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五色令人目明”改為“五色令人目盲”,到底為什麼?

《道德經》版本有103種之多。古書在上千年的傳抄、刻印過程中難免出現錯誤,因此,在不斷地出現校訂本,迄今為止,校訂本共三千多種。其中,晉王弼《老子道德經注》,浙江書局重刊華亭張氏原本(簡稱“王弼本”);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老子》帛書甲、乙本(簡稱“帛書本”);湖北荊門郭店一號楚墓出土《老子》甲、乙、丙三組竹簡本(簡稱“竹簡本”),是三個最重要的版本。讀老子至少要三版同讀才能兼聽則明。

《道德經》“五色令人目明”改為“五色令人目盲”,到底為什麼?

筆者繼續分享三個版本第12章(以王弼本順序為主,為更好的理解原文之意,以後都用繁體字表達原文)。

王弼本《道德經》 12章【原文】:五色令人目,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tián)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是以聖人為(wèi)腹不為(wèi)目,故去彼取此。

帛書版《老子》56章【原文】:五色使人目朙,馳騁田臘使人心發狂(乙本補,原文缺),難得之貨使人之行,五味使人之口,五音使人之耳聾。是以聲人之治也,為腹不為目。故去罷(罷)耳此。

楚簡版《老子》甲簡【原文】:無

《道德經》“五色令人目明”改為“五色令人目盲”,到底為什麼?

①五色:青、黃、赤、白、黑。此指色彩多樣,也可指繁華世界。

②五音:宮、商、角、徵、羽。這裡好聽的音樂。

③五味:酸、苦、甘、辛、鹹,這裡指各種美味。

④朙與盲,朙古通“明”,好多人解釋是抄寫錯誤,筆者最不認同這樣解釋,古人的嚴謹比之現代人強的多,能夠抄寫書籍的人,更是古人中的翹楚,一篇文章處處出錯字,簡直是對古人的侮辱。不能無法用通假字解釋,就一概說是抄寫錯誤。從“耳聾”,可以推斷上半文都是在舉例,說明下文觀點,而且肯定是事物不好的一面。所以明肯定不是在誇獎,筆者認為可解釋為,令人矚目。古人在這一章也是這樣認為,但受到儒家思想影響或者“聾”這個字影響,將一個客觀現象,改寫成貶義,就成了盲。

爽與,,從口、相,意指品味,回味。而

古人同上改寫為爽,意思是味覺失靈,生了口病。古代以"爽"為口病的專用名詞。

方與妨,方,辨別,方法。。而古人同上改寫為妨,阻礙,傷害。

⑦田臘與畋(tián)獵,田獵與臘祭,天子田獵後都有獻祭之禮,春秋祭祀天地,冬臘祭祀先祖。畋(tián)獵:打獵。

《道德經》“五色令人目明”改為“五色令人目盲”,到底為什麼?

這一章,兩個版本完全不是一個意思,

筆者這樣理解這句:

王版:色彩繽紛,會讓人的眼睛失明。縱馬田獵,會讓人的心臟發生癲狂。難得之貨,會讓人的品行受到妨礙。味道紛雜,會讓人的口舌麻木。聲音喧雜,會讓人的耳朵失聰。因此,聖人是為填飽肚子,而不是為感官享受。所以,去除那些聲色犬馬,物質慾望,而選擇這種樸素生活。這改寫完全靠攏儒家,尤其是宋儒,存天理、滅人慾的思想,筆者在這裡假設一下,可能是宋代為符合當時思想,將這一章改寫,將客觀現象改寫成貶義,從而符合當時社會主流。

帛書版解釋;色彩繽紛的事物,使人矚目。縱馬田獵,使人心襟動盪。難以得到的貴重物品,使人的行為失常。美味佳餚,使人回味。動聽美妙音樂,使人傾聽(這樣解釋才符合常理,符合客觀事實,這些事物本身就讓人嚮往)。所以聖人的處世之道是(“為腹不為目”是比喻,不能直接翻譯)注重事物的本質而不被外表所迷惑,例如:饅頭的本質是事物填飽肚子,好看的饅頭也是為了填飽肚子。也就解除,去掉了迷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