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澤畔古運河

說起運河,人們都會想到聞名世界的“京杭大運河”,想到隋煬帝開鑿的通濟渠和永濟渠。其實,河北大陸澤之地的運河源遠流長,河北之地乃至中國最古老的運河在大禹時期就開鑿了,大禹治水的地方就在古代典藉所載“大陸”,即古大陸澤。《尚書·禹貢》開篇說的就是大禹治水:“北過絳水,至於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於海。”“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禹疏九河是河北大地上開鑿的最古老的大型人工渠道,也是中國運河濫觴時代的先導之一,漳衛新河古稱鬲津河,為當年禹治九河之一,秦始皇時期的“徐福東渡”即由此河乘船入海東渡日本。

大陸澤畔古運河

西漢的太白渠、東漢的蒲吾渠

大陸澤地區河流縱橫,水運為重要的交通運輸方式。大陸澤畔的寧晉縣境內曾有西漢的太白渠、東漢的蒲吾渠,宋金元的運糧河,都是名聞一時的人工運河。清康熙《寧晉縣誌》卷一:“冶河,源發平定州松嶺,經井陘合甘淘,綿蔓抵平山,入滹沱。元貞間,以合流急注,修故道,以分其勢。於欒城北聖母堂東闢渠,合洨水下至寧晉,或謂即漢太白渠,又曰蒲吾渠。漢永平十年,開通漕船,後遇水溢,逆薪橫流,人爭取之,以供炊爨。宋金間,因以供陶冶之用,故謂之冶河,又曰運糧河。”民國《寧晉縣誌》卷一:“太白渠,舊志謂即冶河。經欒城、趙縣入洨河。查邑西北樓底村西二里外,有古河形,俗呼為港溝。相傳為宋時運糧河。初以為無稽之談,及閱舊志所載,冶河貞元間,於欒東北開渠,合洨河於寧晉。又謂即漢太白渠,永平開通漕船。宋金時,因謂運糧河,歷代水名與所傳皆相符合。詢鄉中耆老鹹謂溝形。由元氏西北、趙縣西南來之北晉村(今寧晉縣北近村)入縣境,經張孟、高莊等村,入大陸澤。在昔,水不絕流,近則惟雨後稍漲。考其地勢,皆與冶河相近,豈今溝港,即古之運河歟,姑存以俟焉。”

西漢時期是古代水利史上水利建設成就輝煌的時期。太白渠,《漢書·地理志》記載:“太白渠水首受綿曼水,東南至下曲陽(今晉州市)入斯洨。”《水經注疏》卷十《濁漳水》:“太白渠,東南至下曲陽入斯洨者也。東分為二水,枝津右出焉,東南流,謂之百尺溝。(會貞按:今寧晉縣東北六十里,尚有百尺口村。)”西漢時期,從綿蔓水(今井陘、平山之冶河)下游開鑿太白渠,入斯洨水,再經鄡(qiao),至束鹿縣(今辛集市)、寧晉縣,匯入漳河(今滏陽河)。這條渠溝通了滹沱河及漳水的聯繫,發展了航運,並使兩岸農田受到灌溉之利。(《石家莊地區水利志》)清代學者張淳德在《冶河原委考》中說:“西漢開太白渠,冶河不入滹沱而入渠。”這條人工運河,把滹沱河水與斯洨水、漳水連接起來,溝通了從太行山到東部平原的漕運。當今的石津灌渠總乾渠,其部分河段就是利用西漢太白渠部分故道建成的。

蒲吾渠。西晉崔豹《古今注》記載“永平十年(67年)作常山郡滹沱河蒲吾渠,通漕運。”這條運河從蒲吾城(今平山縣黃壁莊水庫)向南匯入太白渠,開通漕船,以通漕運。蒲吾渠自元氏西北經趙縣、寧晉北近村向南入境,再經張孟、高莊入寧晉泊。久已失形。太行山區的木材、鐵器,沿太白渠、蒲吾渠,運到下游寧晉一帶。而寧晉下游平原的糧食、絲絹、絲帛等運到太行山區,溝通了山區與平原各城垣之間的物資交流。東漢的蒲吾渠比隋煬帝開鑿的永濟渠早500多年。

大陸澤畔古運河

南北朝時期的漳河漕運

漳河,是海河水系的南運河支流。南北朝時期,魏鑿漳河以通漕運,開隋代大運河之先聲。明《隆慶趙州志》寧晉縣分志:“漳水故渠。在寧晉縣東。水經雲:漳水通南宮至於百尺溝,又至於楊氏東,又北至宋子。魏鑿漳水以通漕運,命大將劉庫仁領其事。”“田良水少,不足以盡地利,宜開河渠.可以引水澆溉,大秘軍糧,又通運漕之道。”可見,百尺溝即今天的寧晉縣百尺口是當時的重要渡口之一。北魏時期南曹村的宣穆皇后劉氏就是是劉庫仁的後代。

大陸澤畔古運河

宋金元時期的運糧河

寧晉縣境內的航道有洨河、滏陽河、澧河,其中洨河在宋、元、明代為運糧河,洨河經欒城、趙縣,自邊村入境。

運糧河,就是宋、金、元三個朝代為了減少滹沱河給正定府帶來的連年洪澇災害,而沿著原有的太白渠古道而開闢的一條河道。“冶河,即元人所謂運糧渠,今人所謂運糧河也。”運糧河始於石家莊市的孫村, 向東南經欒城、趙縣城關, 往南於大石橋附近與洨河匯, 往東南經寧晉邊村、素丘村會入寧晉泊。趙州橋碑刻:“橋舊名安濟,跨洨河上。宋鹹平五年,漕臣景望引洨河自鎮州達趙州以通漕。”《元史》志第十六《河渠》一:“皇慶元年七月二日,真定路言:龍花、判官莊諸處壞堤,計工物,申請省委都水監及本路官,自平山縣西北,歷視滹沱、冶河合流,急注真定西南關,由是再議,照冶河故道,自平山縣西北河內,改修滾水石堤,下修龍塘堤,東南至水碾村,改引河道一里,蒲吾橋西,改闢河道一里。上至平山縣西北,下至寧晉縣,疏其淤澱,築堤分其上源入舊河,以殺其勢。復有程同、程章二石橋阻咽水勢,擬開減水月河二道,可久且便。下相欒城縣,南視趙州寧晉縣,諸河北之下源,地形低下,恐水泛,經欒城、趙州,壞石橋,阻河流為害。由是議於欒城縣北,聖母堂東冶河東岸,開減水河,可去真定之患。”省準,於二年二月都水監委官與本路及廉訪司官,同詣平山縣相視,會計修治,總計冶河,始自平山縣北關西龍神廟北獨石,通長五千八百六步,共役夫五千,為工十八萬八百七,無風雨妨工,三十六日可畢。” 《讀史方輿紀要》卷十四《北直五》欒城縣條:“冶河在縣城西北隅。舊時冶河自平山縣東南流經此,又南經寧晉縣入大陸澤。其後冶河自平山縣東北流,合於滹沱。滹沱不能容,決溢為害。元至元末,議引冶河分流。工成,滹沱水勢遂殺。數年,下流漸湮,仍自舊口決入滹沱,衝齧為害。皇慶初,又議自平山縣城西北改闢河道,下至寧晉,疏淤澱,固堤防,使冶水仍入舊河,則滹沱勢分,真定之害必少。但欒城地形頗低,擬於縣北聖母堂東冶河東岸,開減水河一道,以殺其勢。於是冶河復導流於此。未幾復廢。或以此水為滹沱分流。誤也。俗亦謂之運糧河,或以為即漢之太白渠。”

1939年侵華日軍《津石運河調査報告書》照片兩幅運糧河遺蹟

大陸澤畔古運河

田莊北運糧河跡

大陸澤畔古運河

柳辛莊附近運糧河跡

明崇禎年間,洨河河道淤塞,改至寧晉縣南關廣濟橋南流,散漫平地,不顯河形;1946年將洨河自小馬村北匯入北沙河,舊河遂廢。而今寧晉家譜中仍能看到有關運糧河的記載。曹伍疃《韓氏族譜》:“曹伍疃祖塋在村西南二里許,運糧河之西,秦丘道之北,安葬始祖以下四世。”

大陸澤畔古運河

明清時期的運河滏陽河、澧河

流經大陸澤的滏陽河、澧河也是人工運河。滏陽河從平鄉縣閻莊進入邢臺,由南往北經平鄉、任縣、鉅鹿、隆堯、寧晉、新河6個縣。2017年10月,平鄉縣節固鄉都莊村的滏陽河內發現了一艘古沉船。

滏陽河於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通航,開始水運。清嘉慶五年(1800年)至十三年(1808年)兩次開挖河道,使商、民船隻暢駛,“上自臨水(磁州),下達津沽,來往商船,帆檣如林”。歷史上,滏陽河曾是邯鄲至天津的主要航運交通線。寧晉縣的歷城、畢家莊、白木、耿莊橋等村都是古籍記載的著名渡口。清代,境內有北魚碼頭、白木村橋碼頭、十字河碼頭、侯口碼頭,據清《一統志》記載:嘉慶六年以後, “冀州新河寧晉堤工俱有漫口,河泊相連,民船商艘徑由冀州之柏牙莊、新河縣之大田莊、寧晉縣之侯家口等村入泊。”民國年間新設艾辛莊碼頭、耿莊橋碼頭。

清朝末年,1906年在寧晉縣十字河設船捐局和貨棧飯店等,商旅雲集。民國初年,豐水季節來往船隻如梭,水運繁忙。1937年後,滏、澧河一度民船斷絕,只有日軍押送貨船行駛。1945年9月,寧南縣組織民船運輸,在耿莊橋、十字河、艾辛莊、侯口等地設屯貨點或貨棧。1949年,滏陽河、澧河沿岸有從事航運的木船20多艘,年航運期260天,貨運量6.5萬噸。1958年,縣交通局在耿莊橋設立航運站。1961年成立寧晉縣航運指揮部。1965年,因河流斷流,貨源不足,航運機構撤銷。豐水季節,尚有航船行駛。1972年大旱,此後水路停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