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潘多拉星球”

“潘多拉”星球:他們只需將辮子上的觸角和其它萬靈生物連接,就可以互相感應和溝通,無論是動物還是樹木那是另外一個世界,是電影《阿凡達》中的“潘多拉星球”。

地球上也有個“潘多拉”,它悄悄地藏匿在海洋深處。在那裡生活的海洋細菌,如科幻中的納威人。它們的交流在瞬間完成,而且不僅能交換信息,還能交換能量…

地球上的“潘多拉星球”

生命不止意味著光

從本源上講,生命就意味著光,沒有光就意味著死亡。但是在大洋深處的海底,那裡有無數的生物愉快地在黑暗中生存,而且它們都是見光死。
那麼,它們究竟是靠什麼來維持生命的呢?專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在幽暗的海底,高能量的硫化氫就是生命的“陽光”。有一種叫做“硫細菌”的微生物,可以通過硫化氫獲得生存的力量,為其它生物提供豐富的食源。以這種細菌為肇始,海底深處的食物鏈得以建立起來:一個個像煙囪一樣的海底火山正在這裡噴吐著溫度高達350℃的熱液,而在這些熱液的旁邊,各種各樣的奇異生物正在優哉遊哉地散著步:大得出奇的紅蛤和海蟹、大量的牡蠣和貽貝,還有一些類似蒲公英的生物,它們用放射狀的細絲附著在海底岩石上......

地球上的“潘多拉星球”

硫細菌


海底火山噴發出的熱液帶出了大量硫化物,這些硫化物遇海水冷卻混合後,日復一日地堆積成直立的柱狀硫化沉積物。雖然硫細菌在生長過程中能利用這些沉積的硫化物,從中獲得能量,可矛盾的是,沉積物下層雖富含缺少氧氣,而上層多氧氣又無硫化物。他們是怎麼突破這種“魚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情況呢?

地球上的“潘多拉星球”

海底火山噴發

能量的瞬間轉移


丹麥生物學家尼克森為了弄清楚海洋深處的微生物如何獲取能量,“自制”了一個海底世界來進行觀察。他和同組的研究人員在附近的海底20米處挖了若干沉積物,然後將這些沉積物帶到實驗室,放到燒瓶中,再在燒瓶中注入海水,這樣一個微型的海底世界就形成了。

接下來,尼克森將沉積物上層的氧氣抽走,一段時間後再恢復供氧在這個過程中,研究人員密切觀測著底部沉積物的變化。

他們驚奇地發現,上層氧氣一恢復,下層的沉積物馬上就有反應,幾乎是同步的。儘管尼克森已經料到沉積物上下層之間會存在某種形式的礦氧互換,但它們的速度之快還是大大超出預計。沉積物的厚度大約為細菌體長的一萬倍,它們怎麼能近乎同步地發生變化?就好比一個地方剛剛開採出石油,而遠在20公里以外的煉油廠馬上就得到原料開始煉油,這怎麼可能?

地球上的“潘多拉星球”

海底沉積物示意圖

深海中的心靈感應

尼克森猜想,細菌們有可能像“阿凡達”一樣“有辮子般的觸角”,在這場化學合成中,它們紛紛拋出自己的觸角連成了我們肉眼看不見的大網,既交換了信息,又交換了能量。微生物的觸角有可能是納米級的蛋白質導線嗎?但沒有定論出現之前,什麼都是可能的。

地球上的“潘多拉星球”

阿凡達的尾巴用來信息傳遞


這個實驗結果的確很有意義,也因此得到了很多科學家的關注。有的科學家提出了其它解釋,認為也許是微生物之間的“生物場”起了巨大作用。我們常說的“心靈感應”也可以用這種“場”的說法來解釋。不過,同我們人類那種若有若無的“心靈感應”相比,細菌之間的“心靈感應”顯得更加強烈和富有效率。然而,在一個生物場中,信息可以傳遞,能量怎麼處理?這一點上,所謂“細菌生物場”倒又有點像“意念移動”或者武俠小說中的“乾坤大那移”了。
對於深海微生物奇特的信息和能量轉移效應,科學家要想得到答案,恐怕還需要史多的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