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人:關於貴陽的名字由來和別稱,這些你知道嗎?

@貴陽人:關於貴陽的名字由來和別稱,這些你知道嗎?

中國的城市,僅地級市,大大小小就有600多個,每個城市的名字都有它特殊的含義。城市名稱,不僅是城市發展的歷史印記,更代表著一座城市的獨特內涵和文化。

作為貴陽人,你知道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嗎?關於貴陽城市名字的由來和別稱,又有多少是你不知道的?今天,就隨我們一起來漲知識吧。

一、貴陽名稱的由來

關於貴陽城市名稱的由來,常見的有兩種說法。 一說是由於貴陽氣候常年多陰雨,民間有“天無三日晴”的俗語,貴陽是因為“陽貴”得名。另一說則是這裡的地名源於貴山(有說乃今日黔靈山關刀巖),因山南為陽故名貴陽。

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版《貴州圖經新志》記:“郡在貴山之陽,故名貴陽”。由此可見這座城市被冠以“貴陽”這個名字,已有超過500年的歷史。那麼在被稱作“貴陽”之前,它又叫什麼名字呢?

二、貴陽的曾用名們

最著名的曾用名,貴州。貴州,現在是作為我們生活的省份的名字,但在歷史上,“貴州”曾作為貴陽的歷史名城,連續使用了宋、元、明三個朝代,使用時間長達600年之久。

貴陽最早被稱為貴州是北宋的事,宋太祖開寶七年(公元974年),烏蠻首領普貴朝貢於宋王朝,宋太祖趙匡胤有《敕普貴書》,其文稱“惟爾貴州,遠在要服”,同時,“賜王爵,以陣一方"。自此,”貴州“之名始見於各級政府公文、史書,但那時的”貴州“,主要就是指今貴陽地區。

雖然在宋朝時期,貴陽地區還有大萬谷落總管府、黑羊箐等名稱,包括後來元朝元軍佔領貴陽地區,駐屯城中,將貴陽城更名為“順元城”,意為“順服元朝”,但這些都是統治者的一廂情願,老百姓仍稱“貴州”,直至明朝。

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貴州布政使司成立,“貴州”開始作為省名使用,但也仍被用作貴陽的城市名,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兩者曾並行使用。從明朝初期開始,“貴陽”一名逐漸成為今貴陽地區的主要名稱並延續至今。在明清時期,與“貴陽”同時使用的還有另一個名字,貴竹。

三、貴陽的城市別稱

城市名稱更多的是加載了城市的地理、歷史等客觀存在的特徵,表明城市的客觀屬性,而城市別稱則更能體現一座城市的地域特色,包括氣候、物產、生活、發展等地理和文化特徵。相比官方的城市名稱,更加生動而形象。

市民們最熟悉的兩個貴陽城市別稱,應該就是“築城”和“林城”了。築城,源自古代貴陽地區盛產竹子,而竹子被當時用作製作一種樂器“築”,舉世聞名,竹築同音,後逐漸演變成了築城。這個別稱與貴竹名稱起源類似,有濃厚的竹文化背景,現今貴陽的很多地名仍與竹有關,而竹也是貴陽的市樹之一。

貴陽被稱為“林城”,是新中國成立之後的事情。自20世紀50年代起,經過幾代人艱苦不懈的努力,貴陽已建成長達70多公里的環城林帶,現有林地面積275萬畝,是全國省會城市中森林覆蓋率最高的。群山莽莽,綠濤似海,貴陽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森林之城,因此別稱“林城”。

有句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氣候宜人數貴陽。地處山地之間的城市貴陽,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空氣不幹燥,四季無風沙,因此,又有“山國之都”、“高原第二春城” 、 “避暑之都”等美稱。可以說,宜居的氣候就是貴陽的驕傲,也吸引著全國各地的遊客來到這裡,感受多彩貴州的旖旎風光,來這裡欣賞美景,品嚐美食。

隨著時代的變遷,城市建設的加速,貴陽這座城市,日新月異,散發著新的活力,也被冠以了更多富有新時代特色的城市標籤。

BRT、地鐵、高架、高速、高鐵、飛機......在翻天覆地的交通變革中,城區出行環境大為改善的同時,建成了以貴陽為中心的西南交通樞紐,被譽為“交通之城”;隨著全球大數據產業巨頭聚焦落戶貴陽,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已成為貴陽市民耳熟能詳的詞彙,“數據之城”、“中國數谷”已成為貴陽的新名片;國際馬拉松賽、國際山地自行車邀請賽、ITF國際女子網球巡迴賽等國際賽事的落戶貴陽,又讓貴陽成了一座“體育之城”。

貴陽風景優美、氣候宜人,得天獨厚。近年來,無論城市交通規劃、基礎設施建設,還是科技發展創新、城市文化打造,貴陽都取得了讓人矚目的成績。作為一座生態、創新、活力之城,越來越國際化的貴陽,正成為西南地區新的中心城市。

小夥伴們,在這麼多貴陽的稱呼中,你最喜歡哪一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