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生門》:道德與生存的掙扎

《羅生門》的作者是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他1892年出生於東京市京橋區入船町八丁目一番地,在他出生後的七個月,母親便患精神疾病。母親發病所帶來的悲劇及自幼離開母親而欠缺母愛的體驗,造就了他的悲觀主義,因此他的作品多呈現一種孤獨寂寞的特質。《羅生門》便把他的這一種特質展現得淋漓盡致。

《羅生門》:道德與生存的掙扎

《羅生門》是以日本王朝末期一個荒廢的城市為場景,描寫了一個剛被僱主解僱的飢餓僕人在道德與生存之間的掙扎。羅生門是坐落在京都的一座破廟,彼時京都連年災禍:地震、龍捲風、大火、饑荒等如陰影般籠罩在京都的上空,整個京都都是一片荒涼、低糜的景象,羅生門自然也無法例外,同樣的破敗不堪:狐狸來棲、盜賊入住、裡面的神像和祭祀用具都早已毀壞。在這樣的生存壓力下,道德和良知失去約束,人性的“惡”逐漸顯現。

故事中出現的人物有飢餓的僕人、在羅生門閣樓上拔死人頭髮來做頭套賣錢的老太婆、還有在經濟大蕭條下解僱僕人的僱主以及生前把蛇切成段曬乾,充當魚乾賣給武士,而死後被老太婆拔頭髮的女人。《羅生門》:道德與生存的掙扎

僕人對僱主想必是心有怨恨的,但也無可奈何,他首要解決的是吃飯的問題,明天是否還能活著還是未知數,這也成為他蛻變為盜賊的原動力,“除了淪為盜賊之外,也無其他辦法”。羅生門除了僕人,還有很多無主的屍體停留在此,招致烏鴉盤旋啄食。人們重生輕死本是人之常情,然而對死者的遺棄已然超出了“輕死”的度。試想,一個對死者都失去尊重的社會將是什麼樣子?

為求生計,老太婆去拔死人的頭髮做成頭套換錢,這不僅是對死者的褻瀆,更是對活著的人的同類相殘!求生的本能跨越了道德的界限,良知泯滅!而僕人看到老太婆的行為,心中充滿憤怒,上前剝下她的衣服以作懲罰。原本僕人是想阻止老太婆對死人的褻瀆,是善的本能,但他的行為卻是在以惡懲惡的名義在作惡。從老太婆的口中我們也可知“她也不是什麼好人”,因為她欺騙士兵。這些人在生存面前都剝去溫情的外衣,把人性的醜惡表現得淋漓盡致。

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在這樣一種生存法則下,道德與生存該怎麼平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