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须生”余为首

“四大须生”余为首


谭鑫培去世后,继承“谭派”唱腔的代表人物当数余叔岩。余叔岩以丰富的演唱技巧进一步发展了“谭派”艺术,被称为“新谭派”,社会上公认他是谭鑫培以后的老生首席人物、余叔岩出身梨园世家,祖父是老生“前三杰”之一的余三胜,父亲余紫云也是著名旦角,他初登台时用的艺名是“小小余三胜”。    因为倾慕谭鑫培的艺术,辛亥革命以后,余叔岩经人介绍得以拜谭鑫培为师,进入师门学习“谭派”。    当时的风气,凡好角都不肯授徒:谭鑫培虽然艺术上堪称一代宗师,但在传授技艺方面,却显得非常保守和吝啬。他连自己的儿子谭小培都没有好好教过,怎么会认真地教余叔岩呢?   余叔岩进师门后,为了学得艺术,显得恭谨而勤快,每天很早就起来洒扫庭院,晚上虽至深夜,仍然趋前随后.服侍老师就寝后才休息,就这样,年复一年小心翼翼地侍奉先生,可是谭鑫培对他却总是言不及“艺”,甚至还对人说:“他配学戏吗?”    若是换了一个人,早就泄气打退堂鼓了,可是余叔岩却依然如故,侍奉尊敬师傅如常,在长久等待后,谭鑫培勉强教了他一出《太平桥》和《失街亭》。余叔岩平时不能随便问艺,学习进展太慢、于是他就另想办法.每当潭鑫培演出。他就购票前去观看,细心揣摩。私下里下苦功专研。此外,还向“谭派“名琴师、研究“谭派”的陈彦衡请教,井请曾与谭鑫培配戏的陈德霖、钱金福,王长林等人给自己说戏。    暗地里下功夫外,就是要设法从师傅嘴里“掏真经“。余叔岩陪伴师傅,经常乘他高兴的时候,把平时积累的问题提出来,谭鑫培兴致来了,也会拿着烟枪比比划划地说一通,由于余叔岩平时留心,时时揣摩,所以经常是茅塞顿开,一点就通。“功夫不负苦心人”,余叔岩就这样慢慢地掌握了许多“谭派”名剧的精髓,技艺突飞猛进。后来,谭鑫培年逾七旬,意欲隐退,此时余叔岩技艺大长,能追踪其师了。于是谭鑫培渐生怜爱之心,才把《寄子》、《探母》、《战太平》、《琼林宴》、《洪羊洞》、《宁武关》等剧对余叔岩有所指点,纠正一些错误,由于余叔岩学“谭派”主要是靠领恬和揣摩,所以对“谭派”更注重自己的理解,不像许多人那样死学“谭派”。


他可以说是既宗谭又不拘泥于学谭,在谭的基础上又有提高。他嗓子的音量虽不及谭鑫培,但在苍音。沙音中带有一股清醇甜冽的韵味.又结合出色的气息运用技巧,特别是提气的方法,做到了高音清越,低音苍劲、立音峭拔、脑后音雄浑、擞音圆润,颤音摇曳多姿,最大限度地获得了用嗓的自由。他唱腔中多用“软擞”,不仅能使腔的旋律显得俏皮,韵味也更加浓厚,这种润腔的技巧,就是他独创的,所以后来学“余派”的都讲究“擞儿”。    谭鑫培故世后,余叔岩上演了大量老生戏。许多“谭派”剧目如《打棍出箱》、《八大锤》、《定军山》、《盗宗卷》等,经过他演唱,更加出神人化,才调秀出。一些普通的老生戏如《搜孤救孤》、《法场换子》等经他的润色演唱,也产生了脍炙人口著名唱段,成为传世之作。余叔岩的成就,使他成为了一代老生的代表人物,真正做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那些固守老规矩的“旧谭派”人物只能相形见绌了。    余叔岩身体孱弱,舞台生活时间不长,但所演剧目多为后学之典范。他是继程长庚、谭鑫培之后京剧老生唱腔艺术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凡余之后的北方老生演员都受余叔岩影响。他与梅兰芳,杨小楼鼎足而立,是京剧表演艺术全盛时期的****。当时有余、言、高、马”四大须生”之选,而余叔岩则列在四大须生之首,其影响也最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