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祖师邱处机"一言止杀"大功德,崂山衣冠冢毁坏严重,无人问津

龙门祖师邱处机

作为海上第一名山,崂山道派众多,全真道诸派分支最盛,郝大通的华山派、孙不二的清净派、刘处玄的随山派,都在这里有一席之地,其中最显赫的无过于长春真人邱处机的龙门派遗存。

邱处机作为中国宗教史上的著名高道,不仅精于道家理念,而且能诗擅词,还会编写道家曲乐,《神雕侠侣》开篇的那首词,当然不一定是描写小龙女的,确是邱处机的遗作无疑。他的崂山之旅中,传道、授徒与创作是交互进行的,据考证,他在崂山期间,至今已发现的、确认出自邱道长手笔的有四十一首(诗40词1),分别散布于崂山的太清宫、白龙洞、上清宫、混元石等地。

龙门祖师邱处机

全真派的"臭道士",德高望重的掌教真人

金庸小说"神雕三曲"中,全真教被奉为天下武学正宗,虽然在王重阳之后,处事冷静平和的马钰接替了掌教位置,但是江湖上声名远播的却是长春真人邱处机。

《射雕英雄传》中,邱处机如此出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全身罩满了白雪,背上斜插一柄长剑,剑把上黄色丝条在风中左右飞扬,风雪满天,大步独行,实在气概非凡"。《神雕侠侣》中的丘道长,出现在师弟郝大通败于小龙女,将于自刎之时。书中写到,郝大通手中长剑被铜钱打掉,"只听墙外一人纵声长笑,说道'胜负乃是常事,若是打个败仗就得抹脖子,你师哥再有十八颗脑袋也都割完啦。'人随身至,邱处机手持长剑,从墙外跃了进来。"

真是宗师手笔,着墨不多,一个器宇豪迈的大侠形象跃然而出。这就是邱处机,他不是什么坏人,但却少有化外人的矜持,为人太过于狂妄,更像梁山好汉的草莽人物。用周伯通的话说,"我那七个师侄之中,邱处机功夫最高,我师哥却最不喜欢他,说他耽于钻研武学,荒废了道家的功夫。说什么学武的要猛进苦练,学道的却要淡泊率性,这两者颇不相容

。"

龙门祖师邱处机

北七真初次到访崂山,长春真人为山正名

众所周知,全真道派祖庭就在山东烟台的牟平,当时叫登州府宁海州,实际上王重阳在山东半岛传教的时间只有短短三年,大定九年(1169)秋,他带着邱、刘、谭、马四位弟子前往开封,不久仙逝。此后北七真各自传道,选择在山东、河北、陕西、河南等地开枝散叶。丹阳子马钰之后,刘处玄、邱处机先后担任掌教职务,以山东半岛为中心的传道继续开展。期间,邱处机曾经三次到访崂山,应当说,崂山道教之所以能有今天这样的名望和成就,与邱处机的到来密不可分。

大金明昌六年(1195),邱处机初次到访崂山,此时距朝廷查禁全真教,已经过去五个年头。崂山《太清宫志》中记载,当时"七真降临太清宫,讲道传玄,宏阐教义,道化大悟。"七真就是号称"全真七子"的北七真,或许行程仓促,七个师兄弟的崂山聚会,没有停留多少久即返回莱州昊天观,独有长生子刘处玄在此创建"随山派"。

邱祖此次崂山之行,留下诗文二十一首,并为崂山定名。此前,崂山被叫做"牢山",本意山势巍峨、牢不可破,邱处机以为"牢"有"囚困"之意,不佳,他登顶眺望,发现崂山像巨鳌伏于海上,"东莱即墨之牢山,三围大海,背负平川。巨石巍峨,群峰峭拔,真洞天福地、一方之胜境也",因将其改称"鳌山",并有诗赞曰,"牢山本即是鳌山,大海中心不可攀。上帝欲令修道果,故移仙迹近人间。"

龙门祖师邱处机

邱祖再次拜访崂山,广授门徒留下诗词四十一首

大金大安元年(1209),邱处机由莱阳借道胶西,二次南下崂山传道。他先后在太清宫、上清宫以及鹤山神清宫等地弘扬教法,为此留居数载。此次长居,邱道长广授门徒,留下诗词众多。

其中太清宫有诗十首,存于太清宫三皇殿后山石之上,落款有"栖霞长春子手书"字样,诗作时间为"庚寅上石"。按此推断,庚寅年为大金哀帝正大七年(1230),此时距邱祖仙逝已然四年,应当是太清道士为怀念邱祖所刻。

另有上清宫存诗十首,在玉皇殿西墙外混元石上,字面损毁,难以辨认。据《潘溪集》所录六首,诗前还有序言,记载"大安己已胶西醮罢,道众相邀再游鳌山,复留诗二十首。"这里的二十之数,应当包含了上面太清宫三皇殿后的十首。

在上清宫东面巨石上,更有邱祖存世词一首,曰《青玉案》,"乘舟共赴烟霞侣,策荆杖、寻高步,只上孤峰尖险处。长吟法曲,浩歌幽韵,响遏行云住。凭高目断周四顾,万壑千岩下无数。匝地洪波吞岛屿。三山不见,九霄凝望,似入均天去。

"根据词前他人代序,可以获知,此作系游览崂山南天门之际,有道士演奏《空洞步虚曲》,邱祖有感而作,时年已逾六旬。"南天门"三个苍劲大字,也是邱祖手迹,近年在考古中得以发现,淹没苍碧,幸而保留至今。

龙门祖师邱处机

邱祖远涉塞外,"一言止杀"受封天下道家掌教

至今崂山当地民众,还有在每年正月初一、十五和邱祖诞辰日到太清宫上香的传统,在太清宫的三皇殿外石墙上,还镶嵌着邱祖刻石两通,记载元太祖成吉思汗敕封邱处机掌管天下道教事物的圣旨全文。

时年大金宣宗兴定四年(1220)正月,邱真人时年七十有三,受成吉思汗诏命,带领弟子十八人,跟随宣召官员一起由潍县出发,一路北上历经艰难,于兴定六年(1222)秋九月,终于到达了成吉思汗行宫,两位中国历史上的伟人,坐而论道,成吉思汗所知的邱祖,是"已经三百岁的活神仙",见到邱祖精神矍铄,鹤发童颜,更加相信传闻是真,即向他请教延寿长生的诀窍。

邱处机的回答让人失望,他说"只有卫生之道,而无长生之药"。他悲天悯人,对成吉思汗宣讲"节欲以修身,爱民乃永国"的理念,治理国家应当"敬天爱民为本",并提出了"欲一天下者,必不嗜杀人"的长生诀。成吉思汗虽然没有得到延长生命的法门,却得到了治理天下的道理,他尊奉邱祖为神仙,主管天下道家教务,并颁赐圣旨两道,就是如今在三皇殿外的邱祖刻石。这些情节,都记录在邱真人弟子李志常所著的《长春真人西游记》中。

邱祖的劝说,极大减轻了蒙古军队对中原的杀戮和破坏,拯救生灵的功德得到民众赞扬,甚至超越他在宗教上的贡献。乾隆皇帝曾经称赞邱处机是"

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

龙门祖师邱处机

邱处机不愧道家高士,崂山为他留下衣冠冢

邱祖在崂山道士们心中堪比天地,因为他的到来,崂山才有了道家兴起和道宗兴盛,很多地方都能留存他的痕迹,上清宫附近的邱祖衣冠冢,就是最好的佐证。

据说,大金正大四年(1227),邱处机以八旬高龄,在北京白云观长春宫宝玄堂羽化,当日崂山上清宫也同时为他举行了法事,由专人到京请回衣冠,埋葬于山海之间。邱祖衣冠冢,在上清宫南约一里处。

上世纪六十年代,"丘祖冢"遭到严重破坏,封土被人扒开,石棺内随葬衣物被抛弃,不知去向。不过另有说法,石棺中原本空无一物。无论怎样,一处饱含文化内涵的历史地标,就此毁于一旦。对邱祖而言,这些激烈的行为,都不过是过眼浮云而已。

如今可见的邱祖冢,仅有土堆,及石棺一具,长约一米半,石棺积水,周围荒草丛生,后有崂山当地管理部门进行简易处理。不知地方文旅部门对此有无进一步保护措施和文化开发的计划。

龙门祖师邱处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