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无所谓好坏,只因留下真实

《看见》无所谓好坏,只因留下真实

说起来,这本书已经出版很久了,而当时作为中央电视台记者的柴静,如今也退出了记者的舞台。

暂且不论及她本人,以及之后引起争议的《穹顶之下》。

作为一名记者,她首先是合格的。

我们所愿意看到的报道,都信赖于真实。

因为“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在《看见》开篇的叙述中,有着这么一句话:这个社会对媒体的容忍有多大,这个社会进步就有多大。一个文明、民主、法制的社会是需要传媒来监督的。

诚然。

在如今,随着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对信息的掌握可以说是触手可及。

各类社交媒体的频出,让人们有了更多发言的平台,纷繁难辨的言语下,真实隐藏难寻。

就之前所发生的“昆山反杀案”,在铺天盖地的舆论下,网友们各自有着各自的理由,但对无辜者而言,在全国各地人们的关注之下,弱者总是被善待的,即便肇事者死亡,我们也认为罪有应当。于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正当防卫的理由就在社会善良风俗中站住了脚步。

幸而,案件审理给出了足够令人满意的答案。

可是,关于正当防卫的教科书案例毕竟少数,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极少数案子的成功,来否认正当防卫的操作难度。

但媒体的关注,网民的参与度的确让案件的审理过程辐射更广,一定程度上,对公众法律知识的普及有一定帮助。

此时,你再来看这本书,就能从中发现,以往看似普通,在信息洪流下转瞬即逝的报道,从媒体的角度,细细道出,真相以及沉重令人难以呼吸。

书中报道了许多年前的大大小小的事件。

第三章“双城的创伤”中,是关于一周之内,同一班级五个小学生连续用服毒的方式自杀的一个事件。

事件中获救的孩子沉默以待,没有人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

记者的存在,便是将真相寻找而出。

于是,书中我们找到了原因。

一个因流言而起,却又在孩子细腻的心思中,以大人所不能理解的情感下,用极端的方式处理的悲剧。

之后的第四章,是紧跟而来的“非典事件”。

《看见》无所谓好坏,只因留下真实

《看见》无所谓好坏,只因留下真实

在这里,柴静的一句话,在全书中或许都被贯穿着。

张洁总担心善良的人做不了刚性调查。其实,只有善良的人才能刚性。”

因为心中有着坚持,所以,善良,成为了一种力量。

揭露真实,需要勇气,而勇气来源于你内心的坚持,你的内心不允许恶意将善良吞噬,所以选择了抗争。

《看见》无所谓好坏,只因留下真实

《看见》的成功,不是题材的选择,而是通过用平实的语言去触动读者的内心。

就像,“连生死的概念都没有,也不会有怜悯之心。”

在一个个的事件了解中,你得到了,也成长了。

获取了善良的坚持,也知悉了怜悯的可贵。

而这,正是我们所令人宣扬的精神,

"电视节目习惯把一个塑造为好人,另一个是坏人,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

《看见》无所谓好坏,只因留下真实

如何评判?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