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澤明《羅生門》:一扇看清自己的地獄之門

聽過一句老話:天下烏鴉一般黑。

這句話暗含著一個信息:烏鴉一定是黑的,不可能有其他顏色。

直到某一年,人類第一次在澳大利亞發現了第一隻白色烏鴉。一下子推翻了“烏鴉一般黑”的觀點。於是,群眾議論隨之展開:

A說:黑烏鴉是被太陽光照成白色的。

B說:不,那天沒有太陽。

C說:沒有太陽,你怎麼知道它是黑烏鴉?

眾人陷入沉默......

黑澤明《羅生門》:一扇看清自己的地獄之門

D又說:我親眼看見黑烏鴉變白了!

E說:你怎麼證明你不是在做夢?

F說:你怎麼證明你沒有色盲?

又是沉默......

突然有人嚷嚷:誰能證明目擊者眼中的白色,就是我們眼裡的白色呢?

照這樣下去,這場討論是沒有盡頭的。好,我們就此打住。

現實中,這樣基於個人經驗,徘徊在真相與假象中的討論,不知凡幾。

黑澤明《羅生門》:一扇看清自己的地獄之門

我們再來看看下面這個案件:

某日,一位武士和妻子路過一座荒山,遭遇不測。武士被殺,妻子受辱。慘案是如何釀成的?他們抓到了臭名遠揚的強盜——多襄丸

這起案件的罪魁禍首,是多襄丸。這一點已經確認。

可在公堂之上,每個人的證詞卻都不同......

黑澤明《羅生門》:一扇看清自己的地獄之門

強盜多襄丸:是的,沒錯。那日我睡著午覺。忽然看到一個女子騎著白馬經過,一陣風吹過,露出了她絕美的面容。那一瞬間,我好像看到了女神。我發誓要得到她,於是騙走了她身邊的丈夫,將他綁起來。佔有了那女人。

最初我不想殺害他,但是我看著那個女人的眼睛。當下就決定,即便是天打雷劈也要搶她做妻子。我給了那個武士機會,我們決鬥,一直戰到23回合。我才殺了他。我多襄丸,從未碰到如此強悍的對手。可一回頭,發現女人不見了,她逃走了......

黑澤明《羅生門》:一扇看清自己的地獄之門

受害女子真砂:受到這般屈辱,我萬分痛苦。更令我無法忍受的,是丈夫的態度,他一言不發,只是冷冷地看著我。

那個眼神,讓我從頭到腳的血液都涼了。我決定要自殺,但是因為過度悲傷,昏了過去。醒來的時候,短刀插在了他的胸口。

黑澤明《羅生門》:一扇看清自己的地獄之門

死去的武士(託女巫的口述):那個強盜,強佔了我妻子之後。哄騙她說事已至此,你和你的丈夫已經無法好好生活在一起了。不如就跟他走,當他的妻子。

她抬起頭,我從未看到她如此美麗動情的樣子。她對強盜說:殺死他,殺了我丈夫。我心死了,你們有聽過比這更惡毒的事情嗎?哈哈哈......(一陣狂笑)

但是,老天有眼,那盜賊也看不起這個女人了。他望著我,問:這個女人如何發落?她尖叫著逃走,盜賊也走了。我拿起妻子掉落的小刀,將它刺進自己的胸膛。

黑澤明《羅生門》:一扇看清自己的地獄之門

黑澤明《羅生門》:一扇看清自己的地獄之門

這是三個主要人物的陳述。

看完之後,你可能會有些迷惑。到底誰才是殺害武士的兇手?

這個故事,就是著名的“羅生門事件”。原著為芥川龍之介的《竹林中》,而後由日本導演黑澤明改編為電影《羅生門》。

黑澤明《羅生門》:一扇看清自己的地獄之門

1941年,威尼斯電影節上,由黑澤明導演的《羅生門》意外獲得當年的威尼斯金獅獎。此後的威尼斯10年,幾乎每年都有日本電影入圍。

這是第一次,日本電影打開國門,走向世界。

黑澤明《羅生門》:一扇看清自己的地獄之門

說了這麼多,你可能還是想問一句:真相到底是什麼?

真相大概就是——沒有真相。

在這三個陳述者中。能看出,他們都是在為自己發聲,而並非“真相”:

強盜強調了自己和武士奮戰的那23個回合,最後將武士殺死。在他的陳述中,突出了自己驍勇善戰

黑澤明《羅生門》:一扇看清自己的地獄之門

女子描述的自己是無助的,可憐的。在被羞辱之後,她第一件事想到了死,在她的陳述中,一直想證明自己注重貞潔

黑澤明《羅生門》:一扇看清自己的地獄之門

武士所說的話中,透露著自己對妻子的心疼,和作為武士的尊嚴。這也是他對於自己的“個人形象塑造”。

黑澤明《羅生門》:一扇看清自己的地獄之門

黑澤明在電影中安排了一句臺詞:死人也會說謊

這很令人不解,死都死了,說謊還有什麼意義呢?

事實上,每個人對這個世界,甚至是對自己的認知,都是謊言疊加的過程。比如,你會選擇性的忘掉自己的缺點,放大自己的優點。

這種自我保護,讓你陶醉在謊言中,久而久之你發現,你正真誠的,確確實實的相信自己就是“那個人”——那個想象出來的自己。

黑澤明《羅生門》:一扇看清自己的地獄之門

羅生門,是一面鏡子。照的就是你被心中的“渴望”,所帶出的面目。

這是羅生門最重要的一個主題,也是芥川龍之介花了一輩子想寫的一件事——人性的眾生相

誠如黑澤明所說:

這是一幅描繪人與生俱來的罪孽的奇妙畫卷。

他成功了,我看過無數的書評和影評。99%是對人性的揣摩。

黑澤明《羅生門》:一扇看清自己的地獄之門

據說每個人都能在羅生門中,看見自己。

這一種帶著“審視”的視角,也體現在黑澤明的拍攝手法上。細心的觀眾可以發現,羅生門、糾察使署堂和發生命案的森林中,黑澤明分別運用了三種不同的拍攝手法:

在羅生門中,拍攝樵夫、行腳僧和乞丐的多為中、全景,給觀眾一種疏離感。

黑澤明《羅生門》:一扇看清自己的地獄之門

竹林中,運用了大量的光和影結合。還有搖晃的鏡頭,都表示主人公闡述“夢境般”的不真實感。

黑澤明《羅生門》:一扇看清自己的地獄之門

而在公堂上,則是被審問者的近景,而且是第一視角。糾察使這個人是缺席的,甚至沒有聲音的出現。多半時候,觀眾會有一種“審視”的感覺。好像自己就是糾察官。

黑澤明《羅生門》:一扇看清自己的地獄之門

換句話說,質詢犯人的,其實是我們自己。

或者說,我們和多襄丸等人一起,跪著接受著糾察使的審判。

說到審判,那麼必定要出一個結果。

不過,最好的敘述者是不下定論的。黑澤明和芥川龍之介也一樣。他們揭露人性,卻沒有說什麼是好,什麼是壞。

黑澤明《羅生門》:一扇看清自己的地獄之門

這裡要提到謊言的兩種形態:自欺,就是上訴那種。欺人,即對他人撒謊。

比如羅生門中,人人都是撒謊高手。但是,也不是完全不可理解。

你想,那個強盜用今天的話講,叫混社會。靠的是什麼?是名聲吧?他總把“聲名狼藉”掛在嘴邊,也是一種彰顯自己的方式。如果有一天,他名聲沒了。那他還能被誰瞧得起?

黑澤明《羅生門》:一扇看清自己的地獄之門

再說真砂,在當時那個環境下,一個女人的貞操代表著一切。影片中有一細節:當武士唾罵妻子的“髒”,並且稱其為“妓女”之後。連武士都放棄了要娶她為妻的念頭,開始嫌棄女子。可想而知,對這個女人來說被發現不忠,是連活下去都有困難的。她能怎麼辦呢?

黑澤明《羅生門》:一扇看清自己的地獄之門

同樣作為武士,武士精神不能丟吧?毋寧死,也不能丟掉劍,丟掉自尊。這是他從小受到的教育。你能怪他撒謊嗎?

黑澤明《羅生門》:一扇看清自己的地獄之門

還有影片最後,有一個偷了短刀,在公堂上撒謊的樵夫。看到結尾,你會發現他並非貪小便宜。他家裡有6個孩子要養活,如果換做是你,你會怎麼做選擇呢?

黑澤明《羅生門》:一扇看清自己的地獄之門

換句話說。人為什麼要撒謊?答案其實很簡單:你不能接受真相,我只好撒謊。

一個孩子經常對媽媽撒謊,別人問:你的兒子若是對你說真話,你是怎麼反應的?

媽媽思索片刻,說:我會大聲訓斥。

對啊,既要聽真話,又無法接受真話,這不是很矛盾嗎?孩子學會撒謊,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保護自己,也是保護媽媽。你也可以理解為一種生存的必需技能。

如果說這些都是罪過,那麼只能說這是所有人的原罪,誰都逃不開。

黑澤明《羅生門》:一扇看清自己的地獄之門

黑澤明說:人在描述一件事的時候,不可能不加虛飾,不加虛飾就活不下去。

除非,我們對真相有了足夠的寬容。

謊言的對立面,也許不是真誠。而是寬容。

黑澤明《羅生門》:一扇看清自己的地獄之門

羅生門展示的,放在社會環境下來看。會顯得有意思很多。

比如在歷史大背景下,你會發現無論是春秋還是史記,資治通鑑還是宋史,每一部作品一定都收到執政者的影響。那麼,哪一種史筆最客觀真實呢?

歷史在發生時未被發現,在發現時已被重組。

真相早就被抹去了。

黑澤明《羅生門》:一扇看清自己的地獄之門

說到這裡,你大概已經不執迷於“真相”了。

如此,你會發現羅生門不僅僅只是一個故事,而是一個事件的多重訴說。從而給這個案件帶了一種哲學思辨的味道。

黑澤明《羅生門》:一扇看清自己的地獄之門

羅生門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問題:如果世上90%的人都是色盲,那麼誰能說清楚玫瑰的顏色?

沒有答案,僅僅只是思考。

這就是羅生門。

黑澤明《羅生門》:一扇看清自己的地獄之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