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宗教的日漸式微與文藝復興下的資本主義萌芽有何關係?

在今天,我們可以看到世界聯合成一個緊密的整體,西歐國家緊緊地抱作一團,帶來巨大地經濟效益和可觀的發展前景。另一方面,中國經濟不斷騰飛,達成了一個又一個新的輝煌成就,雖然總體上已經實現了量的飛躍,但是還未能達到量的蛻變,達到西方發達國家先進水平。讓我們值得思考的是,西歐國家在經歷了將近一千年的黑暗時代,為何還能順利地完成資本主義經濟萌芽?

西方宗教的冰與火之歌

西方宗教的日漸式微與文藝復興下的資本主義萌芽有何關係?

東西羅馬帝國的分裂

君士坦丁堡對宗教的特恩使得本來遭受迫害的教會擁有合法的地位,能夠合法的傳教,發展信徒,自此教會發展迅速,迅速擴張,為日後黑暗時代的到來埋下伏筆。西羅馬帝國的覆滅,使西派得以迅速控制西羅馬帝國的殘餘宗教勢力,為自身的發展壯大提供了條件,另一邊的東羅馬帝國所控制下的東派,自五世紀開始向東方傳教,即現在的中東地區。

其實在前期,東派傳教的區域相比於西派更為富庶,經濟更為發達,而西羅馬帝國的覆滅,地中海一帶四處皆為蠻族。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當西派意識到自身有向蠻族傳播福音的職責,而當時的地中海由於局勢的不穩定,人們顛沛流離,渴望一個精神寄託的歸宿,這時西派的傳教無疑是他們心靈得以慰籍的一個避風港。

相比之下,原本一帆風順的東派傳教遭到了崛起的伊斯蘭教的分歧阻撓,發展緩慢。而後東西兩派的分裂也走向了無法調和的地步,自此西派宣稱為"正教",即天主教,東派則東正教。

經過長期的發展,天主教成為了西歐各個封建國家最受信仰的宗教,從精神上統治人們。而黑暗時代的高潮,則是從設立葡萄牙設立宗教裁判所開始。

聲勢浩大的宗教裁判所又名異端裁判所,其目的是為了審判異端,即持相悖於教會教義的異見分子,維護宗教的自身權威性。宗教裁判所是由一群瘋狂迷戀於宗教的狂熱分子發起組建的,其規模之大,迫害人數之多,手段之殘忍,絲毫不亞於同時期中國的文字之獄,象徵著宗教對歐洲統治勢力達到的一個新的高峰。

西方宗教的日漸式微與文藝復興下的資本主義萌芽有何關係?

十字軍攻佔君士坦丁堡

在此之前,教皇為收回聖城耶路撒冷所發起的聖戰——十字軍東征更是極大消耗了西歐封建國家的財政力量,導致君主實力減弱,教會對西歐的控制愈發牢固。在後世對於這場戰爭的評價雖然是正面影響大於負面,但是就客觀來說,它帶來的正面影響我們需要正視,其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

在攻佔耶路撒冷後,"勇士"們將屠刀舉向婦孺們,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時,打著討伐異端旗號的十字軍攻佔了君士坦丁堡,便可以看出,這場宗教戰爭實質就是一場教皇所發起的號稱收回聖城,實則瓜分鄰國的掠奪戰爭。

西方宗教的日漸式微與文藝復興下的資本主義萌芽有何關係?

丕平獻土

而在宗教勢力愈演愈烈的過程中,教皇插手世俗事物,幫助法國宮相丕平奪取王位,換來了丕平的獻禮,是教皇權力的以膨脹的物質基礎。十世紀時教會曾經遭遇過一場發展危機,教會權力的世俗化使得教會內部黑暗腐朽,教皇急需一個方案來對教會進行改革,教皇的目光便對準了插手世俗事務。

分水嶺下的教會與文藝復興

有人認為教會的直轉急下是從馬丁 路德的教會改革開始的。但是就小編來看,教會的式微真正開始於十四世紀。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可以先追溯到十三世紀的十字軍東征,在十字軍東征的過程中,大量的騎士厭倦了這樣的征討生活,並且大軍向東推進的過程中,見識到了外面的世界,有很多人在戰後選擇了留在中東,而回去的人,也把在東征過程中所經歷的事蹟傳播出去,人們也漸漸意識到了教會的虛偽本質。

西方宗教的日漸式微與文藝復興下的資本主義萌芽有何關係?

宗教裁判所迫害異端

而在西班牙狂熱的教會傳道士的主導下所建立起的宗教裁判所,使大量的人們深陷牢獄之災,被當作異端燒死的人數就有十萬之多,同十字軍一樣,宗教裁判所是天主教一處抹不去的汙點,人們漸漸領略到教會的殘忍本質。

西方宗教的日漸式微與文藝復興下的資本主義萌芽有何關係?

黑死病下的歐洲

但到了十四世紀,蒙古大軍在進攻黑海時將黑死病瘟疫帶到了中東,再經由歐亞商人帶來歐洲,於是歐洲爆發了黑死病瘟疫,由於當時時代的侷限性,中世紀的歐洲的醫學水平根本無法與之抗衡,再加上宗教裁判所對站在教會對立面的科學人士的迫害,本就黑暗的歐洲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據統計,這場持續的瘟疫造成了歐洲百分之五的人口死亡。正是這次事件,歐洲的政治經濟文化遭到了巨大的破壞,教會畫餅充飢式的做法,讓人們對教會教義產生了懷疑,於是黑死病瘟疫之後,教會的公信力遭受嚴重打擊。

這時的人們終於從愚昧中甦醒過來,用不再被宗教所矇蔽的雙眼看待事物,最先覺醒的時意大利的人們,意大利地處當年的古希臘,留有大量的古希臘著作,這裡的人們迅速將古典美學傳播出去,最後在歐洲越演越烈,這就是我們說的文藝復興運動。

西方宗教的日漸式微與文藝復興下的資本主義萌芽有何關係?

馬丁路德主導的宗教革命

在這場運動中起到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的,則是前面提到的馬丁 路德發起的宗教改革運動。在十世紀時起,教會中買賣神職的現象相當嚴重,並且教會將聖經的解釋權收到教會手中,並且宣稱要做彌撒才能得到上帝的救贖,因此要花錢請神父才能完成,教會通過各種途徑剝削人們,阻礙了經濟的發展。

到了十六世紀,德國經濟發展迅速,這時文藝復興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出生於德國地主家庭的馬丁 路德見識到了教會的腐敗與專制,當時教皇為斂財四處印發"贖罪券",將個人的善與惡與財富掛勾,引起了社會的強烈不滿,馬丁 路德主張將聖經的解釋權歸於個人,每個人都有權力解讀聖經。

走下神壇的教會與茁壯成長的資本主義

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為資本主義的興起提供了思想武器,更重要的是沉重地打擊了教會,使高高在上的教會走下神壇。

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看到,黑暗時代教會統治下的歐洲雖然經濟文化制度等方面一度停滯不前,但是十字軍東征所帶來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東征打開了東西方貿易的大門,城市的出現,壯大了封建統治者的勢力,讓君主與教會的博弈出現了勝利的一方,封建勢力所代表的地主階級得以發展壯大,使得早期的資本主義經濟萌芽出現。

更重要的是,正是教會的殘暴統治,才能真正喚醒人們,教會改革為資本主義發展掃清了障礙,而文藝復興則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思想指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