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方說黨史》之“抗戰時期為什麼數萬青年奔赴延安?”

《老方說黨史》之“抗戰時期為什麼數萬青年奔赴延安?”

《老方說黨史》之“抗戰時期為什麼數萬青年奔赴延安?”

前言

《老方说党史》之“抗战时期为什么数万青年奔赴延安?”

《老方說黨史》之“抗戰時期為什麼數萬青年奔赴延安?”

蔣介石侍從室少將科長段伯宇,曾秘密去過延安,回來後問郭沫若:“進步青年為什麼都喜歡往延安跑?”郭沫若回答:“植物都是向著太陽的,人不也是一樣嗎。”段伯宇後來成了中共地下黨員。

抗戰時期,奔赴延安的青年是一道獨特風景線。詩人何其芳描述道:“延安的域門成天開著,成天有從各個方向走過來的青年,揹著行李,燃燒著希望,走進這城門。學習、歌唱,過著緊張的快樂的日子。”

延安,像一塊巨大的磁石,把許多追求進步、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吸引來了。據任弼時1943年12月在中央書記處會上的發言,抗戰後到延安的知識分子總共4萬餘人。這些奔赴延安的有志青年,大都家境殷實,有著良好的教育背景,有些甚至是“大家閨秀”和“豪門公子”,在當時可以預期美好的“個人前程”。那麼,為什麼這麼多人義無反顧地奔赴延安?一位青年的答案是,在南京,在重慶,“只有老官吏、老官僚。屢屢總是叫我們等一等,或明天再來。很多人就是這樣走掉了。”丁玲的答案是“這是樂園”。

黨的領袖毛澤東的答案是什麼呢?1940年,毛澤東在《團結一切抗日力量,反對反共頑固派》的講演中作出了回答。答案是延安有“十個沒有”:陝甘寧邊區是全國最進步的地方,這裡是民主的抗日根據地。這裡一沒有貪官汙吏,二沒有土豪劣紳,三沒有賭博,四沒有娼妓,五沒有小老婆,六沒有叫花子,七沒有結黨營私之徒,八沒有萎靡不振之氣,九沒有人吃磨擦飯,十沒有人發國難財。

沒有官僚作風,沒有不良風氣,沒有萎靡不振;有理想,有信仰,有民族的希望,這是延安讓人捨生忘死奔赴的原因,也是不同時代人們的不懈追求。今天,我們應牢記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持之以恆反對“四風”,保持和人民群眾血肉聯繫,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景德鎮市公安局交警一大隊方永紅)

《老方说党史》之“抗战时期为什么数万青年奔赴延安?”

作者方永紅,現任交警一大隊教導員。通過二十多年的鑽研,掌握了豐富的黨史知識,對我黨的發展史有很深刻的認識,多次在市公安局系統內講授黨課,在黨員微信群為大家傳授黨史知識,激發大家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懷。

《老方说党史》之“抗战时期为什么数万青年奔赴延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