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後的世界

新冠肺炎這個詞很討厭,一度我看到這個字眼就會跳過,大概信息創傷了。座標湖北,經歷了恐慌、憤怒、漠然、感動、傷心、感恩到微妙的安定。

這個東西也很強大,猝不及防讓人防不勝防,無論貧富強弱都是易感人群,讓人不得不去面對。與此同時,病毒歧視、漠視、恐慌也如瘟疫一般蔓延,城邦國家、集體癱瘓的國際社會、民族主義、各自為政的狀態還在持續。

中國曾因病毒而被歧視,歐盟是個童話,偉大的美國更關心美國的偉大而非人類的未來,國際社會癱瘓像一個沒有大人的房間。然,還是相信一切終將過去。但正如由尤瓦爾赫拉利《冠狀病毒之後的世界》而言,風暴終會過去,而我們現在所做的選擇會在未來數年改變世界

基辛格也說:“事實上,世界在新冠肺炎疫情後將永遠改變,現在爭論已經過去的事,只會讓必須做的事情更加困難。”疫情改變了什麼,宏觀來看是世界大格局,微觀來看也許是我們每個微小個體的生活。美股熔斷油價崩盤後的經濟怎麼辦?人類命運共同體會建立嗎?弱勢群體的健康和生存如何得到保障?危機大背景之下如何作出個人選擇?如何面對公共議題時的漠然、不安與焦慮?技術用來控制人還是賦能?隱私和健康能否兼得?教育的線上化如何保障質量?教育如何適應疫情改變後的世界?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國際再遙遠,國家再宏大,都與我們休慼與共。即使逆全球化,我們也回不到自掃門前雪的狀態。

尤瓦爾赫拉利還說,有些決策在正常情況下需要花費數年審議,但在緊急情況下幾小時就被通過了。不成熟的、甚至危險的技術被趕鴨子上架,因為什麼都不做的風險更大。整個國家都成了大型社會實驗中的小白鼠。

我們作為個體,可以看到社會結構對我們的影響,也可以個人主動性地去建構這個社會。我的落腳點是教育和學習科學的科普,也許作用微弱但也是心之所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