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要怎么处理好这三大关系?

研学旅行形式多样,范围宽广,内容丰富。通过境外研学旅行,学生可以感受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地理、饮食特色等。这些异域文化可以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体悟国与国、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但这些体验并不具有必然的理性意义,如果缺乏针对性的指导,只能成为短时记忆,甚至可能产生理解偏差。因此,带着问题去发现、去思考,在研学旅行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研学旅行要怎么处理好这三大关系?

为达到研学旅行应有的目标和效果,需要妥善处理以下关系:

学生的身心发展与人身安全的关系

人身安全是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有所收获和身心发展的前提条件。研学旅行中应避免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构成损害。身体安全可通过旅途中的饮食、饮水、交通、住宿、医疗等方面得以保障,心理安全则比较复杂。学生每到一个地方由于人生地不熟,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一定的恐惧,如果有伤害事故的发生还会对学生的心理构成二次伤害。

所以,组织研学旅行要事先对学生进行人文地理、风俗习惯、语言行为等方面的环境教育,使学生对目的地有所了解,在心理上做好适应环境的准备;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增强防范意识,学会必要的自护自救技能;发挥学生集体的合力,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精神,及时发现不安全因素,有效排除事故隐患;落实学生安全管理责任机制,从预防和保护环节入手,杜绝伤害事故的发生。

研学旅行要怎么处理好这三大关系?

学校组织与社会参与的关系

政府部门、教育部门及相关的研学旅行机构,以及有明确研学旅行主题和教育目的的研学旅行活动组织方、提供教育旅游服务的旅行社等团体参与其中。这就容易出现责任的分解和责任边界的模糊。在此情况下,学生可能处于管理的真空地带,进而导致不良情况的发生。对此,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始终承担组织者的责任,任何社会其他部门的参与都需要依法检验其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使权利、义务、责任达成统一。同时,学校作为组织者还应与社会参与者依法签订必要的合同。

需要注意的是,研学旅行的组织方责任主体身份会以带队教师的身份体现,那么带队教师的数量和学生的数量应有适当的比例,使学生始终处于教师的可行能力范围内,防止学生脱离必要的教育、管理和保护。同时,带队教师还承担着对社会其他参与者的过程监督责任。因为合同的签订并不等于合同的履行,如果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出现任何违规行为,带队教师有权及时制止。

研学旅行要怎么处理好这三大关系?

境内研学旅行与境外研学旅行的关系

尽管境外研学对学生有着较大的吸引力,但它并不是研学旅行的最佳选择。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广阔的领土、众多的风景胜地和多民族的文化,境内研学也可以使学生收获颇丰。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而言,境内研学更加适合。因为境内的研学地点和交通工具选择空间较大,既可以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又可以适应学生的身体承受能力。

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身心发展的不断成熟和知识体系不断完善,研学旅行可以逐渐由境内转向境外。但这种转向也要兼顾学生的家庭情况、教育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校要灵活处理各种情况,使研学旅行体现应有的教育性。

研学旅行要怎么处理好这三大关系?

要想让研学活动有价值,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喜爱,还是要从研学旅行本身出发,处理好研学旅行行业发展的各种关系,从根本上提高研学旅行活动的质量,增加研学旅行的吸引力。


商务合作—微博:@李可为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