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漢武”真的“略輸文采”嗎?

一代偉人最有名的詞《沁園春·雪》中說“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從文治武功來看,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幾人都堪稱明君,那麼有沒有想過秦始皇、漢武帝到底有沒有文采呢?

他們的文采水平到底是“輸”還是“略輸”還是“不輸”呢?

“秦皇漢武”真的“略輸文采”嗎?

“秦皇漢武”真的“略輸文采”嗎?

秦始皇

先說說秦始皇,“千古一帝”作為他的頭銜是最沒有爭議的。雖然他以嚴刑峻法統治天下,與秦朝滅亡脫離不了關係,但他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的豐功偉績始終為後人銘記。

“秦皇漢武”真的“略輸文采”嗎?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全國實行郡縣制,形成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多民族國家,把我們華夏這塊地最早融為一體。但他為人詬病的方面就是在文化上,“焚詩書而明法令”,焚書坑儒是典型的反文化行為。他對待文化如此,那他本人文化水平究竟如何呢?

嬴政(這時他還不是皇帝暫且直呼其名)少年時在趙國當人質,沒有父愛母愛浸染,能保全性命就不錯了,這種背景下自然沒人督促他學習,也沒有史料證明他是個愛學習的孩子。可見他早年還是備嘗艱辛的,不幸的少年期很可能就是他掌權後性格暴戾、心狠手辣的根源。

“秦皇漢武”真的“略輸文采”嗎?

迴歸秦國是嬴政命運的轉折,當上秦國王子後,

秦王異人派韓非子、呂不韋、李斯這樣的學術界大拿先後教授他,相當於今天世界頂級教授共同教育培養一個學生。後來作為秦王、皇帝,日理萬機,主要表現在批閱奏章,秦始皇是出了名的勤政。

據說他規定自己每天要看夠500斤奏章,那時的奏章是竹簡木牘,要是紙質的五百斤估計要吐血而亡,儘管如此500斤簡牘也是個龐大的工作量。就算秦始皇文學水平再有限,在日積月累的處理公務中也可以學習、鞏固和強化知識,若是去參加公務員的申論考試,秦始皇肯定是手到擒來。有鑑於此,秦始皇的基本文學素養還是具備的。

“秦皇漢武”真的“略輸文采”嗎?

我們看看秦始皇的詩歌究竟寫的怎麼樣,他傳世的詩歌只有一首《祠洛水歌》,出自《古今樂錄》、《樂府詩集》。也有人說這是託名偽作,就像《史記·項羽列傳》中項羽的“力拔山兮氣蓋世”一樣,我們姑且當做是他所作,不然就沒得說了(聳肩表示無奈)。

《祠洛水歌》

洛陽之水,其色蒼蒼。祠祭大澤,倏(shū)忽南臨。洛濱醊禱(zhuì dǎo),色連三光。

  • 洛陽的河水啊,顏色多麼深藍!
  • 南臨北望,在大河祭祀河神啊,河水流得多麼快!
  • 在洛水之畔祭祀祝禱啊,敬灑一杯酒,希望日、月、星的保佑!
“秦皇漢武”真的“略輸文采”嗎?

皇帝在統一天下後,很想走遍天下名山大川,祭祀一下山川之神,向上天禱告以彰顯自己的威嚴。這首詩很古樸,是典型的先秦四言詩,意思很比較直白,與那時的碑文祭文類似,表現出秦始皇的盛大氣象。《中國文學史》中說“秦代時間暫短,在文學上建樹很少,惟一可以成為作家的人物是李斯。”因此,從文學史角度看,秦始皇並不算詩人或作家,說秦始皇“略輸文采”是說得過去的。

漢武帝

漢武帝的雄才大略就更不用說了,光從他的諡號“武”字就可見一斑。他的一生,從意外繼承皇位,到意氣風發反擊匈奴,好像他就是為戰爭而生的,他在歷史上出現的節點好像就是要打出漢民族的武力值來。李廣、衛青、霍去病,註定在他的映照下閃耀史冊。從這一點上,漢武帝很好地繼承了秦始皇衣缽,也可看出我們這個民族是歷來不缺剛勁的尚武之風的。

“秦皇漢武”真的“略輸文采”嗎?

“秦皇漢武”真的“略輸文采”嗎?

說多了漢武帝的“武”,那他有沒有“文”的一面呢?

答案當然是有。俗話說“止戈為武”,聽慣了漢武帝身邊的武神戰將,對於司馬相如自也不陌生,相如可是漢武帝的親密筆友。司馬相如是漢賦大家,相傳漢武帝看到《子虛賦》後非常欽慕,以為是前人作品,當得知是本朝的司馬相如時立即召見,於是相如便為他又創作了《上林賦》。相如從此得到賞識,二人也經常切磋漢賦。

“秦皇漢武”真的“略輸文采”嗎?

司馬相如和卓文君

一代有一代之文學,如唐詩、宋詞、元曲,漢代的代表文學體裁是“漢賦”,還有“漢樂府詩”。漢賦繁榮於西漢盛世的漢武帝時代並非偶然,這除了與當時的政治、經濟發展相關,以及受到歷史文化傳統影響外,還和漢武帝個人的文學愛好有著密切關係,可以說沒有漢武帝的大力提倡,就沒有漢賦的繁榮。

所謂歷史文化傳統,漢賦文體可以追溯到屈原的“楚辭”,楚辭是以戰國南方楚國方言為基礎的詩歌文學形式,漢賦就是從楚辭演化來的一種韻文。我們所熟知的,就是屈原《離騷》中句句幾乎都有“兮”字,這就是楚地方言。秦始皇時代人都說“亡秦必楚”,結果項羽、劉邦都是楚人,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劉邦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也是句句都有楚地的標誌——“兮”字。

“秦皇漢武”真的“略輸文采”嗎?

漢武帝劉徹可能受到乃曾祖劉邦的遺傳,對詩歌和漢賦充滿興趣。可惜今天留下漢武帝的漢賦作品不多,最著名的當屬《李夫人賦》;此外還有多首樂府詩歌傳世,如《秋風辭》 《李夫人歌》《西極天馬歌》《天馬歌》《瓠子歌》《柏梁詩》《思奉車子侯歌》等。

“秦皇漢武”真的“略輸文采”嗎?

《秋風辭》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

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

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

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這是劉徹最有名的一首詩了,首句頗有劉邦大風歌的氣場,不過劉邦是為了抒發登臨天下後的志得意滿;從通篇看來,這首又有屈原《湘夫人》“沅有芷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的韻味,劉徹是前往河東汾陽祭祀后土,觸情生情,先寫歌舞飲宴,後寫樂極生悲、人生易老的感慨,是中國文學史上悲秋抒懷的上乘之作。

《李夫人歌》

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姍姍其來遲。

別看就這三句,一點都不像詩,但它的的確確是詩,漢樂府詩。而且,這首《李夫人歌》是歷史上“悼亡詩”的開山鼻祖和代表傑作。

這首詩是劉徹歌詠沉魚落雁、傾國傾城的李夫人,她病逝後劉徹始終念念不忘,夜有所夢,隱約間彷彿見到她蹁躚綽約的身影,只留下一個黯然神傷、戚然悲愴的痴公子劉徹。

“秦皇漢武”真的“略輸文采”嗎?

《天馬歌》

太一貢兮天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

騁容與兮跇(yì)萬里。今安匹兮龍為友。

這首詩是漢武帝赫赫武功的代表作,所謂“天馬”就是著名的“汗血寶馬”,漢武帝為了它不惜發動兩次戰爭,由李廣利為統帥遠征萬里之外的大宛國(今烏茲別克斯坦)。這首詩還有一個霸氣的名字叫《太一之歌》,所謂“太一”就是“北極紫微大帝”,也可以理解為老天爺。

“秦皇漢武”真的“略輸文采”嗎?


可以看出,漢武帝劉徹是個文化造詣很高的皇帝,帝王的霸氣和文人的柔情兼而有之

,都表現出不俗的造詣。王世貞曾評價他“長卿下,子云上”。“長卿”就是司馬相如的字,“子云”就是揚雄的字,“西蜀子云亭”那位,司馬相如和揚雄是漢賦“雙雄”,揚雄還被稱為西漢最博學的學者。王世貞認為漢武帝的文學水平低於司馬相如、高於楊雄,這個評價是相當高的。王世貞自己就是明朝著名學者,說話舉足輕重。至少可以說,漢武帝的文學水平也是能與這兩位漢朝乃至中國古代第一流的文學家相提並論的。漢武帝他虧就虧在年代久遠,作品散佚不存,無法窺得全貌。所以,說漢武帝“略輸文采”是站不住腳的,也不符合歷史事實。

“秦皇漢武”真的“略輸文采”嗎?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漢武雄圖載史篇,長城萬里盡烽煙。”秦皇漢武二人的文治武功奠定了華夏統一昌盛的基礎,他們的業績將被每一箇中華兒女銘記,無論如何也掩蓋不了他們在史書上的光輝!


花間識面,漫聊遣心,我是“花間漫聊”,如果您覺得本文有所收穫,請點評、點贊、關注,在此多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