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焚稿斷痴情”——高鶚篡改了曹雪芹前八十回原意


“林黛玉焚稿斷痴情”——高鶚篡改了曹雪芹前八十回原意


每當我們看到電視劇《紅樓夢》“林黛玉焚稿斷痴情”一幕時,無不跟隨黛玉的泣哭而淚水漣漣。寶黛的悽美愛情之花還未盛開就被暴風雨中吹折,從藝術角度來看,高鶚所續《紅樓夢》第97回應該是真正牽動了千千萬萬讀者的心。然而,經過紅學家們的細心探究,這一情節卻違背了曹公原著的本意。

“林黛玉焚稿斷痴情”——高鶚篡改了曹雪芹前八十回原意

其中,紅學研究家丁維忠先生的研究結論是很有可信度的。他談到:

當從前80回的預伏和脂評的提示中瞭解到曹雪芹筆下的寶黛愛情原有的結局,我們發現後40回的黛玉之死寫得再好,其思想內核其實與前80回完全“脫筍”。

  現行《紅樓夢》的後40回,不是曹雪芹的原續,而是程偉元、高鶚拼湊的偽續,世稱程高本後40回。它所寫的黛玉之死——“林黛玉焚稿斷痴情”,歷來受到相當多評紅家的推崇和高度評價:說它出色地完成了寶黛愛情的悲劇結局;說《紅樓夢》得以流傳,全靠後40回,而後40回的成功,又主要靠黛玉之死的動人描寫;它是《紅樓夢》的“第一功勞”;甚至說後40回也是曹雪芹的“原稿”,也是“經典”,至少包含芹著“原稿”的成分;更甚至說後40回比前80回寫得更好,後40回才是曹雪芹寫的,前80回是後人的“偽造”……這類評論雖有等差之別,但都是值得商榷的。

  從藝術技巧而論,後40回的黛玉之死,寫得確是感人的:大喜與大悲的強烈對比、強化黛玉的孤苦無助、突出黛玉的堅貞聖潔。我們肯定和讚揚後40回所寫黛玉之死,只是從藝術技巧的角度,析釋那麼多讀者為之傾倒和落淚的原因。但是必須注意:既然後40回是作為《紅樓夢》的續書推出的,那麼衡量它的基本標準,以及對它的主要的、根本的要求,當然應是在思想內容上必須與曹雪芹的前80回真正“接筍”。

  然而遺憾的是,當我們從前80回的預伏和脂評的提示中瞭解到曹雪芹筆下的寶黛愛情原有的結局,我們發現後40回的黛玉之死寫得再好,其思想內核其實是與前80回完全“脫筍”——這個“黛玉”之死有兩個原則性的背悖:

  一是 “林黛玉焚稿斷痴情”:這個“黛玉”一把火把她對寶玉的“情”徹底燒“斷”了,完全燒沒了。

  二是 “紫鵑早已知他(黛玉)是恨寶玉”;鳳姐說:“他倒不怨我,他臨死咬牙切齒倒恨著寶玉呢”!由此可見,黛玉臨終時“直聲叫道”的潛臺詞只能是“寶玉,寶玉,你好……狠心!”一派怨恨之聲。

  就這樣,一個“斷”字把“情”全部斬斷、掐滅,一個“恨”字又把愛變成了“恨”,而正是這關鍵性的兩個字眼,從根本上篡改了曹雪芹的原著原意!讓我們從四個方面看看原著是怎樣寫的:

  一、寶、黛不是一般的戀人,而是“神瑛侍者”和“絳珠仙子”下凡。絳珠下凡的唯一的目的、任務很明確:因為她全仗神瑛的“甘露灌溉”才“始得久延歲月”,因此她要用“一生所有的眼淚”,酬報神瑛的“甘露之惠”“灌溉之德”或“灌溉之情”。

  二、脂硯齋、畸笏叟是讀到過曹雪芹的原續後30回佚稿的,脂硯負責“謄清”原稿,邊謄抄、邊評批;畸笏負責“對清”,邊校對、邊評批,並且他倆已抄、校、評完了全書的“末回《情榜》”。因此,他倆關於曹雪芹佚稿的批註或提示是可靠的。王府本第3回有一條十分重要的回末總評,應是脂硯或畸笏所批,它清楚記錄了芹著名佚稿中黛玉之死的原貌:

  絳珠之淚偏不因離恨(=夭亡)而落,為惜(痛惜!)其石而落(寶玉乃“補天石頭”“神瑛侍者”轉世,“瑛”:“美石也”,賈寶玉即“假寶玉、真石頭”之意,故寶玉又稱“石兄”),可見惜其石必惜其人(即賈寶玉)。其人不自惜(寶玉確實並不“自惜”,他為金釧、琪官等“這些人死了也情願的!”黛玉臨終時,他更為了柳湘蓮的“強梁”案而落難:離府逃禍,旋又被押“獄神廟”,可謂“不自惜”到了極點!),而知己(注意:黛玉至死也是寶玉的“知己”!)能不千方百計為之惜乎?(黛玉不是“怨恨”寶玉,而是至死“痛惜”寶玉!)所以絳珠之淚至死不幹,萬苦不怨(注意:她再苦再悲也絕無絲毫“怨恨”,而是痛惜、憂心、深愛寶玉之淚),所謂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亦即求愛而得愛有何恨?她渴求寶玉之愛,而已得到了寶玉之愛,還有什麼怨恨呢?絳珠完成了“以淚還情”的“前緣”,她死而無憾,含笑九泉。黛玉是很堅強的,作者特用“芙蓉花”又名“拒霜花”喻她,“除了她,別人不配作芙蓉”!第63回)

  這一脂批把芹著原續的黛玉之死、之情、之淚、之心及其原因(“痛惜”“知己”“得愛”),記述得何等清晰、具體!拿它一對照,即可見出程高本後40回的“斷情”“怨恨”的黛玉之死,對於芹著原續是做了怎樣的翻案文章!

  三、脂評於己卯本第19回雙行夾批曰:“後觀《情榜》評曰:‘寶玉情不情’,黛玉情情。’”這“情不情”“情情”實是高度地概括了寶、黛的一生特點及其基本的性格特徵。

  就寶、黛的基本性格特徵而言:(一)脂評批註:寶玉“天生一段痴情,所謂情不情也”;“寫黛玉又勝寶玉十倍痴情。”可知這“情不情”和“情情”,都是“痴情”之意,兩人都是“情痴情種”。(二)脂評又批註:“寶玉系情不情,凡世間之無知無識(之物),彼俱有一痴情去體貼。”而黛玉:她夜晚叫不開怡紅院的門,又氣又悲而吟《葬花詩》,但次日又把對寶玉的怨氣“忘在九霄雲外”等等,脂評批曰:“情情衷腸!”“情情,未來面目也。”可知這個“情情”是“用情於有情之人(專指寶玉)”之意。

  就寶、黛的一生特點或總結而言,脂評也作了第三種很好的批註:脂評曰:寶玉“多情而(終於)不情之案”。這個“情不情”是指寶玉一生始於“情”而終於“不情”。但這個“不情”絕非“斷情”“無情”,而是“悟情”=終於省悟了“情”之悲劇性,亦即脂評所謂寶玉“始於情,終於悟者”。

  脂評的這個“情不情”的解析,是完全符合曹雪芹對寶玉的結局的安排和預伏的:寶玉“神遊太虛境”時,警幻仙姑用判詞、曲子等啟發他認識女兒們的悲劇命運,但“痴兒竟尚未悟”!直到他親聞親睹了一個個女兒的悲慘結局,最後“痴兒”才終於“悟了”而“懸崖撒手”、出家離塵。因此把這個“情不情”理解為寶玉的一生是“始於情而終於不情(悟情)”,確是符合芹著原意的。

  據此,與寶玉的“情不情”相對應,黛玉的“情情”則是“始於情而終於情”。她與寶玉不同,黛玉這個人物形象的任務不是“悟情”,而是“還情”,絳珠仙子下凡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償還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惠”“灌溉之情”。因此當她一旦完成了“以淚還情”的使命,她的生命也就可以結束了。因此她的“情情”=“始於情而終於情”,正是高度概括了她為情而生、為情而死,情始、情終的一生,是完全符合曹雪芹預設的絳珠下凡神話,和前文脂評關於絳珠——黛玉之淚“至死不幹,萬苦不怨”的批註的。

  而程高本後40回的黛玉,竟然把“十倍痴情”徹底“焚斷”;把“用情於有情之人(寶玉)”,篡改成“怨恨於有情之人”;把“始於情而終於情”,篡改成“始於情而終於恨”“始於還情而終於斷情”!這樣的篡改,就把曹雪芹賦予黛玉的本質規定性和一生定評——“情情”的本來面目從根本上顛覆了!

“林黛玉焚稿斷痴情”——高鶚篡改了曹雪芹前八十回原意


  四、靖藏本第79回有一眉批曰:“觀此《芙蓉誄》雖誄晴雯,實乃誄黛玉也。試觀《證前緣》回黛玉逝後諸文便知。”可見在芹著後30回佚稿,“黛玉逝後”還有《證前緣》一回書。“前緣”又稱“情緣”,靖藏本第67回有一批曰:“(青)埂峰時證了情緣,仍不出(甄)士隱夢中……”可見“前緣”“情緣”是指“士隱夢中”寶、黛倆的生前因緣、前世情緣,亦即神瑛的“甘露之惠”“灌溉之情”和絳珠的“以淚還情”“以情報德”。寶玉則進一步“復還本質”,還原為“補天石頭”,最後才回到“青埂峰證了情緣”。

  所謂“證前緣”之“證”,佛家語,即“證果”。但寶黛“證”的“前緣”不是修煉成佛,而是還原為他倆的前身:神瑛和絳珠。因此這個“證”亦可通俗地理解為確證、應證、驗證前身。即是說:“黛玉逝後”和寶玉“懸崖撒手”後,他倆是要回到“太虛幻境”去“消號”,還原為神瑛、絳珠的,為的是驗證他倆確已完成了前身的“情緣”;而絳珠則應徵了她確已踐諾了“以淚還情”“以情報德”的前世誓言或“情緣”。因此這《證前緣》一回,乃是芹著原續所寫寶黛愛情的最後真正作結的一幕,是以神話始、神話終的一幕,首尾呼應的動人的一幕!

  以上,我們從四個方面對照了芹著關於寶黛愛情的原意原貌,和程高本後40回的黛玉之死對芹著原意的篡改、顛覆。同時也說明了:(一)芹著原續後30回儘管已全部“迷失”,但從前80回的預伏和脂評的有關記述、提示,我們仍能瞭解到佚稿的諸多信息。從這個意義上說,芹續後30回又可以說並沒有完全“迷失”,這是《紅樓夢》探佚學的基礎。(二)衡量《紅樓夢》續書的標準:寫得好不好與續得對不對是兩個概念。藝術技巧雖好,情節內容續得不對甚或歪曲,無疑仍應從根本上加以否定,因為它必然誤導讀者,曲解《紅樓夢》!

“林黛玉焚稿斷痴情”——高鶚篡改了曹雪芹前八十回原意

即便黛玉對寶玉的愛情到了心已死的境地,也只是對現實的絕望所致,她也清醒而深刻的認識到,賈家的世俗勢力是根本容不下他們的愛情,讓他們走向婚姻殿堂的。所以,寶黛愛情的結局就應該是以神話的方式,去“太虛幻境”裡完結他們的前世情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