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頭在人文攝影中的使用

哈,先發散一下。想起頭條一個妹子的焦慮,她是教攝影的。但是又聽說,攝影不可學。攝影既然不可學,豈不是不可教?

攝影是身驗為主的藝術體驗,而所有的藝術表現,精彩與否,都在於個人的理解深度,技能掌握的熟練度。從這個角度講,不僅是攝影,所有的藝術,都是不可教的,師傅只能領你入門。所有的藝術表現形式,都有其客觀規律,師傅給你講的就是客觀規律,你能不能掌握這些客觀規律,那就看老天爺是否賞你吃這碗飯。

沒有好為人師的意思,就是把自己對攝影的感受寫下來。歡迎斧正,歡迎拍磚。

標頭的產量最大,光圈最大,畫質最好,相對而言,也最輕便。膠片時代,套機這個概念,基本上都是機身+標頭。標頭在攝影中是一個寬泛的概念,40~58毫米鏡頭,都可以用【標頭】指代。說起來40毫米鏡頭與58毫米鏡頭的使用,不是一個概念了,標頭的焦段跨度有點大,後續文中會有相關內容的探討。

集中講幾個點。

一、標頭為什麼最難用

攝影是構圖的藝術,構圖是攝影最基本的元素之一。從視覺效果的角度講,構圖只分兩種,一種是平衡視覺構圖,一種是不平衡視覺構圖。

標頭由於焦距的限制,在構圖的設計中,很難打破視覺平衡。對於大多數的攝影愛好者來說,他們用標頭拍的片子,跟路人甲的隨手拍差不多,都是平淡無奇的效果。即便是專業攝影師傅中,用不好標頭的也是大有人在。一把下去抓五個攝影師傅,四個用不好標頭,這比例都不算高。

什麼樣的片子容易引起觀眾眼前一亮?當然是打破視覺平衡的,反視覺習慣的片子。標頭最接近人眼的視覺習慣,這也意味著標頭想打破人眼視覺習慣的難度成倍增加。

但是,據不知名兄弟的統計,在人文攝影中,有40%的攝影名作出自標頭。有50%被28,35瓜分,剩下的是雜七雜八的焦段。什麼叫雜七雜八焦段?對於人文攝影來說,28-50之外的焦段都屬於雜七雜八。原因是什麼呢?人文攝影對真實性的要求到了苛刻的程度,超廣角的透視變形,長焦的虛化,都不利於人文攝影真實性的表達。

(有的人不理解人文攝影師為什麼能夠做到一鏡(定焦)走天下。因為對於人文攝影師來說,他的拍攝是有選題的,對於他的選題來說,一鏡足矣。只用一個焦段拍攝,也有助於這個題材的風格統一性。觀眾一看就知道,你這是一個主題系列,不是東拼西湊。)

說到視覺平衡,什麼是視覺平衡?符合人眼視覺習慣的,就是視覺平衡。那麼視覺平衡是怎麼產生的?這主要是由拍攝的主體位置決定的,所謂的打破視覺平衡,其實就是利用拍攝主體位置的設定,營造不穩定性氣氛,給人一種視覺不平衡的感受。當然還有其他的一些輔助手段,比如光影,前景或背景的烘托等,但主要是看主體的位置設定。

說到主體,嗯,關於攝影主體的認知,可以寫一本書。我們今天就簡要地概括攝影主體的主要屬性:1、位置2、大小3、顏色4、形狀5、光對1-4的影響。這5點也是攝影構圖的基本要素。

標頭因為更符合人眼的視覺習慣,所以它對攝影主體的設計,很難突破視覺平衡。有的攝影師,一天到晚挖空心思,就在那琢磨怎麼打破視覺平衡。我記得從前有人讓我點評一個旅法的女攝影家,她用14毫米鏡頭拍攝人像。我看了一些她的作品,沒敢下筆。實話實說,看不懂。畢竟從變形的角度尋求人像的美,需要一顆抽象的心。

這些人沒有搞懂打破視覺平衡的目的是什麼。打破視覺平衡的目的,有且只能有一個,就是再造視覺平衡。這種視覺平衡,其實是指視覺心理的認可,比如你拍攝一個吸毒女正在注射4號,完全可以採用近攝,傾斜,不完全構圖等打破平衡的方式,觀眾也能理解你這種打破平衡的拍攝手法,觀眾能理解,就是再造平衡。你想表現一個文靜的女孩,含情脈脈地看著眼前的雞腿,這個場景保持畫面平衡感就很重要,這個時候你要打破視覺平衡,觀眾就很難理解,不就吃個雞腿嗎?有必要弄啥噱頭?

視覺心理認可與否,就是視覺平衡與否。

那麼,標頭為什麼又能在人文攝影中地位突出?既然是最難用的,出片率應該很低才對。

我們說的難用,是指人文攝影之外的拍攝題材。人文攝影題材本身,充滿了故事性。我們看很多的人文精品,都是F8,F11,全景深拍攝,什麼F1.4,F1.8,通通用不到,畫面內容,畫面的故事性,主宰一切。根本不需要你去考慮打破視覺平衡這種事,能把這個充滿故事性的畫面拍下來,你就贏了。

所以,因為題材的屬性,標頭在人文攝影中,非常好用。換個題材,標頭就很難用,道理就是這麼簡單。

二、標頭在人文攝影中對主體位置的標定

所有的鏡頭都有透視變形,區別無非大小,肉眼的辨識程度。標頭的透視變形,主要體現在近距離拍攝。那麼多遠的距離可以避免標頭的透視變形?一般來講,豎起相機,可以拍攝成人半身像的距離就是安全距離。

說到這裡,在標頭的使用中,要想打破視覺平衡,利用透視變形,無疑對鏡頭的近攝距離是有要求的,所以在鏡頭的選擇中,標頭的近攝距離,是個重要指標。再多囉嗦兩句,說標頭的選擇,如果主要用於拍攝人文題材,最大光圈不重要,但焦外很重要,這也是德頭為什麼吃香的緣故。再一個指標就是剛說的近攝距離。

(關於旁軸的近攝距離,有空我們單文另說。)

在攝影技術中,什麼技術最重要?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距離感,所謂的鏡頭感,是完全建立在你對距離感知的基礎上。(我在35毫米鏡頭使用中談到了怎樣鍛鍊人的距離感,實在練不出來的,那就用變焦鏡頭湊合吧。)

正是因為50毫米鏡頭更接近人眼的視覺習慣,50毫米鏡頭很難適用於打破視覺平衡的拍攝手法,尤其是在拉開距離,需要表現環境背景的情況下。

但是我們換一個角度說這個問題,50毫米鏡頭,不正是需要我們更多思考的焦段?對於充滿故事性的畫面來說,使用標頭並沒有難度,但如果需要我們在平凡的故事背景中,突出表現不平反的主體,這就非常考究拍攝者的鏡頭感。

我們總能看到鏡頭感這個詞,有沒有感到很玄學?其實鏡頭感很簡單。培養鏡頭感也很簡單。距離+景深就是鏡頭感。是不是很簡單的概括?

但是想實際掌握,還需要大量的練習。我們這裡說的距離,景深,有一個大的前提,它是空間內的距離和景深。這個空間是什麼樣的呢?有長度,有寬度,有無限遠的深度。如果限定景深的話,你可以把這個空間想象成一個紙箱子。紙箱子的長寬,就是你鏡頭焦距的大小,景深就是箱子高度,長寬高,立體畫面。

這裡還需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人眼實際的視覺與鏡頭透視的差別。人眼看到的,跟鏡頭看到的有偏差,也就是我們前面說的透視變形。怎麼觀察這個透視變形呢?用雙手的大拇指與食指,組成一個方框。你從這個框裡看到的,就是人眼模擬鏡頭的視覺。然後你再看鏡頭,兩種感覺前後比較一下,就能知道人眼與鏡頭的視覺差異有哪些,是否會影響畫面的表現,自己就會權衡。說學這玩意有啥用?人眼看到的與鏡頭不一樣,你知道這個不一樣,對攝影的理解就會不一樣。

多說一句,手指框可大可小的哦。可以模擬28,35,50,任何你想模擬的焦段。在特別需要重視真實性再現的畫面中,我們一定要注意人眼看到的與鏡頭看到的場景,有什麼不同。

剛才講到了那個方形的空間,根據鏡頭焦距想象的空間,長寬是鏡頭的取景範圍,景深是空間的深度。在這樣的一個空間裡,最重要的拍攝要素是什麼?當然是拍攝的主體。

空間確定了,剩下的就是確定拍攝主體的位置。

來,我們從上帝視覺看這個問題。是的,這是構圖,我們在說構圖,但不是平面的構圖。有些人玩了幾十年的攝影,一直以為構圖是平面的。所以你看他永遠也不會有鏡頭感,因為鏡頭感一定是立體的感受。我看了很多誤人子弟的攝影書籍,講構圖,都是講平面構圖。攝影的確是平面的畫面,但它表現的主體卻是立體的主體,主體所在的空間也是3維的空間,你用平面的思維去思考3維的構圖,本身就是一件滑稽的事情。

我單獨把標頭在人文攝影中對主體位置的標定拉出一章講,就是跟大家說攝影構圖,一定要學會立體構圖。這個方法不侷限於人文攝影,不僅限於標頭,適用於所有的攝影題材。你的腦海中,要像上帝那樣,俯視你的拍攝主體,在一個立體的空間中設定主體的位置。無論遇到什麼拍攝場景,你都把這個場景設成立體的空間,去考慮攝影佈局。包括背景,包括燈光,運動性,方向性。

一句話,平面思維是練不出鏡頭感的。

我這裡不講什麼九宮格,三分法,這些書上都有。書上有的,我儘量不再重複。我要講的都是重點提示,或者拾遺補缺。

除了立體構圖,關於主體位置的設定方法,必須要考慮到人眼的視覺習慣,那就是視覺跳躍。我們欣賞名家作品的時候能夠發現,幾乎所有的攝影名作都巧妙應用了視覺跳躍的原理。我在介紹35毫米鏡頭使用中也寫到了視覺跳躍,在本文的續文中會繼續談論這個話題。我是說,哪天閒了再寫哈,今天寫的不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