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描寫下的社會與形象及思想上的矛盾性

導語:《西遊記》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除此之外,他還是我國文學史上成就最高的神魔小說。不管是電視劇還是動畫片,相信大家都看過他,那麼《西遊記》究竟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呢?

如果說他只講述了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那麼他絕對不可能成為我國的四大名著的。作者的文學創作會受到社會與個人經歷的影響,而《西遊記》則是作者生活的那個年代神魔化的縮影。

《西遊記》中的故事,可以分成三個大的主線情節,第一個部分講述了大鬧天宮,接下來的部分是唐僧取經的原因,最後才是西天取經的經過。雖然說是四大名著,但是他也是存在一些缺陷的。

《西遊記》中的社會

《西遊記》完成創作的時間是明朝中後期,這個時期正是封建社會的晚期,資本主義開始在我國萌芽。當時的社會十分黑暗,統治者昏庸無能,武宗沉迷於美色與財富,朝堂之中,宦官專政,特務橫行。

武宗之後,明世宗也對朝政不是特別上心,反而迷信宗教,導致嚴嵩父子掌權的時間高達二十幾年之久。在嚴嵩統治明朝的這二十幾年裡,他們貪贓枉法,賢臣遭到破壞,百姓流離失所。

《西遊記》描寫下的社會與形象及思想上的矛盾性

明世宗

吳承恩在創作《西遊記》時,使用了幻想的形式還有象徵的手法,將現實生活中的矛盾使用了折射的方式進行描寫反映,使得這部小說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西遊記》描寫下的社會與形象及思想上的矛盾性

吳承恩

我們可以發現《西遊記》中的天宮,等級森嚴,而玉皇大帝作為天宮的最高統治者,雖然表面上看起來至高無上,實際上卻是色厲內茬。為了維護他的統治,他幾次派人捉拿孫悟空,可是每一次都被孫悟空打得很慘。

《西遊記》描寫下的社會與形象及思想上的矛盾性

玉皇大帝

在採取暴力手段無法達到目的之後,玉皇大帝就改變了策略,使用安撫招降的手段。而值得我們注意和深思的是,吳承恩這麼寫是有著很深刻的社會原因的,因為

安撫正是統治者為了對付農民起義,而經常使用到的一種手段。在《水滸傳》中,統治者對於宋江採取的措施也是招安的方法。

《西遊記》描寫下的社會與形象及思想上的矛盾性

宋江

可是在招降的手段也無法達到目的之後,玉皇大帝只能選擇求助他人,也就是《西遊記》中的如來佛祖。從這個情節上,我們可以天庭外強中乾的本質,這也正是封建社會晚期的特徵。

而雷音寺雖然看起來莊嚴聖潔,但是實際上暗地裡也充滿銅臭味。就比如迦葉竟然像唐僧等人索要"人事"費用,因為沒有給這個費用,只拿到了無字經書。而佛祖知道這件事後,還為這個行為進行辯護。而這表現的是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時代特徵。

《西遊記》描寫下的社會與形象及思想上的矛盾性

雷音寺

小說中的陰曹地府,同樣也藏滿了汙垢。崔鈺是先帝之臣,在唐太宗來到地府時,他竟然接受了魏徵的請求,私自修改了生死簿,讓唐太宗得到了二十年的陽壽。

作者在小說中安排了九個國家,我們可以發現這些國家的情況與明朝社會是具有一定相似性的。作者還通過描寫妖魔鬼怪橫行的場景,揭露了導致這種混亂的原因-----統治者的昏庸荒淫、朝政的腐敗黑暗。

就比如比丘國,比丘國的統治者愛上了女妖,就一直寵幸她,對後宮的妃嬪採取了無視的態度。他還聽信了妖道的說法,認為使用一千多個小孩子的心肝做藥可以治病。

《西遊記》描寫下的社會與形象及思想上的矛盾性

比丘國女妖

小說中描寫到的妖魔,象徵自然災害的數量其實很少,大部分都象徵了社會上為非作歹的惡勢力。這些妖魔甚至還和神仙佛祖有著密切的聯繫,他們是在神佛管教不嚴的情況下私自下凡的,有的妖魔還被庇佑。而這些正是在明代統治階級保護下,各種黑暗勢力橫行的現實社會的縮影。

在這樣的社會中,人民生活的情況可想而知,而這些描寫也融入了作者本人的體驗。《西遊記》中的很多故事雖然是虛構的,但是穿過現象看本質,我們卻能發現作者描寫的內涵是真實而深刻的。

《西遊記》中的人物形象

《西遊記》雖然是一個宗教故事,但是在作者的改編下,卻成為了一個為了理想而不斷奮鬥的故事,而作者正是通過人物形象的塑造來體現這個主題的。在小說中,最成功的形象並不是西天取經的唐僧,而是孫悟空。

《西遊記》描寫下的社會與形象及思想上的矛盾性

哈努曼

關於孫悟空形象的說法有三種。魯迅認為孫悟空的原型是李公佐《古嶽瀆經》中的無支祁,因為他們的神態、命運都有相似之處。胡適、鄭振鐸等人則認為,孫悟空的原型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哈努曼。最後一種說法,則認為孫悟空的形象是中華民族審美理想和價值觀念的結合體。

孫悟空最鮮明的個性特徵是藐視權威,追求平等自由和個性解放。首先,他學到本領後就不滿足於在花果山稱王,而要求與玉皇大帝平起平坐,面對十萬天兵天將也毫不畏懼,憑藉一身本領就鬧得天庭天翻地覆。在他的身上,凝聚著古代人民想要擺脫束縛,掌握自身命運的願望。

《西遊記》描寫下的社會與形象及思想上的矛盾性

孫悟空

而孫悟空大鬧天宮的目的不僅是為了他自己,也是為了讓猴子猴孫們的生存更加地自由平等,在最開始,他的理想還比較地狹窄。但是到了取經之後,他的理想得到了昇華。也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嫉惡如仇、敢於鬥爭、正直無私等等的英雄性格得到了展現和完善。

在西行取經途中,他對於邪惡勢力的鬥爭,這是他反抗精神的完善與發展,這也是他最主要的性格特徵。這些妖魔都具有各自的本領,而孫悟空要想戰勝他們也不是輕鬆就能做到的,甚至要承受很多的風險和為難。就連孫悟空的鬥爭都如此的艱難,更不要說在封建社會下,農民們的反抗是如何艱難了。

孫悟空還是一個善於鬥爭的形象。首先,他能夠看穿現實中的假象與偽裝,保持這清新的頭腦。如面對白骨精的幾次變化,都能被他一一識破。不僅如此,哪怕他被唐僧驅逐,遭受到了無數的委屈,可是當知道師傅有難時,他仍然會奮不顧身地去救唐僧,這表現了他顧全大局的無私品質。

《西遊記》描寫下的社會與形象及思想上的矛盾性

孫悟空

他的善於鬥爭還表現在,他與邪惡勢力進行鬥爭,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搞清楚妖魔的底細後,擅長使用針對性的辦法。這表現了他足智多謀、聰敏機警的性格特徵。

但是孫悟空並不是一個完美的人物形象,他也有很多的缺點,比如心高氣傲、逞強好勝等等。可是這些缺點卻顯得孫悟空這個形象更加地真實,一個完美的人物形象只會讓人感到虛假還有充滿距離感。

《西遊記》思想上的矛盾性

《西遊記》中存在著宗教與世俗的矛盾,還有宣揚宗教與批判宗教的矛盾。這是因為西天取經的情節是起源於宗教故事的,雖然宗教色彩已經被淡化,但是不可能完全沒有。

《西遊記》反映了人民群眾的願望和理想,作者對於孫悟空叛逆的性格還有鬥爭的精神,是持支持歌頌的態度的,但是另一方面,他又借唐僧表達了對於封建社會下等級制度和倫理綱常的肯定。

尤其是緊箍咒的存在,更是對孫悟空思想與行動的一種壓制。這也體現出了封建社會中的反抗鬥爭都擺脫不了倫理綱常的束縛,最後只能以失敗而告終。這也體現了吳承恩思想上的矛盾性。

不僅如此,吳承恩對於宗教的態度也是十分矛盾的,他一方面對佛教持有宣揚與崇拜的態度,但是另一方面又對佛教進行了諷刺揭露。如他將如來佛祖形成了一個貪婪的財主形象,但是又將雷音寺描寫得神聖莊嚴。

《西遊記》描寫下的社會與形象及思想上的矛盾性

如來佛祖

除此之外,作者還在宣揚三教合一和崇佛抑道上面表現出了矛盾性。唐僧最開始是個儒生,後來才成為了高僧,這是封建社會的實際情況。孫悟空在皈依佛教之前,是道教的神,這樣的描寫正是三教合一的體現。

《西遊記》中又存在著揚佛抑道的傾向,比如揭露了道教信徒的醜惡行為,斥責了道教法術的荒誕。吳承恩會產生這樣的思想傾向,主要是由於在明朝晚期,統治者迷信道教,從而導致了社會的腐敗黑暗。

結語:《西遊記》中所表現出來的思想矛盾,主要是由於封建社會對於思想的影響。孫悟空形象的塑造,表現了吳承恩對於反抗精神的讚美,也表現了他對於封建社會的不滿,但是卻又無法擺脫封建制度的束縛。

在藝術特色方面,《西遊記》具有寓莊於諧的特點,在故事情節、形象塑造等方面,都滲透了作者遊戲筆墨的運用。通過描寫,使得《西遊記》中的神魔和凡人的界限被淡化,故事情節顯得比較真實生動。

《西遊記》描寫下的社會與形象及思想上的矛盾性

沙僧

在藝術上,《西遊記》也存在著一些缺陷。比如九九八十一難中,有很多的情節過於庸俗,沒有任何作用,比如唐僧誤喝母子河水而懷胎的情節。在人物塑造上,孫悟空這個形象具體生動,可是唐僧、沙僧等人的形象則比較的單薄平面。

參考書籍:

郭預衡《中國古代文學史》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