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萬斤“非遺大米”滯銷,在東西部扶貧協作下——苗寨老楊的眉頭舒展了

陽春三月,早稻播種忙。貴州黔山深處,一片佔地900多畝的古石梯田上,頭戴氈帽、卷著褲腿的苗民們,正躬著身子窩在田間,左手捧苗、右手插秧,忙著搶農時。

這些產自“且蘭古都”——黃平縣的古稻來頭不小:憑著古老的自然農耕法,不施一顆化肥、不打一滴農藥,2019年成功申遺,不僅成了“網紅”,更暢銷省外。

然而,一場始料未及的疫情,給剛剛脫貧出列的黃平山區帶來不小考驗:以往每天忙著微信接單、發貨的半山古稻種養殖合作社負責人楊華,發現找他“帶貨”的人越來越少。更要命的是快遞停運,卡斷了古稻“出山”路。

“新米變陳米,難賣先不說,眼下村民沒了收入,春種購苗、小孩上學都很難!”4萬斤稻米滯銷,讓這位年過半百的致富帶頭人眉頭緊皺。同樣焦慮的,還有村裡亟需花錢看病、應付日常開支的多家貧困戶。

楊華所在的黃平縣重安鎮半山村,是座古色古香的苗寨,坐落在海拔1200米的牛島坡山腰。早些年,村裡憑著獨有的祭祀、春耕活動,引來不少遊客。

瞄準商機的楊華成立農旅公司,不僅逢人就加好友,推銷稻米做起“微商”,更以“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帶動村民種植非遺古稻米脫貧致富,乾的有聲有色。

突如其來的疫情,成了擋在這座山村奔小康路上的“攔路虎”。沒轍的楊華找到縣政府,倒起了苦水。

聽聞此情,農行掛職幹部、黃平副縣長李建平當機立斷,撥通了浙江農行派駐黃平定點扶貧工作組組長張志永的電話。張志永迅速協調,農行很快拿出對策:把4萬斤滯銷稻米買下來!

3天后的3月25日,浙江農行以消費扶貧方式,與半山古稻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簽訂了48萬元採購協議。沒曾想,一個新的難題又擺在了楊華面前,他再次皺起眉頭:原來,一次性收購苗民4萬斤稻米需要幾十萬資金,一時拿不出。後續加工、包裝一環扣一環,時間不等人,怎麼辦?

得知這一情況,浙江農行協調黃平當地,利用貴州農行創新推出的“脫貧攻堅鞏固提升e貸”,為合作社迅速放貸20萬元,解決了稻米收購的資金難題。

“‘非遺大米’要想走出大山、走向全國,必須擦亮品牌,加工、包裝都要改頭換面。”當發現古稻米沒有註冊商標,包裝普通、加工粗糙時,農行派駐黃平定點扶貧工作組現場提出建議。

說幹就幹。由於苗民語言溝通不暢,工作組協助從上海、貴陽等地聯繫定製了包裝袋,並在鎮上找了處閒置場地,方便合作社進一步深加工。同時,又幫忙聯繫部分已復工物流公司,再次打通了古稻“出山”運輸通道。

“下一步打算申請辦廠,把這些經驗用起來,讓‘古稻’品牌真正做大!”看著一袋袋稻米裝車,楊華緊皺的眉頭終於舒展開來。在他身後,臨時搭建的流水線轟隆作響,工人們埋頭篩選、包裝、壓縮,一個全新的致富模式正呼之欲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