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勢坤”到底能否抵禦得了“刮地皮”?

今日漢字講解

漢字:地

六書:會義(傳統認為是形聲字)

意思:本義指大地。其它衍生意思不在此介紹。

演變:

“地勢坤”到底能否抵禦得了“刮地皮”?

在現有的甲骨文中,沒有發現“地”字,到了小篆時期才出現。“地”字是由“土”和“也”組成,這兩個偏旁部首卻都有甲骨文字形,但後世的解釋卻有所不同,我們來一起看看:

我們先看“”:

“地勢坤”到底能否抵禦得了“刮地皮”?

甲骨文有兩種寫法,從字形上看是“指事字”,一橫代表大地那個橢圓形的圖畫,就是指地上的泥土,還有寫法在橢圓形四周加上幾個點,表示飛濺的泥土。

金文將甲骨文橢圓形的圖畫簡化成一豎,籀文在金文一豎上一點,都是在橢圓形的圖畫基礎上演變的。

篆文將籀文的一點變成一橫,變成兩橫一豎,但上下兩橫長短基本一致,在隸書時,將下橫拉長,楷書延續隸書寫法。

“地勢坤”到底能否抵禦得了“刮地皮”?

“土”與“士”兩個字非常容易與混淆。土是自然界的物質,而士是指人類的一種身份。

“士”字也沒有發現甲骨文,金文寫法象手拿大斧的人,是“象形字”。上邊一橫是兩手的形象,一豎加三角形是大斧的形象。

《說文解字》:士,事也。數始於一,終於十。從一從十。孔子曰:“推十合一為士。”凡士之屬皆從士。(士是指善於辦事的人。天地之數,從一開始,到十結束。字形採用“從十到一”是會義字。孔子說:“能推十合一從眾多事物中推演歸納一個根本道理的人,就是高明的士。”所有與士相關的字,都採用“士”作偏旁)。依然是用後世的觀點解釋字源,有本末倒置之嫌。

”是上古掌刑獄之官,與金文手持大斧字形相應,所以應該是象形字,不是會義字。商、西周、春秋為貴族階層,多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後,逐漸成為統治階級中知識分子的統稱。

從小篆開始“士”下部的三角轉變為橫,為了與“土”區分開,上橫長,底橫短。

地”的右半部是“也”字。對“也”的來歷解釋,目前有兩種說法:

《說文解字》的說法:“也,女陰也。象形”(翻譯:也字是象形字,就是女性生殖器的形狀),因為女人生育有男有女,有無限和可能的意思,故表示“也”。這種說法似乎是見金文/篆文字形有女陰之象,反推字義和六書。但因為出自《說文解字》,現在大部分媒體都採用這種說法。

另一種說法,是“也”與“它、蟲”相同,都是由引申演化而來。

“地勢坤”到底能否抵禦得了“刮地皮”?

古人看見蛇後創造了三個字:“蟲”、“它”、“也”。“”是象形字。甲骨文與金文字形一致,方向相反。

商朝以前甲骨文/金文字體存在正反通用現象,就是文字可以有方向相反兩種寫法。

“地勢坤”到底能否抵禦得了“刮地皮”?

我們上學時,小學歷史課本有個“司母戊鼎”,現在國家博物館再出版圖錄和專題展覽中都已經把它更名為“後母戊鼎”了,意思是“商王的母親戊之鼎”。“司“是“”的反方向寫法。

”字,到了小篆時,從表“蛇”之意延伸為小蟲,小蟲往往聚集而生,所以寫成三個字形。隸書時化繁就簡,只保留一個字形,並規範筆畫,成為今天的“蟲”字。今天蛇依然有“長蟲”的叫法;

它”、“也”在小篆之前字形都是通用的,意思也相通。看金文和籀文字形,就是眼睛蛇的背影外形,所以是象形字。

《說文解字》對於“它”的解釋與上述相同。發展到隸書階段,“它”單指蛇的本義消失,延伸為代詞。

在近代“它”用作專指事物的代詞,而動物代詞使用的是“牠(tā)”。在簡化漢字時,取消了“牠”字,統一用“它”表示人類以外的事物代詞。

小篆規劃字體時,“它”、“也”兩字開始有所差別。“它”字突出了蛇頭,並在隸書時化為“寶字蓋”,下部化為“匕”。

“也”字突出了身體,將象徵蛇頭的圓弧下降到中間。在向隸書過渡時,將圓弧拉直,後來在右側增加折筆豎,成為今天的字形。

持“”字是蛇的觀點認為:蛇在地上挖洞穴,可以向左挖,也可以向右挖,因而其字義引申是同樣地並列,在“也可”“也好”“也許”等詞語中“也”就是這個意思;

還有遊蛇捕獵,獵物從哪裡走過,蛇也從哪裡走過。蛇與獵物同步而行。“也”由“遊蛇”得名,自然就能表示:一樣的,一致的等意思。

“地勢坤”到底能否抵禦得了“刮地皮”?

各種解釋根源難尋,我們就當兩者都正確吧。因為在中國文化中“蛇、女人、大地”是能找到關聯性的(傳說女媧蛇身人面,摶土造人;大地和女人在《易經》中都用“坤”表示)。

《說文解字》中:,從土,也聲。是說“地”是形聲字,但“也”與“地”在發音中似乎很難找出相同點,也許古音相同,現在很難求證。但是從“也”的幾種來源解釋來看,“地”應該是會義字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是理想主義,現實更多的“君子”都淪為“刮地皮”者

《周易 坤卦》象辭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句是對應《周易 乾卦》象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這兩句翻譯為:天道是動態的,所以說“天行”。“健”指的是生生不止,周行而不殆的特性。君子處世要效法天道的德性,剛毅果敢,自強不息,無需外力而自我前行;

“地勢坤”到底能否抵禦得了“刮地皮”?

大地是靜止的(古人觀點),所以說“地勢(對應天行)”。“坤”指的是坤順於乾。君子應效法大地的德性,厚積薄發,寬厚待人,勇於承擔,生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

大地在中國文化中具有“包容、承載、孕育”等優良品性。這也是“地勢坤”的另一種詮釋。

所謂同樣米養百樣人,道德完美,不過是理想國,所以從古至今,聖人少之又少,更多的人一朝身居要職,面對名利權情的誘惑,將聖人教化、律法懲治都拋在腦後,成為“刮地皮”者。

刮地皮”典故出自《新唐書 程日華傳》:唐德宗李適(kuò)年間,滄州刺史李固烈貪腐成性,離任時席捲全部府庫金銀。軍中士兵怒說:“戰馬瘦如柴,士兵皆餓死,刺史不捨一絲一毫救濟,如今離去,依舊刮地三尺,讓我們怎麼活?”於是群起殺了李固烈一家。“刮地皮”的典故由此而來,後來人們用它專指貪官汙吏搜刮民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