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暖氣和“小太陽”,宋朝人是如何過冬,為何不用“燃料”取暖

說起冬天,一些怕冷的人甚至會有些不寒而慄,有句話說得好,叫做:

臘七臘八,凍死雞鴨,這幾個節氣可謂冷到令人髮指,在現代的冬天,最舒服的是莫過於冬天在家裡的暖氣旁邊吃上一頓火鍋,這感覺簡直是給個神仙都不換。

隨著科技的發展,羽絨服等禦寒的衣物效果越來越好,並且暖氣、空調、小太陽等取暖設備更是層出不窮,使得我們冬天不必再忍受凜冽刺骨的寒風,然而,身處現代的我們冬天在屋裡靠暖氣的時候,會不會想到,在我國古代社會,人們是怎樣度過寒冬的呢?尤其是宋朝時期的冬天,可以說是有史以來出了名的冷,那宋朝人又是怎樣度過凜冽的寒冬呢?

沒有暖氣和“小太陽”,宋朝人是如何過冬,為何不用“燃料”取暖

一、宋代的過冬禦寒神器:湯婆子、紙衣紙被、棉被棉毯、暖茶暖酒

宋朝時期,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新興行業的產生以及社會的進步,許許多多的禦寒神器也被研發出來,而宋代使用最多的禦寒物品,大概就是以下四種,分別為:湯婆子、紙衣紙被、棉被棉毯、暖茶暖酒,接下來我們就來逐一的研究並且解一下這四種宋代的禦寒神器。

1、暖腳神器----湯婆子

湯婆子也叫做“腳婆”,大文豪蘇軾蘇東坡並不僅僅是一位只會“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尚寒”的詩人,更是一位大發明家,湯婆子就是蘇軾發明的的。這一點在蘇軾當時寫給一位好朋友的信中就能發現,信的內容大概是:

我離開家鄉該有21年了,十分感謝您的幫助,如今歲月匆匆而過,但是您老人家的身體一直挺好,這算得上是一件幸事,我沒有什麼能夠感謝你的,所以送您一隻暖腳的銅釘,每到晚上將熱水倒在裡面之後,將蓋子蓋上,再用布包裹,放在被窩裡的腳邊,這樣在冬天就不至於冷了,希望它能夠陪伴您老人家,不至於讓您老人家大冬天受寒,也是我這個做晚輩的一點小小的心意。

從而我們也可以看出,湯婆子就是一種密封的不散熱的銅盆、銅鼎、小壺之類的東西,也與今天的熱水袋類似,就好比今天的熱水袋,只要灌上熱水,將之密封,那麼就不會輕易的變涼,從而達到保暖的效果,當時湯婆子一出世,就受到了許多人的喜愛,統治階級、士人階級又或者是大戶人家幾乎是人手一個,但因為在最初發明之時的價格太貴,所以湯婆子在一開始是僅限於上流社會中流通的。

沒有暖氣和“小太陽”,宋朝人是如何過冬,為何不用“燃料”取暖

湯婆子

2、貼身暖貼----紙衣紙被

但是冬天也不能光在屋裡待著,畢竟還要工作、幹活,哪怕是賦閒在家的人,也難免不會出去溜溜彎,這個時候就輪到紙衣紙被登場了,這裡說的紙衣並不是說用紙做成的衣服,而是皮衣、絲綢等填充物,到了唐宋時期,科技比之前的朝代發達,為了應對冬天的嚴寒,人們就想出了這個方法。

其實這是比較簡單的一種,諸如動物身上的皮毛就是他們禦寒的工具,相當於人的衣服一樣,而在古代,像一些肝臟皮毛,這些東西古人們是都不會吃的,都比較廉價,故而人會將這些價格低廉的羊皮、狗皮之類的東西洗乾淨曬乾,在冬天將它們填充到衣物裡,就能很好的抵禦寒冬了,並且做法其實是相當的簡單與低廉,諸如東漢時期蔡倫的造紙術一般。

將一些獸皮、破布等等混合在一起,用開水煮之後,將它們曬乾、壓平,在噴灑上一些帶香味兒的水,小的用作紙衣,大的用作紙被,這樣就能就能夠很好地抵禦嚴寒了。

沒有暖氣和“小太陽”,宋朝人是如何過冬,為何不用“燃料”取暖

紙衣

3、傳承至今----棉被棉毯

第三件就是棉被棉毯,棉被棉毯可不僅僅是現代的專屬,宋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

棉花在唐朝末年開始出現,到了宋朝,種棉花的人數規模已經不少了,棉花能夠禦寒,從而棉被棉毯就應運而生。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曾經寫道:“永漏侵春已數籌,地爐猶擁木綿裘”,詩裡就出現了棉襖,從這可以看出,那個時期棉襖棉被已經是普及了,南宋時期多以川蜀地區種植棉花的人最多,全國的棉花大多數也都是從川蜀地區流通出去的,也正是因為有了棉被,使得嚴寒冬天的人們能夠睡上一個好覺,體會一下冬天還出汗的感覺。

4、暖茶暖酒

在文章的開頭的中說過,冬天最爽的事情莫過於在暖氣旁吃火鍋,這個道理和在冬天喝上一杯暖茶、喝上一杯暖酒是一樣的感受,在《水滸傳》中,那些梁山好漢們冬天的標配就是

煮上一鍋羊肉,在溫上一壺好酒,宋朝時期,那些行走江湖的俠客,他們的標配就是一柄劍,一壺酒,平民百姓在鑽進被窩之前也總是喜歡喝上一杯熱騰騰的茶。

那個時候還誕生出來了一種新的職業叫做提茶瓶人,他的目標就是那些三更半夜沒睡覺的,或者是夜生活豐富的,又或者是辦公室私事回家的,這一來一回賺的可多了,畢竟這相當於是無本萬利的買賣,只要勤奮一些,三經半夜的一兩個時辰,甚至能夠賺到別人兩三天,甚至是一個星期的錢。

沒有暖氣和“小太陽”,宋朝人是如何過冬,為何不用“燃料”取暖

喝酒

綜上所述,自古以來許許多多的東西都是一脈相承的,就像我們剛談列舉的湯婆子,發展至今就變成了暖水袋,棉被發展至今變成了各種纖維、針織紡紗被喝熱茶熱酒到現在變成了熱湯、薑湯等,而紙皮紙衣則是能夠和現在的暖貼、暖寶相關聯。

通過以上的論述,我們能夠發現,其實古人也是十分聰明的,他們也能發明出許許多多的東西來幫助他們度過寒冷的冬天,以上我們論述了古人取暖的方式,以及所依賴的神器,那還會有一個疑問,諸如現代,一些農村就會燒煤,或者是燒一些天然氣用於取暖,那麼古人為什麼不用燃料來取暖,反而要這樣的麻煩繁瑣呢?

二、為何宋朝人不用“燃料”取暖——傳統燃料的危機

關於宋朝人不用燃料取暖,人們可能會認為是那個時期的燃料費用太過於昂貴

,其實並不是如此,在古代像天然氣沒這樣的染料,根本就沒有出現過,宋朝時期人們主要用於取暖的燃料就是木柴,木柴的價格是十分低廉的,而人們依舊沒有選擇用木柴去取暖,那麼只有一個答案,那就是燃料危機,不,應該是說傳統燃料的危機,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1、傳統燃料的歷史

之前說了,傳統的燃料就是木柴,而木材主要來源於樹的身上,早在遠古時期人類文明剛剛出現的時候,幾乎遍地都是森林、木柴,有人一直會疑惑,諸如商朝、周朝等等,它的實際面積加起來也就兩個省左右,但實際上並不是他不夠強,而是他沒有過多的能力去開拓,所統治的那個區域可以說是這個王朝所能開拓的最大極限,而除去他統治之外的地方,自然就是原始森林了。

早在商朝,因為氣候溫暖,還能夠隨處看見大象,在那個時期可以說最不缺的就是燃料了,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農業登上了時代的舞臺,那麼為了開墾農田、開墾荒地,這些礙眼的森林自然就會被砍掉了。

根據記載,在漢朝時期,中原地區的叢林幾乎已經被砍伐殆盡,加之古代沒有明確的立法,也沒有重工業,從而並不存在所謂的環境汙染,樹木的作用就顯得比較單一,僅僅是用作取暖或者是建造一些宮殿等等,三國時期,連年的戰亂使得百姓民不聊生一些,居住在山裡的住戶們就將砍柴當做養家餬口的唯一途徑,這樣一來,大量的樹木被砍伐,使得樹木資源更少了。

沒有暖氣和“小太陽”,宋朝人是如何過冬,為何不用“燃料”取暖

南北朝時期五代十國時期,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比較混亂的時期,政權的更迭幾乎是每天都在上演,而一旦稱帝,自然皇宮這些派頭就不能少了,這就導致了宋朝時期的樹木資源十分稀缺,想要獲取這些資源,只有到更遠的川蜀地區,或者是一些沒有被過多開發的地區,這一來一回路上要耽誤不少的時間,而這些資源還不夠路費錢。

所以沒人做這方面的生意,這就導致了身處平原地區的那些百姓們得不到相應的資源取暖,只得退而求其次,選擇另外的取暖方式。

沒有暖氣和“小太陽”,宋朝人是如何過冬,為何不用“燃料”取暖

2、宋代時期燃料的現狀

宋朝時期,燃料的情況不容樂觀,再加上因為世道安穩、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數量也得到進一步的提升,根據記載,今山東平原一帶到山西、江南等大片地區都是新生的嬰兒,彰水濁水一帶因為沒有樹木,導致水土流失嚴重、水資源汙染嚴重,從而宋人感嘆:河北地區難以看見一棵木材,這一切的一切都說明,在宋朝時期,燃料的資源是十分緊張的,更可以說是迫在眉睫。

尤其是華北地區,因為是宋朝政治中心的緣故,大多數的王公貴族都生活再次,從而華北地區的資源問題可以說是舉全國之力在支撐著,《農桑輯要》記載:每當冬天來臨的前後,都會有大批人去收集乾柴或者是柴灰,或用布包在一起,又或者是用作取暖。

由此可看出,當時人們對燃料的資源需求量很大,但卻苦於沒有資源,只能出此下策,用以保證冬天不受凍,所以用一句網絡熱詞來形容宋朝時期人們對於冬天的反應,那就是

“整個人都不好了,沒有一天開心的”

沒有暖氣和“小太陽”,宋朝人是如何過冬,為何不用“燃料”取暖

總結

有句話說得好,叫做大自然是無情的,但是無情的大自然卻沒能難倒聰明的人類,在困難面前,宋朝時期人們也依舊能夠想出其他的辦法來抵禦嚴寒,或許正是因為這迫在眉睫的形勢,使得人們發明出了一個又一個“取暖神器”一直傳承至今,再度造福了人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