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以“出走”相要挟怎么办

孩子以“出走”相要挟怎么办

小爱就是当下美好的感觉,大爱就是未来美好的感觉!

爱分为小爱与大爱,害也分为小害与大害。小爱指当下快乐幸福的感觉,小害则是当下心里特别难受;大爱指未来三五年也许是更长时间,关平孩子一生的美好感觉,大害则是未来痛苦的感觉。

大爱往往会给人带来当下的痛苦,给人带来当下的小害:但是这些小害累积成了能量,最终会带着孩子进入舒适区,小害就慢慢地演变成大爱,而我们对孩子的规矩和约束,看似小害,实则大爱。

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的事,然而,我们对孩子的爱到底是害还是爱呢?

中国式的教育模式有四种:

第一,从小爱到大害。父母总是宠溺孩子,总想让孩子时时快乐,放任他,结果小爱让孩子不思进取,沉溺于玩乐,一事无成,最后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工作,孩子成了啃老族,父母悔之晚矣。小爱变成了大害,小爱给得太多会导致孩子没有能力走向社会,这种教育类型就是溺爱型。

第二,从小害到大爱。父母严格要求孩子,从行为举止、学习兴趣各方面施加压力,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逼孩子每天学习8小时、10小时。重压之下孩子从小练就一身本领,孩子成才了,但孩子几乎没有快乐的童年,长大后对人也会更加苛求,这种类型叫缺爱型。

第三,从小害到大害。当孩子在小害侵扰下实在承受不了的时候,心态最容易发生变化。小害过量,孩子变态。父母不懂爱,不能给孩子美好感受,一味地逼迫,爱变害,害更害。这是摧残型或错爱型。

第四,从小爱到大爱。既要在当下避免小害,又要确保未来不至于演变成大害。如果完全避免小害,孩子就不会有痛苦。然而,不经历痛苦,哪儿来未来的成功与幸福快乐呢?很多能力都是在痛苦中练就的。方法很简单,小害之前先小爱,小爱多给些,小害少给些。于是,小害练就能力:小爱给予感觉。在小爱的包裹下,孩子会忽略掉那些不愉快的小害;心灵不容易受到伤害。这样既有小害的促进,又有小爱的甜蜜,更有充满大爱的未来。

孩子将在一个阴阳有序的环境中走好快乐的人生之路,爱回到了理性的世界,小爱与大爱理性配合,凡事有度,人生无误。我们将之称为真爱型或会爱型。

冬冬妈说,5岁的儿子冬冬想吃雪糕但没给他买,他就哭喊着:“你不给我买雪糕,我就要出走,让你们找不到我,让你们伤心……”妈妈说:“明天给你买,行不?”孩子说:“不行,就要现在买!你们让我伤心,我也要让你们伤心……”妈妈说孩子经常这样哭闹,实在没办法就只好给他买,下回他又照旧,妈妈不想再这样下去,如果有一天买不起他所要的东西怎么办?

平日看到别的小朋友有什么,他就缠着妈妈要,去超市看到喜欢吃的、喜欢玩的也非要买下来,如果不买,就旁若无人地大声哭闹,怎么哄劝都不行,除非满足他。也因为这样,妈妈不敢带他去人多热闹的地方,生怕他又躺地上哭叫,让自己难堪尴尬,无所适从。

妈妈怕孩子哭是直接原因。当孩子第一次想要东西没有得到满足时,经过哭闹,家长很快满足了他。一次又一次后,孩子自然总结出经验:哭闹可以得到想要的东西。慢慢就会形成孩子用哭闹、说狠话的方式来威胁、控制家长,家长只好妥协,完全让孩子牵着鼻子走,失去了家长的权威和管教的责任。

是什么原因让家长听不得孩子哭呢?

(1)怕孩子的哭声吸引别人围观或注意,家长感觉很没面子,害怕别人取笑自己管不了孩子,没能力。

(2)听到孩子哭,家长心里烦躁、慌张、害怕、不安,这种感觉让家长想尽快摆脱这种状况,于是很快答应孩子的要求,制止哭闹。

(3)孩子的哭声太吵,家长担心影响别人。

(4)家庭教育模式是根本原因。冬冬爸脾气急躁,家里吵闹不断。孩子稍微慢点,就打屁股,说话较粗暴,缺乏耐心。每当这个时候,妈妈就会出面护着孩子,时间久了,孩子对妈妈产生较大的依赖,不高兴的时候不会说出来,只是抹着眼泪哭,这样让妈妈很受不了,于是轻易就满足孩子。

孩子在爸爸简单粗暴的教养方式下,没有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的愿望,孩子屈从于家长的权威,感觉很委屈,得不到家长的尊重和理解,自然容易以哭这种方式呈现出来,实则渴望得到关注和重视。

遇到这种情况,解决办法如下:

首先,家长心态要保持平和,不能被孩子的负面情绪所激怒。当孩子无理取闹,大哭大叫时,家长要静下心来想想孩子这时候在想些什么。当家长跳出孩子制造的情绪氛围时,就能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理性。可以通过深呼吸来调节情绪,从而冷静地面对孩子。

只有当家长心平气静的时候,才能够恢复理智,找到解决办法。如果家长这时被孩子激怒,情绪爆发出来,不仅给孩子制造了恐惧感,带来不安全感,对解决事情也不利。

其次,要接纳孩子的情绪,让孩子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家长要认真聆听孩子的想法,理解、体谅孩子当下的感觉,那个引起孩子不快的事情也许在家长眼里算不得什么,可是在孩子心里就是大事。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表达,让别人了解他的需求。可以询问孩子当下的情绪,是生气还是难过。要允许孩子表达情绪,让孩子学习识别自己的情绪,帮助孩子找到情绪的出口。通过耐心倾听,孩子的感受被家长深深理解后,他的情绪就会平静下来,这时再说出一些要求和界限,孩子接受起来就相对容易了。

孩子情绪不佳时,家长的理解和倾听,能让孩子对家长产生信任,发展出融洽而亲密的亲子关系,了解孩子所思所想,知道孩子的心理动态,而不仅仅是家长的压制和权威。

最后,在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前提下,协商规矩。家长要给孩子立一些规矩,让孩子知道有些事情可以做,有些不可以。这些规矩的建立,要和孩子一起商量来完成,在孩子同意的情况下建立,这样孩子能得到尊重,亲自参与规则的制订,也就更愿意去遵守。这个过程能

让孩子感觉是自觉自愿,而不是被家长强迫,孩子能找到自主性。

对孩子制订规矩,让孩子懂得界限的制约,是对他的保护,让他更加明确哪些是安全的,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安全或会损害别人利益,是不能做的。规则要有弹性,要根据孩子年龄和条件的变化,进行合理地调整。比如冬冬妈妈,可以跟孩子商量一个月或一周可以买哪些东西,哪些不能赛,这些要求要在外出之前就商定好,如果孩子能够接受这种延迟满足,是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的,能让孩子从小懂得秩序和自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