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紂王真的像《封神榜》中那麼不堪嗎?

帝辛,子姓,名受,是中國商朝最後一位君主,帝乙少子,諡號紂,後世人們多稱為商紂王。在大家的印象中,紂王就如同《封神榜》中描述的那樣,荒淫無道,沉迷於酒池肉林,濫殺無辜,可實際上並不是如此。

司馬遷《史記》曾這樣記載:“帝辛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皇甫謐《帝王世紀》也寫道:“帝辛能倒曳九牛,撫梁易柱”,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紂王智力過人,力大無窮,也正是如此他也身受父親帝乙的喜愛。

歷史上的紂王真的像《封神榜》中那麼不堪嗎?

紂王繼位之時,當時的商朝已經處於內憂外患之中,除了內部奴隸主貴族及貴族與奴隸之間矛盾尖銳,還有外部商朝對各諸侯國控制的薄弱,各諸侯國早出異心,東夷各族的叛亂,紂王開始勵精圖治,進行改革,四處征戰。

歷史上的紂王真的像《封神榜》中那麼不堪嗎?

對於內部,他進行改革,打擊保守的貴族勢力,肅清王族異己分子,比如殺比干、囚箕子、逐微子,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鞏固王權,並不是寵信妲己弒殺大臣。同時不拘一格的選拔人才,提拔外來逃臣中的飛廉、惡來為將,二人也不負眾望,在紂王敗亡後,二人也忠心耿耿,與西周交戰而死。對外不斷的征戰,首先大搜於黎,伐有蘇,獲妲己,震懾西周,後囚禁姬昌,剪除西部威脅。然後開始征討東夷各族,商與東夷之戰是一場漫長的、消耗極大的苦戰,經數十年方決出勝負,使得商不再遭受東夷各族的侵擾,也開疆擴土,使得商朝的疆域到達了今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沿海等地帶。

歷史上的紂王真的像《封神榜》中那麼不堪嗎?

在紂王征討各方時,此時的西周也經過兩代人的努力,吞併了不少部族,實力大增,於是趁商朝兵力受損嚴重,主力在東夷未歸的機會,兩國決戰與牧野。紂王由於兩線作戰,兵力不足,裝備了大量的俘虜、奴隸,在關鍵時刻他們的倒戈,使得商軍大敗,紂王與妲己自焚於鹿臺。

歷史上的紂王真的像《封神榜》中那麼不堪嗎?

所謂“成王敗寇”,姬發及後來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對紂王進行抹黑,說他荒淫無道,寵信妲己,濫殺無辜,酒池肉林等,春秋之後更甚。

其實早在春秋之時子貢就懷疑說道:“帝辛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簡言之就是人們把所有的罪惡都歸於紂王。天朝的太祖也說過:“把紂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壞人是錯誤的,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帝辛伐徐州之夷,打了勝仗,但損失很大,俘虜太多,消化不了。他的俘虜政策做得不大好,周武王乘虛進攻,大批俘虜倒戈,結果商朝亡了國。”

歷史上的紂王真的像《封神榜》中那麼不堪嗎?

總之紂王可能好大喜功,淫逸奢侈,大興宮殿,可是並不能去否認他的功績,他的開疆擴土第一次使得疆域到達東部沿海,而且促進了當時中原先進文化傳播和民族融合,並不是《封神榜》描述的那種形象,畢竟往往史書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日常有趣更新,請多多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