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清静经》的一些解读

清静经,全称为《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太上老君就是我们说的老子,也是道教的祖师爷。这篇文章基于《道德经》的基础之上,用里面的思维方式,给我们讲解了人处于混乱状态下,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让头脑清醒。这里面主要讲解了“清”和“静”,这两个看似简单的字,要想真正修炼出来,所要花费的功夫也是很多的。

对《清静经》的一些解读

单从字面上来解释一下,“清”三点水加一个青,“青”的含义代表颜色,本意是象征着年轻的事物,充满朝气,充满生气,活力。水是生命的原动力,三点水加青,代表了旺盛的生命力,通过这样的联想,对这个字有一些想象。“静”,同样是两个字组成的,一个“青”一个“争”,充满的活力还要去争夺,正正就要负了,所以“静”的意思是让我们心在面对各种问题的时候能够虚一下,不要那么急躁,保持一个和谐的状态,这样既清又静,自己的状态就调整好了,才可以更好地去从事一些事情。

对《清静经》的一些解读

我们再看看正文都讲了哪些事情,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开头讲解了所有的运动本质都是“道”在运转,这个“道”是什么呢,不清楚,因为不知道叫做什么,所以把她叫作“道”。她无形,这里解读这些语句需要知道老子的思想中,说到“无”的时候就要想到“有”。说大道无形,因为不知道,所以没有形态,但万物确实在这样的规则下生存发展起来的,所以,说是无形却也有形,肉眼看到是无,内心观到是有。道无情,是《道德经》里一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无情便是不仁,解释的意思是,天地之间的万物都是在道的运作下生存的,老天爷不会偏袒任何事物,因此说是无情不仁,运行日月,日月就代表着天地间的万物。大道无名,这是宇宙中永恒存在的规律,并且名可名,非常名。名称只是一个代号,所表达的是那样一个意思,万物因此而生长存养。接下来又说了道的几种特性,把这些特性诉说出来让读者去理解。

对《清静经》的一些解读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这段话主要说明的是一切烦恼都是人过多的欲望所造成的,尤其是在这个信息化时代,物欲横流的时代,浮躁的情形下,会出现浮躁的烦恼,这就是自己欲望过多的表现。清楚地知道自己实实在在需要的是什么就努力踏实地去行动,这样才会有一个比较好的结果。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这里有很关键的一个概念,执著。可以为自己定个目标方向,但不应该在头脑里想象出那是什么样的画面,而把一切的行为往这上面去靠拢,如过生活中太牵强就会反噬自己,反而越来越糊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