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副中心“前世今生”,從潞河到通州千里煙波,推動形成天津衛

通州區位於北京東南部,京杭大運河北端。

通州西臨朝陽區、大興區,北與順義區接壤,東隔潮白河與河北三河、大廠、香河相連,南和天津武清交界。

2015年7月11日,通州正式成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市屬行政事業單位整體或部分遷入,帶動約40萬人疏解至通州。

2019年1月11日,經國務院批准,北京市人民政府機關由東城區正義路2號搬遷至通州區運河東大街57號,自即日起正式在新址辦公。

北京副中心“前世今生”,從潞河到通州千里煙波,推動形成天津衛

自燕昭王開拓北疆以降,今通州地即屬漁陽郡。

王莽篡漢,改路縣名通路亭,屬通路郡。東漢建立後,改“路”為“潞”,始稱潞縣。

明洪武元年八月,徐達攻佔元大都,改名北平,並改元大都路曰北平府。同時省潞縣入通州,潞縣之名變成歷史地名。

據記載,今北京地區在秦漢時期有幾十座城,而今可覓蹤跡的不過七八處,通州路縣古城的不同在於,此城並未隨縣治變遷而廢棄,而是一直沿用至今,成為通州區歷史文脈延續的“活化石”。

通州自金代開始後的八百多年間,護衛與管理漕務成為其基本職能。

北京副中心“前世今生”,從潞河到通州千里煙波,推動形成天津衛

通州恰是北京東西軸線的收尾,京杭大運河的端頭,歷史上是倉儲漕運的重地、江南和塞北物資交通的樞紐。

歷史上,通州萬國朝拜,四方貢獻,是水陸進京必經之地。交通與貿易的發展促進了通州經濟的繁榮和興旺,享有“一京(北京)、二衛(天津)、三通州”之稱。

光緒二十六年後,京津鐵路通車,南北漕糧完全停運。作為封建統治中心的經濟命脈逐步建立並完善起來的漕運制度,從此變成了歷史陳跡。

其實,歷史上的通州一直就有著“副中心”的優勢,它是北京城的重要依託。通州離不開北京,北京也離不開通州。

“一支塔影認通州。”燃燈塔矗立在大運河的北端,是京門通州的標誌性建築。此塔遼建明修,高約四十五丈,十三層密簷,建築結構和塔上精美的佛像雕刻。

“一支塔影認通州”,它認的不只是通州,更是京城。

北京副中心“前世今生”,從潞河到通州千里煙波,推動形成天津衛

據記載,漕運發達時期,從天津到通州的北運河上每年要承載2萬艘運糧的漕船,官兵12萬人次,連同商船共3萬艘。水道的開通使小小的直沽寨很快發展成了遠近聞名的天津衛。

現在的通州有運河文化廣場,左右各有高大的帆船雕塑造型,彷彿鼓風而動。河邊修建千年步道,主路鋪展著約226米長的花崗岩石雕,以歷史年代為主線,選取了大運河歷史中最重要的14件大事,名為“千年運河”,直觀形象地展示出運河的歷史風貌。

運河廣場南面有古運河碼頭遺址,登牌樓,看聯匾,一匾書“水陸要衝”,聯曰“五雲天咫尺,四海地咽喉”;一匾書“萬艘雲集”,聯曰“南來粳稻千帆夕,北去風沙萬里秋”。

運河漕運,國脈所繫。坐擁明、清兩代南北水運幹線,通州遂成京東交通要道,漕運倉儲重地。

運河全長約1797公里,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起了巨大作用,是僅次於長江的中國第二條黃金水道。

在九曲迴環的歷史長河中,每年有上萬艘船隻在運河碼頭裝卸,形成了通州八景之一的“萬舟駢集”景觀。

由運河帶動起來的通州,曾經極度地繁榮興旺,潞河書院裡鴻儒往來,周圍廟宇裡香火不斷,於是就有了“乃九重肘腋之上流,六國咽喉之雄鎮”的美譽。

北京副中心“前世今生”,從潞河到通州千里煙波,推動形成天津衛

上碼頭,經糧倉,繞酒肆,過客店,在北京八大樓之首的東興樓,可以領略到乾隆皇帝東陵祭祖,途徑通州在此登樓小歇觀景,吟出“也應併入謝家詩”詩句。

作為地球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中國唯一南北走向的長河,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

運河開鑿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漕運,漕運是封建王朝的生命支持與動力供應系統,維持王朝的生命延續。由於海運的海盜、風浪等問題難以解決,運河水運當為首選。

隋朝以後的歷朝歷代,至清朝後期,無論是大一統時期政權,還是分裂時期的政權,都注重運河的疏鑿與完善,其動機無外乎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充分利用運河漕運。

千年的運河,千年的明月,千年的通州漕運。千年的天空時晴時雨,千年的草木有枯有榮,唯有千年的漕運華章氣貫長虹。

1842年,英軍在鴉片戰爭中決勝一戰,就是奪取京杭大運河與長江交匯處的鎮江,封鎖漕運,迫使道光皇帝不得不作出求和的決定,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

北京副中心“前世今生”,從潞河到通州千里煙波,推動形成天津衛

雄壯而悲涼的五河匯流,化成千古絕唱。歸於孤寂的通州,與京都鬧市相對無言。

1855年黃河改道後,運河山東段逐漸淤廢,漕運改經海路。半個世紀過後,津浦鐵路全線通車,通州漕運以及京杭大運河沿線城市的地位一落千丈。

爭奪江山的豪傑隨江山興廢,寄情天地的赤子與天地存亡。運河浩蕩淘不走巍然的中流砥柱,無淚固守的尊嚴值得未來的我們深情眷顧。

1988年底,建成的運河和錢塘江溝通工程已將江、河、海銜接起來。

依古城流過的河水面浮著霧靄,平添了些許浪漫的品質,柔風在林中徘徊,相伴懷古的幽情。在交通運輸十分發達的今天,我們還要不要水運,我們還要不要運河?

遺世獨立的漕運,憑虛御風的通州,又要去追逐它夢中的流水行雲了。

新時代的如椽之筆,再次從貫通南北的古戰場劃過。豪氣在那瞬間逼近,照亮了語言。當今決策者的蓋世才氣,驚呆了歷代狷狂之士的眼睛。

北京副中心“前世今生”,從潞河到通州千里煙波,推動形成天津衛

隨著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的推進,通州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並煥發新的生機。

​運河是中國的驕傲,是通州的符號。“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通州就是貫通南北的大運河,當前的通州因躋身環渤海經濟圈中的核心樞紐部位崢嶸而輝煌。

煙雨洇染著通州,像丹青洇染絹綃。永定河、潮白河沖積洪積平原上,運河蜿蜒,勢若游龍;潮白河碧波千頃,漁歌唱晚。三河三路兩側百米綠色通道頗為壯觀,形成天然生態屏障。

驚濤拍岸,運河風生水起;亂石穿空,通州寵辱皆忘。任一江春水沿著文字的階梯昇華,苦難是一種宿命,而永恆不需要證明。

通州運河,成就了文化奇觀。因為運河,通州曾跌入歷史的井底;同樣因為運河,通州又攀上時代的巔峰。絕世的中國夢,讓一個鳳凰涅槃之地,再度萬樹繁花,又演千年爛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