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隆:電光照亮脫貧路 彝家堂屋新標配

人民網-貴州頻道

“我們搬遷進城住一年多了,這裡夜晚和白天一樣,路燈很亮,遊客多,很熱鬧,我們已習慣了這裡的生活,感謝國家易地扶貧搬遷的好政策......”在貴州晴隆縣阿妹戚託小鎮的牛頭山上,新居民馮正才老人感動地說。

三寶彝族鄉,原地處貴州晴隆縣東南部,是晴隆海拔最高的一個彝苗鄉鎮,是全省20個極度貧困鄉鎮之一,人口不足6000人,貧困發生率高達57.9%。2015年底,貴州啟動大規模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三寶彝族鄉被列入整鄉搬遷。

截止2020年初,三寶彝族鄉的農戶住進縣城的阿妹戚託小鎮,從此,該鄉彝族同胞徹底從封閉落後的民族山村解放出來,順著國家脫貧攻堅戰略一路發展,擺脫了貧困,跟上了時代發展的步伐。

“記得小時候三寶公路不通,從鄰近的雞場鎮運送物資都需要靠馬馱、人背,一個來回就天黑了,那時候地方小水電供電不穩,回來天黑就燒柴火照明、煮飯,然後就睡覺了。”該鄉鎮居民陳代權這樣說。

從前的三寶鄉,由於地處深山裡,鄉政府都沒有通公路,所有的進出物資都要到幾十公里的雞場鎮購買,並且還是人背馬馱,腳力好的成年人到雞場鎮一趟也需走一天,生活在這裡的大部份彝族和苗族群眾,條件十分艱苦,生活都在貧困線以下。

“我們原來的三寶彝族鄉,習慣於刀耕火種,封閉落後,生產力低,種糧食只夠半年吃。半年要用樹木、牲畜、山菌等到街上換米吃,衣服是自已用織麻布縫的,很多老年人都沒見過電燈和家用電器。”搬進阿妹戚託小鎮一年多的居民金忠雲自豪地說。“現在國家政策好,異地扶貧搬遷讓我們走出深山,成為縣城的居民,水電路很方便,政府部門給我們家家戶戶標配了熱水器、洗衣機、電冰箱、電池爐等家用電器,現在遊客越來越多,我們有門面都可以做生意,日子越老越好起來了。”在他們心裡,對今年實現“脫貧摘帽,過上好日子”充滿信心。

阿妹戚託小鎮位於晴隆縣城近郊,一片依山而建的具有彝苗特色的精美民居,這是安置三寶鄉搬遷群眾的新家園,取名為“阿妹戚託小鎮”,2019年被列入國家AAA級旅遊景區。阿妹戚託,是彝族的一種傳統婚嫁舞蹈,發源於三寶鄉。

自實施脫貧攻堅以來,阿妹戚託小鎮把發展特色民族旅遊產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作為脫貧攻堅的主要途徑,給新居民帶來了發展機遇。

此外,阿妹戚託小鎮依託南方電網可靠電源的優勢,有新居民開起了電動機床生產民族刺繡服飾,發展彝族文化產品,為小鎮開啟了脫貧路、鋪了致富路。

“以前我們都是純手工刺繡做衣服,繡工好的的人也要二三年做一套,現在我們用電生產,一個月可成批成產幾十套,到縣城供電穩定,什麼生意都好做多了。”繡娘王梅如是說。

小鎮開工建設以來,南方電網貴州晴隆供電局就以極高的政治站位提供供電服務,提前介入、及時跟進、優化舉措,除了投資191萬元建設小鎮專線,還建立小鎮供電便民服務點,為老百姓和施工單位開通用電報裝綠色通道,為遷出群眾“搬得出、住得下、有事做、能致富”提供堅實的電力支撐。

電力不僅服務民生,還服務經濟發展。在優質供電的助推下,如今已經有30餘家個體戶、作坊、企業入駐小鎮,不僅帶動貧困戶就業,也給小鎮帶來了活力。

“供電是最基本的民生工程,絕對不能讓供電拖住扶貧的後腿,應該讓電成為吸引老百姓搬進來的原因。”晴隆供電局黨委書記、執行董事冉隆金說。

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深入,彝族群眾的認識提高了,思想解放了,跟進了新時代,走上了搬遷脫貧發展道路。

如今阿妹戚託小鎮,一排排獨具民族風情、雕欄花窗、古色古香的民居和秀美大氣的都市環境,處處呈現著盎然生機和蓬勃朝氣,“搬出文化、留住鄉愁”,正是這個小鎮的真實寫照。

“每次外出回家,打看門見到家裡亮堂堂,滿屋都是家用電器,我就像在做夢一樣,我們終於過上了好日子。”阿妹戚託小鎮的新市民楊正雄取下牆上原三寶鄉老房子照片給筆者看後很有感觸地說。(盧關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