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劉羅鍋,是如何智鬥和珅的


真實的劉羅鍋,是如何智鬥和珅的

劉墉是劉統勳的兒子,父子二人先後任宰相。

當時,和珅正紅極一時,權傾朝野,內外大臣都以和珅之馬首是瞻。

劉墉卻看不慣他窮奢極欲,尤其痛恨他結黨營私,貪贓枉法,常與之抗爭,或以語言戲謔諷刺。

和珅最尚奢華,在他的提倡和影響下,京中各級官員大都仿效他,爭妍鬥奇,奢侈成風。

只有劉墉照樣衣著樸素,在百官群中顯得十分搶眼。

他曾對官員們說:“我的衣冠體貌沒有一樣出眾,更不能和諸位相比,可我還是當了宰相,可見為人做官不在外表,請諸位三思。”

他的話使人們很受教育,也很敬佩他。

有一年春節期間,劉墉得知和珅應召入宮,正趕上風雪交加,道路泥濘。

他想出一個妙招,要戲弄一下貪圖奢華的和珅。

劉墉故意穿了一身破舊棉袍,選在和珅必經之路最泥濘的地方等他。

當和珅乘轎來到時,劉墉命人拿名帖到和珅轎前高聲說道:“劉中堂親自到貴府拜年不遇,現在已降輿在路旁恭候。”

和珅聽他這麼說,雖然心中極不情願,但出於禮貌,也不得不下轎來應付一下。

當他正要和劉墉打招呼時,不料劉墉卻跪在骯髒的地上,向他叩頭行大禮,給他拜年。

按當時的禮節規矩,官位相同,應該以同樣的禮節相待,因此,和珅也不得不跪地叩頭回拜。

這一下,弄得和珅嶄新的高貴裘襖,汙穢不堪,非常心疼。

劉墉很得意地上轎回府去換衣服。

和珅才省悟到自己被耍了,氣得咬牙切齒,又無可奈何。

真實的劉羅鍋,是如何智鬥和珅的

回府換衣服已來不及了,和珅只好穿著髒衣服進宮,見了乾隆帝哭訴自己受了劉墉的戲弄,求皇上替他作主。

乾隆見他這副狼狽相,既好笑又同情。

他知道他們二人素來不和,可這次人家是給你拜年,又怎能怪罪他呢?

和珅只好吃了啞巴虧。

又有一次,劉墉與和珅共同陪伴乾隆皇帝。

皇上知道和珅不是劉墉的對手,過去總吃劉墉的虧,今天正好閒著沒事,何不出點簡單的題目,先讓和珅回答,也好讓他挽回一點面子。

於是他問道:“和珅,你說天下什麼東西最肥,什麼東西最瘦?”

和珅仔細想了一下,因他對吃的東西最有研究,便回答說:“奴才以為羊尾巴最肥,羊霜霜最瘦。”乾隆問他為什麼?

和珅一本正經地答道:“萬歲爺您想啊,羊尾巴全是油,一點點肉都沒有,還不是最肥嗎?羊霜霜就是煮熟的羊血,一點點油水都沒有,當然是最瘦了。”

乾隆帝聽他說得有點道理,便轉過臉去問劉墉:“劉愛卿,你也來回答。”

劉墉毫不遲疑地朗聲答道:“皇上,臣以為秋天最肥,嚴冬最瘦。”

乾隆聽了他的回答感到很意外,也很新奇,不知有何說道,便問他為什麼?

劉墉胸有成竹地解釋道:“因為秋天是收成的日子,糧倉裡都裝滿了糧食,所以說最肥;嚴冬風雪交加,萬物蕭條,連草都不長,當然是最瘦了。”

乾隆帝心想還是劉墉站得高,看得遠,關心的是國家的富足,人民的疾苦,不得不點頭讚許。

接著又問和珅道:“你說什麼東西最大,什麼東西最小?”

和珅第一個回合輸給劉墉,這次更加小心謹慎,認真想了想答道:“奴才以為西瓜最大,芝麻最小。”

乾隆照例問他為什麼,他很得意地眉飛色舞地答道:“人們形容佔小便宜吃大虧,不是常說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嗎?所以西瓜最大,芝麻最小。”

乾隆誇他答得好,他更加得意忘形。

乾隆又轉臉看著劉墉,想聽聽他還有什麼可說。

不料劉墉因看到和珅那副得意的樣子,早已十分不滿,便加重語氣答道:“臣以為皇上最大,和珅最小。”

這個答案更出乾隆與和珅的意外,便問此話怎講。

劉墉字字珠璣地鄭重說:“皇上是一代明君,一國至尊,當然最大。至於和珅,人們背地裡都罵他是吹牛拍馬、貪贓枉法的小人,其人格不是最小嗎?”

和珅遭此抨擊如五雷轟頂,差點氣暈過去,臉一陣紅一陣白,結結巴巴只說出:“你、你……”

就什麼也說不出來了。

他望著皇上,企盼乾隆能替他解圍。

乾隆對他的所作所為也有所聞,知道劉墉說的不錯,也不便替他說好話。

乾隆心想,劉墉稱頌自己是一代明君,自然不能去包庇縱和珅這樣的小人啦,只好保持沉默。

這次和珅又被劉墉當面大大戲耍了一番,吃了一次更大的虧。

真實的劉羅鍋,是如何智鬥和珅的

有一年,山東七縣發生了公庫虧空案,乾隆帝派和珅、劉墉和公忠體國、不畏強權的御史錢灃三人前去清查。

當時,山東巡撫國泰是滿洲鑲白旗人,與和珅私交甚厚。

另一高官於易簡的父親,是當朝尚書于敏之的弟弟。

此案一查清,該二人都將受到懲處。

和珅到了山東後,便避開劉、錢二人,暗中進行串通,企圖在盤庫時偷天換日,矇混過關。

不料,劉、錢二人對和珅的為人有深刻的瞭解,知道他一定會搗鬼,早有所警惕。

他在盤庫時親臨現場,隨查隨封,使已查過的庫銀不能再移動,終於暴露出很多空銀箱,查清了虧空的確數,使和珅無法包庇。

劉墉、錢灃據實奏報朝廷,並彈劾了國泰和於易簡等有關官員。

乾隆據奏,將此二高官降三級處分,其餘各有關官員也視情節的不同受到應得的懲處。

這次和珅與劉墉共同辦案,又以和珅的失敗而告終。

資料來源

(1)《清代野史》第三輯,第323頁

(2)《清朝野史大觀》第三冊,卷六,第42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