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线”算什么,“后劲儿”才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强支撑

如今的儿子,这个敢放着大好前程不要,硬要陪着姐姐拼搏,走偏路的臭小子,三十年前,还不过是个样样不如人的可怜孩子。

“起跑线”算什么,“后劲儿”才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强支撑

儿子出生的时候,二胎的准生证还没办下来。不得已我只能把他送到乡下的亲戚家寄养,只有在放假的时候,我们才能见上面。直到六岁该上学了,才接回到我的身边。儿子的童年,几乎全程缺少父母的参与,在乡下与鸡鸭牛羊为伴,更别提接受什么特别的早期教育了。如果以现在所谓受到特别多、特别好的早期教育,就是“起跑线”高的说法来衡量,连幼儿园都没有上过的刚刚,怕是完完全全的输在了起跑线上。

如果人生道路只有十年,这孩子可能就是被毁了。所幸,我们的人生是一条漫长的路,后期的努力可以弥补早期教育的缺失。对于马拉松来讲,起跑线算什么,什么时候开始努力都不算晚。当然,我也一直在努力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教育,希望让“好妈妈”成为孩子这一生受用的财富。

回想儿子最初回归家庭的那段时间,跟身边的同学相比,真是样样不如人。他在学校不合群儿,很多同学在幼儿园就认识,下课后一群人一起玩耍,就他一个人坐在座位上。上课不敢举手回答问题,回到家里也不怎么说话,对学习更是提不起兴趣。孩子的性格和习惯越早越好养成,而他已经错过六年,真是一天也耽误不起了。于是,我把重心从工作转移到对儿子的教育上,并着重从树自信、立规矩、培养学习习惯做起。

“起跑线”算什么,“后劲儿”才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强支撑

我找到儿子当时的班主任,向他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老师说:“刚刚虽然不怎么与人交往,学习成绩也不突出,但写字很工整,在班里算是写字漂亮的。”班主任还说,他们班一个月以后要召开家长会,在会上将向家长们展示孩子的作业。我想,这或许可以成为帮助儿子建立自信的一个契机。

从那天起,我更加注意孩子的书写,认真检查他的每一次作业,有不工整的地方就一笔一画地纠正。一个月后,家长会如期召开,孩子们的作业挂在墙上展览,由家长们来投票选出写得最好的,最后儿子得了第一名。所有的同学和家长都给他鼓掌,这是他第一次站在讲台上被众人认可,或许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对他而言,在这么多人面前获得了荣誉和自信,他的性格也因此开始发生变化。打那之后,他胆子大了,上课敢发言了。老师让他帮忙收作业,他也乐意和同学接触了。他逐渐变得积极、开朗,这些由自信带来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起跑线”算什么,“后劲儿”才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强支撑

接下来就是立规矩。而立规矩这事儿,对当时的我来说真是个棘手的问题。孩子从小不在身边,最初回来肯定对我是有点儿生疏的,要是管得过于严苛了,怕孩子心里有芥蒂,觉得妈妈不爱他;可要是管得松了,又深知这样会害了他。

儿子从一个撒欢儿乱跑的环境来到家里,很多规矩一时间适应不了。我会在一些能满足他的事情上,尽量去满足他,让他感受到妈妈发自内心的爱意。比如悉心照顾他,做好每一样他想吃的饭菜,耐心地帮助他学习,陪他玩,给他买最心仪的玩具和礼物。但同时我也会在一些需要约束的事情上对他严格要求,让他明白,凡事要有规矩。比如上学不能迟到,危险的东西不能触碰,想要什么可以和妈妈商量,但说过的话要讲信用。

再说到培养学习习惯,这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讲,的确是很重要的事情。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受益终生。起初儿子总是贪玩,放学回家后不好好写作业,学习没什么积极性,更没有良好的习惯。爸爸秉承“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念,常常是一看孩子没完成作业就动手打,写不好就撕烂作业。孩子很惧怕,当下一副服从管教认真学习的样子,可隔天似乎就忘了疼,又恢复了贪玩的习性。我觉得这样不行,学习习惯的养成,还是要从家长的引导和陪伴开始。

“起跑线”算什么,“后劲儿”才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强支撑

我开始每天晚饭之后,陪着儿子一起做作业。遇到他不会的题,就分析讲解给他听,保证每天所学的内容都能消化。之后和他一起复习、预习,使他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的学习兴趣。有了这些帮助,儿子做作业顺畅了,心自然就沉了下来。

另外,我会在孩子背诵课文的时候和他比赛,默写生字的时候一起默写。就像一个和他一起学习的朋友,陪他感受一次次的进步,享受获取知识的快乐。当学习不再枯燥困难,而成为有兴趣的事情,孩子的自觉性,自然就提高了,久而久之,也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当他自己的习惯养成之后,我也可以放心退出了。

“起跑线”算什么,“后劲儿”才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强支撑

就这样,树自信、立规矩、培养学习习惯,帮助儿子从低于同龄孩子“起跑线”,到铆足了劲儿去努力、去追赶,最终在高中毕业时,因获得两块儿奥赛奖牌,被保送上了国内专业排名第一的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儿子毕业后一个人留在上海做沪漂,工作业绩突出。之后拼下GMAT和托福,被全球排名十五的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全额奖学金录取,再之后回国帮姐姐创业,成为大家熟知的舅舅。

也许在很多人的眼里,儿子算不上成功,但他身心健康、乐观坚韧,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能够自给自足,很努力地过好每一天,并且非常享受自己的生活。其实这些,就是妈妈想要看到的样子,我为他感到骄傲。

人生的路很长,哪里有什么“起跑线”,重要的是家长和孩子一起努力,而只要开始努力了,就一定不算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