迴路轉,穿越山間,停車靠站,一絲一毫都與自己息息相關。

車停新竹,司機師傅仔細檢查了駕駛室的設施,有條不紊地整理好自己的物品,我向他致謝,他笑著說,我也下班回家了。

內灣的鼓聲

內灣的鼓聲

內灣的鼓聲

人在旅途,縱有再多景緻也無法盡收眼底,動人的也許並不是美景。那座吊橋,和普通的橋無異,但更多人看到了它對岸的柳暗花明又一村併為之喜悅。國小的十鼓,不就是小時候我們參加的學校鼓號隊嗎,可我聽到了它生生不息的律動和來自鄉土的召喚。大姐的那碗豆花,火車司機的善念,所有的不期而遇,都如同久別重逢,你心中有美好,才會幻化成獨有的風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