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炎黃二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

中華立國,

四千有餘年,

神武軒轅自古傳。

創造指南針,

戡針治尤亂。

世界文明,

惟有我先。

這是孫中山先生在1912年就任臨時大總統後派專人來祭黃帝陵的祭詞。

跨越歷史的長河,穿過時間的隧道,上溯自5000年前的炎黃時代,於是,我們便會脫口而出地說,我們是龍的傳人——炎黃的子孫,炎是炎帝,黃是黃帝。漢代司馬遷的《史記》以黃帝開篇,黃帝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共祖,中華文明的起點。華人都說:我們是炎黃子孫。

一、炎黃時代,部落蜂起

在距今5000年前的原始社會末期,中華大地上有成百上千(也許還更多)的大小原始部落,遷徙不定,分合無常。中華各族的祖先即在中國大地上進行著物質生產和文化生產活動。各部落為搶奪生存環境和生活資料,擴大土地佔領,不斷髮生衝突和戰爭。相傳黃帝進行了55次戰鬥而天下大服,其中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是兩次戰爭:一次是黃、炎阪泉之戰,一次是黃帝與蚩尤涿鹿之戰,均以黃帝勝利而告終。《史記》對阪泉之戰作了這樣的描述:

炎帝欲侵陵(凌)諸侯,諸侯鹹歸軒轅(黃帝);軒轅乃修兵振德,藝(種植)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罷(pí,人熊)、貅(xiū)、貔(pí)、貙(chū)、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今河北懷來縣)之野,三戰然後得志。(《史記》卷二)

阪泉,在今山西運城市一帶。黃炎戰於阪泉,是兩大部落集團間的兼併戰爭。值得注意的是,黃帝調集的作戰兵將有熊、罷、虎,還有貅、貔、貙等野獸和猛獸——很顯然,熊、虎、貅等6種動物都是部落圖騰的標誌,並不是原生態的6種動物。黃帝率領眾多部落,經過多次戰爭才打敗了炎帝,“然後得志”。

炎黃時代,部落蜂起,經過接觸、混雜、聯結和融合,由氏族→部族→部落聯盟,湧現出炎帝、黃帝、蚩尤三大部落聯盟領袖。


二、炎黃二帝的歷史功績

炎黃二帝作為兩個部落聯盟的首領,其歷史功績是不能抹殺的。當然,這些歷史功績又是其部落全體成員所創造的。

炎帝神農氏,傳說中的古代王者,“以火德王”——古代有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以解釋朝代更替的說法——炎帝因崇尚火,以火德稱王,故稱炎帝。其部族最先在黃河流域姜水地區(今陝西渭水一帶)活動後遷徙植根於長江流域。炎帝陵在今湖南炎陵縣。

炎帝神農氏的主要歷史功績:播五穀發明農業,嘗百草發明醫藥,他首創中華農耕文化,身兼“農業之神”和“醫藥之神”。

炎帝原是5000年前姜姓部落的首領,他為人寬厚,熱愛臣民。他從雜草中選出五穀之苗,砍木為耜(sè,農具),揉木為耒(lěi,耒耜是我國最原始的翻土工具)。他教人類學會耕種,生產糧食,傳說他是牛頭人身,能命令太陽發出光和熱,使五穀孕育生長,故人們尊他為“神農”。神農在發現五穀的同時,又發現了種種能醫治疾病的草藥,據古籍《淮南子·修物訓》記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百日而遇七十毒。”這表現了炎帝為著戰勝疾病,不避危險、尋求醫藥的艱苦歷程和奮鬥精神。炎帝在尋找草藥時,發現湖北的懸崖上有一種珍貴的藥物,就登山砍倒了參天大樹,搭架而上,採到了藥材,救活了一方百姓。此地就取名“神農架”。後因誤食斷腸草而“崩葬於長沙茶鄉之尾”——即今湖南省炎陵縣塘田鄉。今湖南省炎陵縣有炎帝陵,始建於宋代,歷經多次修復和重修,1986年再次破土修復,1993年修復告竣,江澤民主席為其題“炎帝陵”三字,以資紀念。

炎帝神農在人類正處於茹毛飲血的童蒙時期,創造了農耕文明和中醫藥學基礎,惠及子孫萬代,身兼農業之神和醫藥之神兩種職責,說明他對人類的貢獻是巨大的。在炎帝陵的正殿廊柱上,鐫刻著一副對聯:

制耒耜奠農工基礎

嘗百草開醫藥先河

此聯繫美籍華裔人士潘力生所撰,準確概括了炎帝首創中華農耕文化和醫藥文化的偉大功績。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意思是黃帝複姓公孫,是熊氏首領少典之子,曾在軒轅之丘住過,故號軒轅氏。其部族最早在姬水流域(今陝北黃土高原一帶)活動,因姬水而得姬姓。黃帝崇尚土,“以土德王”,又因土黃色,故稱黃帝。黃帝陵位於陝西省黃陵縣城北橋山頂,佔地5800畝。黃帝陵創建於漢代,歷經21次修葺。每年清明節,都有海內外華夏子孫公祭黃帝陵,緬懷先祖。1937年4月5日清明節這天,對黃帝陵來說,是個特殊的日子。中國大地上兩個陣營的領袖——毛澤東和蔣介石,同時派代表來這裡,祭奠共同的祖先。在黃帝陵前,毛澤東的代表林伯渠唸了一篇毛澤東寫的四言古體祭文(下一題對此將作專門介紹)。

黃帝軒轅氏的主要歷史功績:造就一代原始文明盛世,實現各部落聯盟。

相傳黃帝是我國原始社會的部落首領,在5000年前,他操練士兵,實行德政,在逐鹿中原中,先後戰勝炎帝和蚩尤,統一天下,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這樣人類與文明時代便開始了。

黃帝的最大貢獻是打敗蚩尤。據說蚩尤是古代九黎族的首領,其“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駑,威振天下。”(《龍魚河圖》)他打敗了炎帝所統轄的部族,到處侵擾,弄得中原不得安寧。黃帝憤於蚩尤的橫行無道,與其展開生死之戰:“黃帝乃徵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今河北涿鹿南)之野,遂擒殺蚩尤。”(《史記·五帝本紀》)

黃帝對內“修德”,以改善民生;對外“振兵”,以安定百姓,於阪泉戰勝炎帝,於涿鹿擒殺蚩尤,統一了三大部落,奠定了中華民族融合、統一的基礎,是當之無愧的華夏之祖。正是由於有了他,才有了炎黃子孫,才有了中華民族,才有了我們56個民族的大家庭。黃帝陵的碑亭上鐫刻有對聯贊曰:

黃帝英魂壯民魂

中華國脈傳龍脈

三、炎黃二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

“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之說,古已有之。把“炎黃”二帝並提,被視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則見於《漢書·魏豹傳》:“至春秋末,諸侯耗盡,而炎黃唐虞之苗裔,尚猶頗有存者。”今天我們所說的“炎黃子孫”便來源於此。

解放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許多海外華人的歸來,一想到自己是“炎黃子孫”,無不心情振奮,豪情滿懷。試看每年清明節,上萬名甚至數萬名海內外炎黃子孫聚集在陝西黃陵縣橋山黃帝陵前,聚集在湖南炎陵縣塘田鄉炎帝陵前謁祖敬宗,宣讀祭文,敬獻花籃,行鞠躬禮,盡情表達海內外遊子對始祖的敬意和追思。這說明,“炎黃子孫”一語,久已成為海內外華人聯繫中華民族感情的紐帶和精神支柱。

為什麼說炎黃二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

第一,炎黃二帝建立了中華民族歷史上最早的大部落聯盟。

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國內現有的56個民族都是中華民族歷史的文化的創造者,都具有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但是,翻開中國遠古史,在炎黃二帝時代,儘管中國各地有大大小小的無數原始部落,但只有華夏、東夷、苗蠻三大部族集團,中華民族的主體,實際上就是華夏、東夷、苗蠻三大部族的混合體。

華夏集團:一支稱炎帝,一支稱黃帝,發祥於黃土高原,活動於黃河中上游。神話傳說中的那位桀驁不馴、“怒而觸不周山”的英雄共工氏也屬此集團。

東夷集團:發祥於黃河下游,稱海邊人,其活動區域大致在今山東、河南、安徽一帶。與黃帝惡戰的蚩尤、射日的后羿,都屬於這個集團。

苗蠻集團:主要活動於長江流域的湖北、湖南、江西一帶,大名鼎鼎的伏羲、女媧都屬於這個集團。

三大集團的反覆征戰,炎黃率領的華夏集團取得連續勝利,從而確立了華夏族在中華民族及其文化多元發生中的主流地位。然而華夏族並非單一民族,而是在與諸“夷”犬牙交錯的爭鬥與和平交往中逐漸融合而形成的“民族聯合體”。今天的漢族來源於這個聯合體,其作為一個民族當是漢代以後形成的。其他民族形成過程比較複雜,時間也較晚。在秦漢以前,現代國內的民族都未形成。所以說炎黃二帝不僅是漢族的祖先,而應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祖先。

第二,炎黃二帝是中華民族始興和統一的象徵。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的國家。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民族實體,是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所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許許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單位,經過接觸、混雜、聯結和融合……形成一個你來我去,我來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個性的多元統一體。”(費孝通)

多民族來源各異,支系有別,此為“多元”;在民族融合中“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帶著各自的民族個性加入中華民族大家庭,此為“一體”。歷史上的夏、商、週三族始祖與祖先崇拜傳統各異,卻都是在黃帝建立的大部落聯盟中發展起來,都尊奉黃帝為共同祖先,這是因為黃帝是中華民族第一位大部落聯盟締造者的象徵。直到今日,中華民族特別是海外華人都以自己是炎黃子孫而自豪,也是以炎黃作為中華民族始興與統一的象徵,並且以之作為聯繫中華民族共同民族感情的紐帶。


為什麼說炎黃二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

位於黃河風景區的炎黃二帝巨型塑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